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朋友的朋友說,台灣很破舊,當時想這正好隨了我的意,素來偏愛古樸懷舊的東西,太新的東西都大同小異,猶如一顆珍珠,只有經過歲月的洗禮才能修成正果。
到了台灣才發現,台灣是現代的,因為有101大廈,有誠品書店,有隨處可見的星巴克,還有那時尚的藝人和綜藝節目。


台灣亦是傳統的,隨處可見歷經滄桑又洋味兒十足的建築,動則幾十年歷史的街頭小鋪,還有那穿過百年歲月彭馳彭馳開來的小火車。


(一)行在台灣
台灣島內交通可謂百鳥爭鳴、百花齊放,自行車、機車(摩托車)、公交、捷運(地鐵)、台鐵(普通鐵路線)、高鐵。
台灣自行車道很完善,到處都騎得通,特別是台北市濱江自行車道兩邊的景觀,不是一個和諧可以解釋的,有草坪、網球嘗羽毛球嘗公共游樂場等,關鍵是都免費,羨慕妒忌恨埃



台灣機車超級多,可能是城市也不大,同時又多山,機車就成了一種很便捷的交通工具。一到上下班時間,呼啦呼啦的聲音聽著還是挺恐怖的,跟賽車似的。不過騎機車的人挺有禮貌的,有個人窗了紅燈,於是就邊騎車邊向路人敬禮道歉。

在台灣,坐公交上山非常刺激,司機技術嫻熟,從不減速,東晃西晃的,算是坐了廉價過山車吧。台灣的公交分為上車打卡和下車打卡,起步NT15元,但他們的公交路線圖很復雜,繞來繞去,沒看懂過。車上每排座位兩側都有下車鈴,到站下車按鈴就可以了,遇到沒有人上下車的站點效率可是很高的。
台北捷運(地鐵)線路看似不多,卻基本連接了台北主要的景點,唯一的缺憾是捷運速度很快,晃得厲害,不扶把手很難站穩。
捷運站設計也別具匠心。



最有意思的要數台鐵。台鐵分為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普快車、區間車五種,速度依次減慢,停靠站點依次增多,其中普快車和區間車是不對號入座的,不過車廂裡面比地鐵還舒服。
坐台鐵從台北到瑞芳,一路上經過六堵、七堵、八堵三個站,憋笑了好一陣子,不禁想:難道當年那些人取地名的時候如此堵的慌嗎?



如果時間允許,我希望能夠坐著區間車,一站一站、慢悠悠地,從台北到台中,達高雄,經台東,過花蓮,再回到台北,高興的時候順時針坐,不高興的時候逆時針坐,想在哪兒下車就在哪兒下車。
沿路的火車站亦是一道讓人無法忽略的風景。像新竹火車站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大站,始建於1913年,巴洛克式建築屹立百年,歷久彌新。
新竹火車站

內灣火車站

無論哪種公共交通方式,大家總是整整齊齊排隊後車,不跑不爭,先下後上。公交、捷運、台鐵(區間車)上都會設有博愛座,有時候即使乘客特別多,座位也會空著。
捷運站

區間車內

(二)悠游台灣——行程
由於下雨,心性也較懶,所以沒有去阿裡山、日月潭、墾盯花蓮等,只是跟著當地人的腳步,以台北為中心,一天為限,一張悠游卡游走台灣北部地區。
第一站:台北101、新光三越百貨、誠品書店、華山文創園


街頭藝人在表演


華山文創園

第二站:中山堂、台灣省博物館、總統府、台大醫院、中正紀念堂、西門町
中山堂前正好在為選舉造勢,派水派傳單,不敢接,還有一群大媽即將要表演節目。

台灣省博物館裡面沒啥特別的東西,裡面更多的是青少年知識普及的內容。

小馬哥辦公的地方,仿佛時空穿越,置身歐洲某地。

台大醫院,像極了廣州的中山醫,據說裡面這類古建築還很多,但廣州中山醫所剩無幾了。

中正紀念堂:歷史會記錄所有的功過得失。

第三站:淡水
淡水,早期大陸移民進入台北盆地的登陸地點,又是貿易進出口的轉運站,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硝煙早已遠去,留下的是窄而悠長的古老街巷,和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歷史印記。
淡水落日(盡管船長已經拼命趕了,但是還是沒能在最佳的時候趕到最佳的落日觀看點)

淡水的美食最為出名的為鐵蛋,老街上到處都是賣鐵蛋的。

淡水教會:一個叫馬偕的傳教士留下的珍貴禮物。


曾經的海關鹽署辦公地,白牆拱柱,如此聖潔,已經成為婚紗外景的熱門景點了。

真理大學。在她的牛津學院(現已成為校史館,免費對外開放)門口,時不時有松鼠跑過。

第四站:台灣故宮博物院、士林官邰士林夜市
台灣故宮博物院,就是為了去看大白菜和東坡肉的,但不允許拍照,於是只好留在記憶裡了。


士林官邸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府邸,主樓正好關門維修,只能遠遠遙望,但在園子裡走走,也是別有一番風味。裡面的凱歌堂是他們做禱告的地方,據說通常都會邀請國民黨高官共同祈禱。閑逛的時候,聽到一導游對他的隊友說:“進不去官邸,大家就想像自己是蔣介石或宋美齡,漫步在園子裡。”園子裡的園藝藝術也很有意思,有褲子啦、螃蟹啦等。
官邸

凱歌堂

士林夜市是台北最著名的夜市,好多美食,現在一想到那個油飯和螃蟹羹就直流口水埃士林夜市一到晚上就人山人海了,多是學生放學後前來。

第五站:九份、金瓜子、福隆
《悲情城市》喚起了九份的繁華,這裡有阿妹茶樓,升平戲院,還有《千與千尋》裡街巷的原型。


黃金礦山金瓜子是日本時代重要的黃金產地,這裡因金礦而繁榮,也因金礦而衰敗。如今已經沒有人在這裡挖礦了,重新改造之後是一個工業遺址旅游景點,唯有那日本四連棟、太子賓館、廢棄的車軌和礦洞記錄了真實的過往。


福隆因火車古隧道而出名,買上一個網友極力推薦的鄉野便當,租一輛腳踏車,迎著溫柔的海風,穿越廢棄的火車隧道,向大海出發。




第六站:烏來
烏來以溫泉聞名,其在山胞語(當地少數名族語言)即是“冒煙的熱水”之意。在烏來大橋前後300米範圍的溪邊,隨便挖挖就可以DIY溫泉泡池了,對公眾無限開放。傍晚的時候還看到一老爺爺拿著鐵鍬來挖泡池了。

花NT50元坐小火車上山了看瀑布去。


第七站:新竹內灣
衝著野姜花粽子去的,不過那個味道不是特別習慣。


當地牧場牛奶做的冰淇淋,其實味道一般。

(三)味覺台灣
台灣鹵肉飯
最出名的要數鬍鬚張,不過沒去吃,因為吃祥龍樓下的8塊錢特價鹵肉飯吃怕了。後來吃了次在公館夜市路邊攤買的鹵肉飯,挺不錯,壓根兒不是大陸永和豆漿大王的鹵肉飯那個味。
雞絲飯——最後的瘋狂(NT35元)
在返回大陸前三天,意外發現美味的雞絲飯,於是不屈不撓地連吃四頓。購買地點:台北師大夜市。

永和豆漿——486版本
如果說大陸的永和豆漿是windows xp的話,那麼台灣只能是486了。


陳三鼎奶茶——一個禿頂的中年男子的神話(NT30元)
老板是個禿頂的中年男子,材料貨真價實,是現煮的黑糖珍珠和鮮奶(親眼看到用到一罐罐的新鮮屋包裝鮮奶,絕對不是奶精哦),節假日不排隊是吃不到的,無外賣,且每周一關門休息。

油飯——月子飯(士林夜市小碗NT25元),據說是生了小孩後請朋友們吃的,味道超級好。
螃蟹羹——果真有蟹腿肉(士林夜市NT50元)


挫冰——再來一碗(紅豆綠茶冰片NT70元)
可惜,我認識到它的美好的時候已經是在台灣的倒數第二天了,本來想一口氣吃兩款,無奈分量太大,只能遺憾而歸。

蚵仔煎——名聲好過味道,不好吃啊不好吃(NT50元)

其他還有好多美食,但太多,就不一一舉例了。
(四)趣味台灣
蓋章
台灣的旅游服務很發達,每個景點都有游客服務中心,可以拿到台灣各地的旅游景點宣傳介紹資料,更重要的是,可以蓋章,另外像捷運站、台鐵站都是有蓋章處的,好多人都是拿了個本子來蓋章。值得一提的是,在台北設計展遇到一個蓋章達人,除了有個本子外,還拿了四五張白紙蓋四五份。
很有愛的路邊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