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之行回憶片斷

作者: 加點米

導讀近日非典流行,出行不太方便。在家中閑空下來,花了些時間整理自己泰國之行的文件資料。想到那次難忘的旅行不知不覺中已逝半年,回到上海,復然的是樓宇間單調生活。突然有了想記錄下自己出游心情碎片的衝動,雖然不那麼新鮮,但不想放任在記憶的長河裡任之遠去,灰飛煙滅,於是還是坐到了電腦前面-用0,1的字符記錄下自己的感想。普吉印像 -依然記得在泰國時 ...

近日非典流行,出行不太方便。在家中閑空下來,花了些時間整理自己泰國之行的文件資料。想到那次難忘的旅行不知不覺中已逝半年,回到上海,復然的是樓宇間單調生活。突然有了想記錄下自己出游心情碎片的衝動,雖然不那麼新鮮,但不想放任在記憶的長河裡任之遠去,灰飛煙滅,於是還是坐到了電腦前面-用0,1的字符記錄下自己的感想。普吉印像

-依然記得在泰國時,赫然看到Bangkok Post上的一篇評論文章,題目很刺眼,叫做“Get out of Phuket”。

飛行的高度在徐徐降落,我的興奮和期待卻在逐漸升溫。從飛機上望下,黃昏的普吉島,亮起的忽明忽暗的燈光勾勒出它迷人的線條,如手臂般輕柔嫵媚地伸出大海,召喚我們的到來,也更朦朧著我們的第一感覺。抵達座落在海邊的酒店,開放式的酒店大堂裡,美麗的泰國少女,微笑的服務和幽香的泰蘭把旅途的勞累掃蕩一空。陶醉於朝夕相伴的海浪聲,還有空氣中彌漫的海的味道,如同陶醉於沁人的瓊釀之中。

如果就這樣離開普吉,我會毫不猶豫地給他打上滿分;但離開他的前一天下午的鎮上之行,顛覆了我對這座小島的美麗印像。

原因是我發現,它眩亂得有些刺眼。

不大的小鎮,路邊一排停滿了攬客的 tuk-tuk,讓我聯想到了許多城市機場出口長龍般的出租車;捉襟見肘的店鋪裡充斥著討價還價的聲音;酒吧裡,閃爍的霓虹,混沌的煙圈和靡靡的音樂包圍的比比皆是大肚腩的老外,伴著穿著暴露的泰國女郎。顯然印尼巴釐的陰影並沒有籠罩這裡,相反巴釐的災難刺激了作為同一類型的普吉的旅游。

或許你可以在那似襄陽路的間間的店鋪中流連忘返,享受購物和放縱的快樂,但分明這不是我要的快樂。

下午5點時分,太陽依依不舍地藏在了岬角的後面,用一天裡最後的能量把雲彩燒紅,把海灘鍍金。我靜靜地坐在一棵椰樹下,幾個當地青年在不遠的沙灘上投入地踢著藤球。背景裡,海浪聲編織起一曲旋律,強弱變換。岸邊拴著的幾艘快艇,伴隨著那旋律的起伏跳動著,如同樂譜上的音符。或許只有這個時候,這個角度的普吉才是簡單真實的。

離開普吉去機場的路上,我看到了不少旅游過度開發的跡像。許多椰樹林消失了,幾處酒店房子都在施工。道路都是新開的柏油馬路,一些主干道都有6-8車道。道路旁是連片的荒廢的土地,帶著枯黃葉子的椰樹七倒八歪地橫亙著。我在想,如果哪一天沒有了旅游所帶來經濟的支撐,這個鎮,連同這個島,就死了,如同那些椰樹的命運一樣。

人類什麼時候才能擺脫經濟利益的驅使,還自然以本色,如同我們的先人,平常生活在其中呢?

===============================================================

清邁寺廟

-從骨子裡喜歡簡單真實的東西,感覺平凡中的震撼是最深刻的。清邁正是這樣一處地方,平平淡淡後面是沉甸甸的文化和歷史,而且毫無半點嬌柔造作。已經在浮華的上海灘看慣了斑斕,你不想切實地看這個凡世?

清邁有上千座同中有異的寺廟院落。和中國的寺廟不同,這裡幾乎全部寺廟都對社會免費開放而且幾乎每座寺廟都有一個僧人學校。在泰國,或許說在東南亞,出家當和尚是非常榮耀的,就好像國內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華一樣,可以說得上是光宗耀祖的事。從來就只有凡人老百姓像僧人行合十禮,而僧人是不會對凡人行同禮的。這點也反映出僧侶階層在這個佛教國家裡的眾人之上的至高地位。

在這特殊的校園裡,即有10歲都不到的孩子,更有牙齒都已經掉落的長者,他們都穿著小乘佛教特有的卸肩式的袈裟,他們中許多人腋下都夾著一本厚厚的書,或單肩背一個黃色的小包。我想裡面一定放著學業之類的物品。聽說在這類的僧人學校裡,不僅能虔心於佛教,還接觸人文社會科學,包括了數學和英語。我離開清邁那天遇見的司機告訴我,他的英語就是在他出家的時候學的,而且的確說得相當不錯。

寺廟裡你總能看到許多狗,深入我印像的是它們的安靜和與世無爭。套用《英雄》裡秦王的一句經典台詞,那是“和平”。也許宗教文化在歲月中沉澱於這座泰國第二大城市的同時,也毫不吝惜地復制在狗的靈魂之中。說老實話,他們很懶,懶得不願多看你一眼,懶得不願多為陌生人晃一晃尾巴,他們也從來不互相爭奪。它們的生存方式是獨來獨往,生活節奏是閑庭信步。但它們就那麼的真實簡單地生活著屬於它們的生活。我想,這該是佛教的精髓吧。

===============================================================

流星,繁星

- 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黑徹的夜晚,恍若身處濃墨般的海洋。頭頂上,蒼穹中如同鑽石般璀璨的星點,萬般閃耀卻絲毫不顯雜亂。我做不到在這樣的意境中,思考內心深處的道德觀,如歌德所為,我能做的就是仰望星空,讓眼睛盡情去享受這頓饕餮。此時,眨眼竟然變成了一種奢侈。

Karen族,是泰北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支。我步行了差不多5個小時才有幸探訪其中的一個村落,有幸走近這群深山中的居民。

就像摩梭人13歲成年一樣,Karen族的少年也特別早地擔負起家庭的職責。男性在十一二歲就跟長輩下田勞作,現在村裡的一些男性也到遠一些的鎮上去干勞力,傍晚騎摩托車回來。女孩子則主要負責家務和織布,以及喂養牲畜的工作。一般孩子在13歲便結婚。結婚以後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在穿戴上上也會和未成年不同。

村落坐落在群山之間的一座山脊上,俯瞰著低處的樹林和農田。我們進入村子的時間將近日落,正巧碰上結束一天農耕的人們,可在他們身上絲毫看不到一整天勞作的辛苦。村子裡住著10多戶人家,房子都是泰北典型的,用4根粗木支起的2層的木結構房子。上層居住,下層供放置雜物和飼養家畜,這樣就把居住空間抬高,有助於防蟲和防洪。

整個村子沒有電,於是夕陽西下,對於村民意味著一天的結束,人們早早的都進屋去了。因為村子在群山擁抱之中,所以氣溫比起在城市裡要更宜人些,尤其在夜晚。夜裡,點一把篝火圍坐起來,一個年輕的漢子拉起了類似於馬頭琴的樂器,一旁的老者抽著長長的煙槍,自始至終保持著盤腿而坐的姿勢。篝火映襯著他的臉龐,滄桑但平靜。他的眼睛始終注視著面前的地面,淡定而又平和。只有兩腮的起伏和煙絲的濃淡在火光下顯得格外明顯。

起身離開篝火,我在星光下久久站立。空氣中飄蕩的只有微風,還有蟲鳴的聲音。抬頭,希望流星能夠有幸路過,可惜事與願違,星空如周遭般同樣安靜。但是,半小時的仰望卻讓我飽覽了繁星萬點的宏偉。我們的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每個人都希望在生命中能夠經歷“流星雨”般絢麗的片斷擁有,卻往往忽視了整個看似平凡的人生歷程。其實,正如這看似不變的滿天繁星卻閃耀著無窮的魅力一樣,平凡的人生中也同樣能領略到絕美的風景。我想,那位屋中抽煙的長者或許用他的一生悟出了些許道理-美麗源於樸實,震撼來自平靜。你是否用這樣的心守望著您的人生呢,對待你的家園了呢?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