老上海有許多會館,如今保留下的已不多,[三山會館]是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會館建築。趁今年的文化遺產日,來到這裡參觀。建於清末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三山會館”,是一座四周護有高約10米紅色清水磚面圍牆、院落開闊的古建築。原是福建水果商人營建用以聚會和奉祀天後的地方,故又名“天後宮”。“三山”館名取意於福建省城神州城中有三山、即東九仙山,西閩山,北越王山(又一說為於山、冶山、鳥石山),三山會館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還是本市唯一保存完好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遺址。

四周護有高約10米紅色清水磚面圍牆、院落開闊的古建築

南面進門圍牆為一青磚雕刻照壁,臨一天井。

坐北朝南巍然立起一座紅磚建造的高大門樓宅第建築。門框砌青石,上方嵌以橫形巨石,上陰刻“三山會館”,再上方嵌以雕花豎石,中間呈現“天後宮”3字。今雕花已遭損毀,看不出原花紋面貌。

入門即是八角亭戲台即“打唱台”,裝飾也十分華麗。台頂部為喇叭形藻井。楹柱上也繪有彩圖,金碧輝煌。戲台前是個大天井,正對著大殿,兩側2層東西廂房,三面穿連戲台及大殿雕梁畫棟,高大雄偉,別致秀麗。


大殿內原藻井呈圓錐形、頂上雕有蓮花,有落英繽紛之感。四角刻有福壽圖案,至今保存完好。

與古建築融為一體相映生輝的新館,

其2樓的《會館史陳列館》值得一看,在那裡可以了解到有關〈會館〉以及[三山會館]的知識。
會館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上海的會館公所興起、繁榮至消逝,歷史過程長達三個多世紀。據史料記載,鼎盛時期上海的會館公所多達400余座,大多沿黃浦江和老城廂一帶而建,它們在助推上海近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紀十年代上海老城廂重要會館公館分布一覽

建館物品



工具

文件

辦公用品

生活品

供奉神像彙總

福祿壽

校徽和證章

過道上是城裡城外--黃浦老城新貌圖片展

新館1樓正展示〈中國戲曲行頭精粹展〉,玻璃櫥裡東東勾起美好的回憶。



會館是城市發展的見證,也是上海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形成重要的組成部分。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的三山會館是滬上唯一保存完好、對外開放的晚清會館建築,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唯一保存下來的革命遺址。1959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三山會館如今已走過了百年歷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山會館;位於上海市南浦大橋橋堍中山南路1551號的三山會館
公交線路:公交18、23、43、45、64、65、66、89、109、144、715、780、801、802、868、869、
929、938、969、大橋六線軌道交通:四號線(南浦大橋站)、八號線(西藏南路站)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周一館休)上午9︰00~下午5︰00(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