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廟,坐落在文廟路215號,是上海中心城區唯一的儒學聖地,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元代始建的文廟,位於學宮街,1853年(清鹹豐三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在文廟設指揮部,清軍攻陷上海縣城,文廟被炮火所毀。1855年(清鹹豐五年)文廟在現址重建,占地17畝。內有欞星門、泮池、三頂橋、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魁星閣等建築;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點;隙地遍種花木。當時已初具規模,但以後漸趨式微,猶如一顆明珠沉落於灰土之中。
文廟修繕開發總體格局分為祭祀線、休閑線和市場線。祭祀線從欞星門、大成門、東西廡房;大成殿及其殿前石平台至崇聖祠,全部按明、清風格原貌修復。休閑線主要修復魁星閣、明倫堂、放生池、儒學署,新建文曲門、大中門、增設綠地、移植樹木,並游廊等處設“上海文化名人碑林”,弘揚上海建城700多年來文化名人的業績。市場線:重修尊經閣,開辟花圃、花壇,植樹栽花,並在尊經閣東西新建一條長約70米,高低起伏、寬窄相間的明清建築風格的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街市。另外,文廟沿老道前街、夢花街、學宮街三側破牆建造1-3層與文廟建築風格一致,且高低錯落有致的用房,開設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古玩、書畫軒、古錢幣、郵品等商店。屆時文廟及周圍將充滿傳統民俗文化特色,成為人們游覽的好去處。
欞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石質建築,像征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文廟的核心建築。大殿高14米,占地約260平方米,面闊三間,大成殿內的《論語》碑刻展:由上海書法家劉小晴以楷書寫的《論語》全文16400余字,被刻在52塊青石板上,鑲嵌於大成殿內壁四周。碑刻書法秀逸,刻工精細,為各地孔廟中獨一無二的。大成殿前左右有東西廡殿,與大成門及圍牆組成一封閉院落。

上海文廟大成鐘以青銅配金、響銅等合成鑄成,系文化鐘,鐘聲洪亮、圓潤、悠揚、祥和,聲波可持續3分鐘之久,祝願學子學習進步、心想事成。

尊經閣,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是上海最早的國立圖書館。閣前有靈璧麒麟坐鎮。


明倫堂是儒生講學之所。“明倫”出自《孟子》:“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鹹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舉事期間曾在明倫堂設立總指揮部。目前,明倫堂被改建為“文廟講堂”使用。檐下“明倫堂”橫匾為黃若舟題寫,堂內懸掛著由文懷沙題寫的“文廟講堂”橫匾。堂前放置青銅方鼎一尊,重850公斤。鼎上銘:“博學於文,約之於禮。”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並以饕餮紋作為紋飾。

目前,明倫堂被改建為“文廟講堂”使用。檐下“明倫堂”橫匾為黃若舟題寫,堂內懸掛著由文懷沙題寫的“文廟講堂”橫匾。


魁星閣建於1855年,是文廟古建築群中的藝術珍品,供奉奎星神,亦可稱奎星閣,是學宮的主要建築。高約20米,共三層,平面呈六角型,飛檐,攢尖頂,閣內以六根金絲楠木柱支撐,由底層直通閣頂,稱為通天柱。過去登臨此閣可以俯瞰上海老城廂的全貌。

江南園林,盡管小巧,依然美不勝收



龍吟虎嘯靈璧石重5.6噸

香樟古樁樹齡二百余年

上海文廟已建成固定的、規模型的堯締茶壺展、奇石、賞石展根雕造型展,還有全本論語、明清楹聯、上海縣籍進士、古碑展示等四大碑刻系列展覽,展品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念,拓展了上海文廟的文化內涵,傳承了儒學思想,是綜合考察中國歷史文化的又一場所。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文廟路215號
營業時間:9:00-16:45
票價:10元,憑學生證5元/人
交通線路:公交11、24、28、902、537路, 地鐵8號線、10號線老西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