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太極星像村若不是到俞源,還真不知道中國還有這麼一個具有神奇色彩的村莊。
600多年來,俞源村沒有發生過洪災,村泰民富,富甲一方;俞源村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六必定下雨,大旱之年也不例外;村口太極圖陰魚中的那棵600多年樹齡的白櫟樹長到27米還在長;有許多建築物上從古到今梁上從來無灰塵、無蜘蛛、無蒼蠅蚊子、無白蟻、無鳥雀過夜;建於清康熙二年的“聲遠堂”,沿桁條上的九條木雕大鯉魚竟會隨季節氣候變化而變成黃色、黑色和紅色;七星塘中的第三口“玉衡塘”任誰碰不得,只要哪家村民開始填塘造房了,那麼他必遭火災,無一例外……
如此這樣迷還有二三十個,能不覺得神奇嗎?
我們請了一位導游,然後如同三個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跟著好,聽她講解著俞源的神奇歷史。
俞源的始建就是個如聊齋般的故事,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渝的杭州人俞德過世了,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州,夜晚路過這裡在這裡投宿,半夜俞義驚異的發現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於是俞義認定這裡是神地,便決定在此地葬父,以後與當地人通婚,建造了俞源村。
既然是塊神地,那俞源村就應該風調雨順,興旺發達了,恰恰相反,建成後的俞源村旱澇不斷、火災頻發、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正當俞源村的人開始埋怨這裡臭風水的時候,劉伯溫來了。
劉伯溫也是個諸葛亮式的傳奇人物,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戰略家,而且是個精通風水的大師,這次他本是辭官歸裡,路經俞源村,來探望老友俞淶的,俞淶是俞源村俞氏的第五代子孫,跟劉伯溫青年是同窗好友,劉伯溫這一來,給俞源帶來了轉機。
劉伯溫經過仔細勘察,為俞源設計了一個新的藍圖:他認為俞源四周有十一道山崗環繞,有靈瑞之氣,但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把瑞氣都帶走了,只有將直溪改為曲溪,設計成太極圖,與十一道山崗形成黃道十二宮,才能把村中的瑞氣留住。他還進一步設計了天罡引二十八宿的村莊布局,在村中按北鬥星狀挖出了七口池塘,要求俞氏後代按他的布局建造房屋。
於是,神奇出現了!
從此以後,俞源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百業興旺,據史料記載,俞源自劉基改造村落布局以來,其它各地俞姓大戶慕名遷居,豪富多達28家,田地廣布方圓50裡;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即出過尚書、撫台、進士、舉人等260人;600余年來未曾發生過一次洪災;村民比附近村的人長壽,史稱“長壽村”。
“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不由得你不信!”導游也是本村的一位姑娘,對家族充滿了榮譽感。
“這裡都是俞氏家族的後代嗎?都姓俞嗎?”
“大部分是俞氏的後代,有70%姓俞,25%姓李,5%是雜性,因為俞氏通婚。”
“這裡有旅館?有飯店嗎?”
“有好幾家呢!一般一晚8-10元錢,有淋浴,吃飯一個人3-5元錢”
我們吃驚得面面相覷!
“住哪兒比較好呢?”
“到俞源來的人一般都會去洞主廟過夜,因為洞主廟是“圓夢勝地”,不過,現在不是圓夢節,圓夢節是正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六日,屆時會有幾千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圓夢”,六月二十六日,村裡還會請人來唱三天四夜的古裝戲,演戲期間,即使是久旱未雨的天氣,俞源也會下雨。
“圓夢靈驗嗎?”我和冰兒渾身的勁都來了。
“可靈了,聽說四十年抗戰勝利後,有一年來此圓夢者達數千人,廟門口也睡著圓夢者,村上的人有想嫁個好人家,有的想生個兒子,都會去那裡圓夢,一般都會靈驗!”
“真有那麼神?帶我們去看看吧!”
洞主廟,座落於九龍山下,兩條小溪合攏之處,依山傍水,特別幽靜。殿門外有棵高大的古樟樹,樹下是“夢仙橋”, 廟內分正殿、清幽閣、廂房及附屋,共40間,造型精巧,有干淨而簡單的床,15-20一個人,老周說今晚就睡在這裡圓夢吧!
我跟冰兒琢磨了半天,還是不敢,畢竟這離山太近,離人家太遠,萬一出了個山賊怎麼辦?導游小姑娘笑出聲來,“這兒都是夜不關舍了幾百年,從來都沒聽說過會有賊!”
是嗎?雖說如此,膽小的我們還是回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