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魯訊故裡”浙江紹興

作者: 黃山怪石

導讀2010年在上海召開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世界博覽會各單位都組織有參觀。暑假伊始,學校就組織教師到世博會游覽。順路游覽了蘇州、紹興景點,還到浙江金華永康職業技術學校聽了名校長華康清的一場生動的報告。 7月7日晚,我們從上海趕到紹興。地接導游在路口接車,安排我們到豪夢緣商務酒店歇息。 早晨起床,在酒樓客房推窗欣賞紹興風光。眼前呈現一派江南水鄉景� ...

2010年在上海召開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世界博覽會各單位都組織有參觀。暑假伊始,學校就組織教師到世博會游覽。順路游覽了蘇州、紹興景點,還到浙江金華永康職業技術學校聽了名校長華康清的一場生動的報告。



7月7日晚,我們從上海趕到紹興。地接導游在路口接車,安排我們到豪夢緣商務酒店歇息。



早晨起床,在酒樓客房推窗欣賞紹興風光。眼前呈現一派江南水鄉景色。



左側是紹興街景,高速出口到城區的十字路口有一碩大城市雕塑。這個城雕名為“泉”。寓意紹興悠久水鄉文化、酒鄉文化的交融。



早飯後,地接導游帶領我們開始今天的游程。她介紹了紹興景區,宣布了時間安排,叮囑游覽注意事項。



一路走來一路景。追溯紹興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小黃山文化至今已有約9000年,作為越國古都距今也有近2500年。歷史沉澱尤為厚實,近代的文學巨匠魯迅又將這個城市推向極致。山巔上的文筆古塔見證了紹興古城的歷史。



目的地是紹興市東昌坊的魯迅故居,途中看見一些名人故居、展覽館區等旅游景點。房子和徽派建築類似,但其規模要袖珍的多。院牆上藤類植物醒目。



車停在一個並不算大的院子,內掛有“紹興中青旅”的橫幅。導游領我們走入景區。



途中路過孔乙己土特產商店,門前有廣告牌介紹紹興特產。前面“魯迅故裡,免費開放,歡迎參觀”橫幅看來懸掛的時間很久了。



紹興魯迅故裡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生活的故土,是市區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內涵和水鄉古城經典風貌的歷史街區。經過修繕後的魯迅故裡不僅再現了魯迅當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的原貌,還可看到魯迅祖居從未對外開放的西廂房和恢復的周家新台門、壽家台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跡。

魯迅故裡巷入口廣場的石材面牆展現的一幅版畫,“魯迅故裡”四個大字好像是魯迅字跡,魯迅先生抽煙的形像很酷。壁畫前還有一組先生小時候的雕塑。

我們按乘坐的車輛分組,在此照了集體照。

游覽景點很集中,魯迅故裡在魯迅中路上。是一條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情人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具有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



進巷面壁書有“民族脊梁”四個金色大字。這是後人對魯迅最大的褒獎。魯迅留下的精神財富巨大,凝結著民族的意志、性格和氣魄,浸透中華民族奮起圖強的歷史。



我們走進魯迅祖居。魯迅是筆名,原名是周樹人,所以這裡原來叫周家老台門。儀門上方懸掛的“翰林”匾是魯迅祖父周福清題寫的。由於周氏家族在紹興400年的歷史中,屬周福清獲得的官位最顯赫,因此當時在三個台門的門楣上都掛有“翰林”匾,它像三張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貴的身份。

祖居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體建築共分四進,第一進俗稱“台門鬥”,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動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第三進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的地方。第四進為樓房,亦稱座樓,為居住之用。



新建的魯迅紀念館坐落在魯迅故裡,位於周家老台門和魯迅故居之間,建築造型體現江南傳統風格。粉牆黛瓦,黑漆大門,素雅清麗。大門右側“紹興魯迅紀念館”7個金字是郭沫若題寫的。

紀念館分主展廳、輔廳、學術報告廳、休閑廳四大版塊。主要展示魯迅生平事跡,采用編年體形式,突出魯迅出生時紹興的社會環境,魯迅青少年時代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歷史的特色。

新館陳列布置自然、簡潔、幻影成像、多媒體視屏系統、超現實主義雕塑等現代陳列手法的運用,力求還真實的歷史場景,增強了展示的視覺效果。



故裡還原了魯迅時代的傳統風味小吃,在紹興魯迅特色街上魯迅祖居對面的三味臭豆腐店很是顯眼。記得看到過一篇報道《油炸臭豆腐炸出了百萬富翁》。生於70年代曾當過職校教師的吳利忠,就是在這個門面並不大,靠賣並不起眼的臭豆腐,一年竟能賺百萬。



古樸的石板路上的仁裡石坊較之徽州牌坊來說簡潔的多,就是兩個立柱支撐一塊橫匾,兩邊各有一個石獅端坐。



紹興是中國著名的黃酒之鄉,釀酒的歷史十分悠久。紹興人最愛喝黃酒,黃酒文化是紹興深厚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紹興黃酒采用自然發酵方式釀造,以精白糯米、優良小麥和鑒湖水為原料,譽稱為“酒中肉、酒中骨、酒中血”。其色澤黃澄透澈,香氣濃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

紹興黃酒館座落在魯迅故裡周家新台門東側,兩邊懸掛有“劉伶借問誰家好,李白還言此處佳”的黑底金字對聯。傳說中李白和劉伶都是嗜酒如命,而李白是飲中八仙之一,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是不同時代的人。而跨越時代,仙賢同醉的對聯原來是一家酒府門前的招財聯,曾給商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紹興黃酒館是一家展示紹興黃酒傳統文化及十五家“紹興黃酒”商標授權企業品牌黃酒的酒館。



明清古建築有共同的特色,屋脊門沿十分講究。但眼前的由不得你不驚異了?似乎門上疊加建有一幢二層樓閣,飛檐雕壁,維妙維肖。猜想全國也只有在這裡才看的到。



院牆與廊房組合成別致的小庭院,院牆上端黑色磚雕修飾鑲邊,門樓大理石裝飾石雕,門坊麻石,廊房紅褐的木質柱梁,色彩樸素,線條簡潔,布局精巧,錯落有致。而屋頂延伸而懸掛的藤葉,給院落帶來新的希望。



“香火堂”通過實物和照片,將“周氏房族興衰”、“魯迅與周作人”、“魯迅與周建人”三個部分內容展示在游客面前。對魯迅的家庭影響,日本留學、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功績、成為一個民主革命家的歷程作了詳盡介紹。



建築群規模龐大,粉牆黛瓦。石雕、磚雕、木雕三雕盡有。可能在紹興城區建築用地受局限,區別於徽州古建築,無論房屋、還是院落都很袖珍。庭院裡有綠色植物點綴,給老宅帶來生機。置身這裡,體驗、領悟當年魯迅的生活場景。



廚房也稱“灶間”,這間廚房房子結構至今保存完好。而“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三口鍋,兩小一大。灶面還坎有兩口南方人習慣稱的“湯鍋”。湯鍋都是燒水用的,它充分利用做飯時的余火,把水燒開捂熱。灶壁上的格框,灶上置放炊具的木架。還有幾口大缸......

我家也是大戶人家,眼前場景我很熟悉,引發起往事的回憶。



老宅內保存有當時周家人的生活、生產用具。風車是分離米粒和糠麩的工具,卷起的竹編曬墊、屯糧的竹圈、簸箕等我都說得出道道來。而倒扣在斜木架上的木盆,倒真難為我了?



石臼一般是舂米谷等用的器具,這麼大的石臼反映了周家人丁興旺。



石磨和皖南的造型一模一樣,是磨粉用的。磨的糯米水粉做的粿入口軟綿,特別是水粉湯圓粘性特強,沾在牙齦印像還歷歷在目。



老宅還陳列著八仙桌和其他用具。壁上掛著一只很大的竹編菜罩,是當年的“忙月”(季節工)章福慶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慶的兒子章運水就是魯迅小說《故鄉》裡“閏土”原型。



沿著指路標識,我們穿巷向百草園走去。



走過廚房,跨過幾個門檻,打開一扇古老的小台門就來到百草園,魯迅筆下的“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是周圍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眼前呈現。



百草園原是周家與鄰居共有的菜園,並不算大。周圍籬笆圍圈,中間菜畦碧綠,旁邊的皂莢樹格外顯眼,角落裡一段連接緊密的矮泥牆,上面長滿了郁郁蔥蔥的各種植物。泥牆根當年的原物,如今保存完好。



百草園的石井是周家汲水澆地之處,井圈外呈八邊形,而內圓。魯迅筆下稱之“光滑的石井欄”,童年魯迅常在石井欄上跳上跳下。井旁石上雕刻有綠色文字說明。出之游客安全考慮,木欄將井圍住,十字木擱放在井口。



緊挨著周家新台門的是朱家台門是魯迅筆下風情園。朱家台門的主人就是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所提到的“朱文公的子孫”。是古城紹興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園台門建築。

此園是2003年魯迅故裡改造工程改造中改建的。它以魯迅筆下的人物、風俗為載體,將紹興獨特的人文內涵、歷史典故糅合一起,還有一些解讀魯迅作品的輔助陳列。



風情園內有百年羅漢松、盤槐、紅梅、綠萼梅等不少名貴花木,方池一帶的建築堪稱經典之作。池中建有一亭,圓石為柱,上刻楹聯“地似三山春似海,花為四壁船為家”。亭柱的另一楹聯是“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橫額“魚樂國”為董其昌所題。



紹興戲曲歷史悠久,劇種豐富,藝人輩出,擁有紹劇、越劇、新昌調腔,紹興鸚歌班和諸暨亂彈五大劇種,還有紹興平湖調、紹興宣卷、紹興蓮花落和嵊縣落地唱書五大曲種,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戲曲之鄉。

池中的亭閣就是古戲台,安排有精彩的越劇表演。楹聯“四面碧波三尺水,一彎新月半庭風”。表達置身於碧波蕩漾,凌波仙子長袖婆娑,余音繞梁的意境。



風情園設立紹俗祝福、越俗漫話、迎神賽會、男婚女嫁等主題陳列館。我們沿池邊道路前行,依次游覽。



主題為“男婚女嫁”的景點用彩塑的形式演示了婚禮、洞房、迎親等場景。除新娘新郎外,男女雙方“主家”老嫚、“送家”老嫚、隨從行郎等都有呈現,人物形像、表情栩栩如生。凸現紹興特有的喜慶風俗。



左邊房子從門、窗風格看來是西式建築,右邊院牆磚雕漏窗,圓形院門地道的中式建築,中西對壁倒也別樣情趣。



宅院連宅院,出門又進門。好像又相似,但每每又不同。腦筋都拐不過彎了——呵呵!



文化街上的德鄰牌坊是魯迅逝世後當時政府賜予的牌坊,二邊立柱書有“翠竹虛心有節,君子樸實無華”楹聯。



小巷幽靜,樹木林蔭,小橋流水,是恬息的好地方。



有說“江南風情看紹興、魯迅故裡看紹興、江南文化看紹興”。徜徉其間,尋覓文化巨人成長軌跡,體味魯迅青少年時間的生活意境,了解魯迅筆下的越地風情,解讀魯迅不朽著作的精華所在。在這裡觀景覽物,可讀、可游、可賞、可思。



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就是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就在此讀書。



“三味書屋”坐東朝西,北臨小河。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素有水鄉澤國之稱,大江小河密如蛛網。魯迅筆下的烏篷船是紹興較有特色旅游特色。河裡停泊烏篷船,等待游人體驗。



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



書屋擺設是按照當時情景還原的,特別注明了魯迅的座位,讓人一目了然。



走入“三味書屋”,穿過天井,庭院牆上懸掛有“三余書屋”的標識牌。院門上有“自怡”磚雕門匾。進入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廂房布置成“三余書屋”。



“三味書屋”原名叫“三余書屋”。“三余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游客可以在這仿真的書屋裡體驗魯迅童年的私塾生活。

書房天井下安裝有木欄板,猜想是防止學童跌入而設,那時校園安全意識就很強了。



魯迅祖居的“彷佛陶座”的屋內有字畫陳列。



魯迅祖居的院落門造型不盡相同。



德壽堂大廳懸掛“德壽堂”大匾。堂中放置有朱色貢桌和方桌,貢桌後面的牆上掛著一幅卷軸畫和對聯“福祿歡喜長生無極,仁愛篤厚積善有徵”。

德壽堂原名寧壽堂,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號“寧”之諱,改為德壽堂,“德壽”取積善有德、福祿長壽之意。這裡是周家接待來訪賓客及舉行婚喪、祭祀等大型活動的場所。



祖居香火堂“德祉永馨”匾下,懸掛有魯迅祖父和兩位祖母的畫像。兩壁上掛有魯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恆訓》。“德祉永馨”意指德行和福氣淵源流長。而《恆訓》是周福清對自己一生治學和為人處世的總結。大到讀書之法,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識,無所不有。



從天井望去,木樓朱色華貴,窗木雕精美,屋脊造型別致,中間碩大的裝飾配件特別醒目。



這個大概是小客廳,家具條幾、八仙桌、太師椅、梳妝桌、古色古香,朱漆錚亮。特別是拼圓桌,可分可合,非常適用。懸掛的字畫,傳遞濃郁的文化信息。



這可能是女眷的用房,屏風鳳舞花叢,尚未完成的繡花,還有砂鍋、竹筐......屏風框架雕刻精細,桌凳制作精美,仕女卷畫懸掛,呈現大家閨秀風情。



臥室裡還原古時布置,那張老式床我們這裡叫寧波床,雖然不算華麗,但木雕,金漆甚是精美。衣櫃、箱櫃、衣架、盥洗架等物品一應具全。



木躺椅放置在木屏風旁,幔帳裡間花架、衣架、瓷凳等用具擺放到位。



這裡是座樓,前有廊、後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區,布置有小姐書房、繡房、閨房和沐浴房。



由於家族的壯大。原有的老宅不夠用,在清朝嘉慶年間周家又購置了兩個台門,即過橋台門和新台門。



由於老宅建築密集,古人歷來重視防火,房子裡都有防火實施。水能克火,當時水是唯一的滅火材料,所以儲水池的重要性凸顯。



園內有井,井沿很低,一來生活就近用水,二來遇險時,水源充足。



原路返回,又回到孔乙己店面。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小人物,而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把鹹亨酒店、紹興黃酒、茴香豆推向極致。就坐落在魯迅故居鹹亨酒店還原當時“魯鎮的酒店的格局”,不知什麼原因我沒有拍到,實在遺憾。

旅游店面借用“孔乙己”取名估計一是喻為是平民商店,價廉物美;二是擴大影響力,招攬游客。



從古民居走出,小橋、河水、烏篷船讓我們重溫魯迅作品的精髓,進入偉大文學家的創作意境,受益多多。

中午時分,大家集中,離開紹興,驅車直奔永康。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