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法雲古村,我首先想說的是:如沒有安縵法雲,Who Know? Who Care?
無論如何,既然一個中國農村最質樸的模樣被安縵“以舊造舊”之後,得到了據說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傳承。我們除了感謝,還能說什麼?
看看如今的全國各個鄉村面貌,無一例外的正在大興土木,為建設“中國美麗鄉村”大快干起,幾乎所有被建設後的鄉村農家院落,管它是不是古跡或者名人舊宅,統統變成了一排排喜氣洋洋的現代化商品房——所以,但凡還能依稀看到以往面目的一牆一瓦,都已經是不可復制、不可追尋的中國傳統房屋標本。
所以,即便是法雲村落早已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住良宅,但我們總是希望從安縵的“苦心改良”中找到若隱若現的原有模樣。
從法淨禪寺邊上的路口,沿著指示路牌,我向所謂的“法雲古村”徒步前進。

寬闊的水泥路,霸氣十足的告訴我,前面可就是“小西天”啦~~~靠,原來去西天是這麼平坦大道啊,真TMD的拉風哦!

徒步經過一段沒有人煙的大馬路,安縵法雲的路牌悄不溜聲地就出現了,低眉順眼地給我指明了方向。

猛的一眼掃去,真就是有種村落感覺~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瞧瞧,詩意來了~

安縵的大堂,似乎就只是一座更大了些的,有個二層木格窗戶的帶前院的民房。從外面望去,大堂裡的燈幽暗得像極了舊時的夜晚,家家只能點著蠟燭圍桌子話家常的光景......

恍惚間,我的記憶幾乎又要回到兒時外婆家。那木板門,木格窗,陰郁發霉的轉角......我幾乎聽得見自己嘆了一口氣,然後轉身離開......

看得出,窗戶是定制新作的。但那混雜著稻草黃泥的土牆,真的是有著原本農家工匠的手藝特征。

其實處處都是新舍,但又處處都是舊居。安縵法雲的設計師,在這些細小的地方確實找到了感覺~

整座安縵酒店與外界相隔的標記,似乎就是這些竹籬笆,任由枝蔓纏繞,任由雜草叢生。

退出安縵酒店的入口,繞著外圍水泥道路繼續往前探尋,居然是杭州佛學院。人家這學府環境,才真正算是山清水秀啊!

就在杭州佛學院對面,橫著一條路是“中法路”,豎著一條路則是“法雲路”。從法雲路進去,便是繞到了安縵法雲酒店的後門了,從這裡進去,看到的村落房屋更加豐富了~

似乎安縵每間客房都是這樣獨立的一棟“古董民舍”——瞧這陣勢,相當有種“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意思啊~

好喜歡矮牆上這些刺頭一樣倔強向上的野草。她們在這裡才能找到滋養她們的最好的土壤!

沿著村落內縱橫交錯的青石板路,隨意走動,不必刻意往哪個方向走,眼睛看到哪裡,腳步就挪動到哪裡,因為這裡每棟房子其實都被安縵精心修繕或者改造過了,或茶館、或SPA、或酒吧,或者客房,你幾乎看不到一個住店的客人,大部分時間,只有滿瓦舍上的雜草伴著清風向你表示歡迎~

經常在某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看似隨意,但實際上一定是被精心設計的石刻擺件,它們在這裡,似乎也找到了真正屬於它們的安靜的天地。

諸多山水盆景們,在這裡也被精心設計了。從造型到擺放角度,都低調的與周圍的房舍呼應著什麼~

這樣的矮牆,真正的功能一定不是防御小偷,讀舊時中國村落感覺的找尋才是它們存在的價值。

幾乎所有的房屋頂上,都雜亂地生長著藤枝蔓草。就是這般漫不經心的規格,在這裡如此漫不經心的被打理著,然後形成一個整體上渾然和諧的大格局。

即便路邊一個不起眼的青石板台階,當我注意到那新修的竹籬笆,突然發現這又是一個被精心構建的格局,如此具有畫面感和整體性:書帶草、情態、竹籬笆、石階,遠處的白牆樹枝......層次感和比例分割都不可能是天然長成的......

仍然是隨處可見的石刻作品,不知道它們是否有上百年的歷史,或者是新近的作品。但每一件確實都很意思。

大青石襯底,上壘黃泥土牆,頂鋪棕櫚絲——相當專業的能工巧匠,只怕出了這個“村子”,浙江其他地方已經看不到這般復古的建築群體了。

白牆黑瓦,一直是江南水鄉人家固有的強調,若干年後,是不是只能在這種實際上“西化”或“國際化”的地方才能找到?

唯一令我突兀不解的就是這個住客休息大堂,兩個沙發椅子和題有“清汲”兩字的匾牌完全變成了行為藝術。令人困惑地產生了疏離之感。

滿無目的的溜達,居然從後院又走回到大堂主建築群。拾階而上,穿過一座石橋,從一個偏門便進入了大堂。

大堂內果然是如沒有香火的廟堂一般冷清,迎賓台後甚至連個接待的服務員都沒有。許是聽到了我在這裡走動的聲音,急匆匆走出兩為白衣工作人員,來不及和我打招呼,我已經飄出了正門。

回到安縵法雲的正大門,其實就是一個涼亭。三兩服務員無聊地站在那裡和來參觀的游客閑聊著。

我嘆了一口氣,轉身離開。眼前,又是那幽遠至靜的“小西天”長道。

有獎競猜:
安縵法雲酒店內全保留了古村落的石板路,但經常在一些台階邊安放這樣一個竹排,是何講究?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