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我抵達華山腳下,因壓根兒不願循“登山先乘索道”的輕松模式,於是便先住了下來,以便為第二天的徒步上山作儲備。
5日一大早,我穿過玉泉院,開始了“傳統華山一條路”的登山行程,伴隨許多晨練的人們,不多久便來到了山門。由於是星期五,加之比較早,五裡關之前,在我的前後只是偶爾有那麼幾個零散的登山者,似乎就我一人在優哉悠哉地往山上走,仿佛早晨的整個華山便屬於我,好不悠閑自在!
然而,華山畢竟是華山,開始冒汗了…此時路遇一位來自上海的長者,六十整,也是一個旅游達人,於是我們情投意合,相伴而行。雲門、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等等,這些昔日在游記裡見過的風景,一個個不間斷地在我們的眼前、身邊、腳下依次展現。一路風景一路聊,游時天上白雲飄——也許是因為昨天華山下了一場雨,今天白雲藍天分外高。
到了金庸華山“第一次”論劍的北峰(圖1)。北峰雖然是東南西北中五峰中海拔最低的一座,也達1600多米,高於五岳中的泰山、衡山和嵩山。北峰頂有平台,四面懸絕,上冠景雲,故又名“雲台峰”。
攀過了擦耳石、蒼龍嶺、金鎖關等險處,故意與東峰、中峰擦肩而過(此時我們還想徒步下山到北峰索道,為了節省時間,決定舍去兩峰,專攻最高的南峰和大老遠便可仰觀的西峰),我們一行平均年齡超過56歲的自由組合3人小分隊(此前又加入了一位從北京來的59歲的“旅游達人”)終於抵達華山的主峰——南峰,海拔2154.9m,居五岳之首(圖2、圖3)。只見腳下雲海蒼茫,山立如畫,不禁感嘆“華山如立”的雄奇,繼泰山後再次感受到“一覽眾山斜的氣勢。想必老杜如臨華山,另一篇《望岳》同樣氣派?!最起碼也比本人的《登岳》(青山不改志,碧水長流東;登高目自遠,大氣吞雲胸。——鄧心安,《山水詩三首》其一:http://www.bioec.org/data/2009/0528/article_169.html)高超且著名得多:-)

圖1 北峰論劍

圖2 南峰論劍

圖3 華山主峰
我們還下到了“長空棧道”的入口處,但由於人過多風險加大,且考慮到這攀登長空棧道畢竟是年輕人的“游戲”,我們只好主動地被“發揚風格”,把更能體現激情與勇敢的機會優先留給年輕人。
雲動因高起,下得主峰來。在下山的過程與之後,與遠在北京的朋友們以“五岳歸來不看山”為起唱和了幾首:
五岳歸來不看山,
要看就看鄧心安。
徒步上去要下得,
三門峽壩待參觀。
五岳歸來不看山,
華山歸來應看你。
心中份量幾何有,
一石成山堪可比。
五岳歸來不看山,
還差三山沒看完。
先去西藏玩幾天,
回來再看鄧心安。
* 此詩為友人所和之。另注:“三山”取自虛實相生的“三山五岳”,一般虛指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五岳為實指。
“五岳歸來不看山”,依此類推,走過唐古拉山、喜馬拉雅,便覺得五岳也算不得什麼乎?然在真實經歷了青藏高原的考察和五岳的攀登之後,才感受到大山的雄渾與豐富多彩之美,於是總括五岳一首:
泰山古老又年輕,
一石成山是華岳,
恆山如行嵩山奧,
唯有衡山獨如飛。
“黃山歸來不看岳”,只有去過了黃山和五岳,才感覺那是對黃山的偏愛之美。
“華山歸來不看啥”?來不及多想,卻於第三天(6日)在參觀西岳廟之後順道去了三門峽。三門峽大壩考察,更接近於我的專業領域,其游記或筆記就另當別論了。加入一張圖片(圖4),以為余趣。

圖4 萬裡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大壩(2013/07/06泄洪排沙)
至此方敢落筆如下:2013年7月5日,我徒步登上了華山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