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何無故

作者: 啊啦拉

導讀再去杭州,在陰雨連綿的春天,隔著車窗看著打在窗上若大的雨珠,在放眼的茫茫之中擔心起這次行程來,不料卻是才下了車,便停了雨,還灑下了星星點點的陽光。第一次見到西湖,是遙遙相望中迷迷蒙蒙的淡雅,而這次去卻是不同。西湖在修湖底隧道,湖的周邊全被圍了起來,耐了很久的心,圍繞著走了很遠,才找到白堤的入口。趕在初春而來,對於江南,才是顯出星點 ...

再去杭州,在陰雨連綿的春天,隔著車窗看著打在窗上若大的雨珠,在放眼的茫茫之中擔心起這次行程來,不料卻是才下了車,便停了雨,還灑下了星星點點的陽光。第一次見到西湖,是遙遙相望中迷迷蒙蒙的淡雅,而這次去卻是不同。西湖在修湖底隧道,湖的周邊全被圍了起來,耐了很久的心,圍繞著走了很遠,才找到白堤的入口。趕在初春而來,對於江南,才是顯出星點淡綠之時,不比更南的地方,似乎此時春都即將到了盡頭。如此的西湖,便更若鉛化散盡。

西湖兩岸的垂柳隨風飄舞,陽光有些寂潦,無奈於漫天的雲層。西湖的水,時而映著陽光,波光粼粼,幾葉薄舟輕輕飄來,又輕輕飄去。堤邊上的花花草草被陽光一照,色彩變更加鮮艷起來,尤其奪目。而江南的春卻就是如此,雲層或輕拂艷陽,或掩而不見。湖面上少了金黃,一切便淡淡,淡淡起來,反倒看似有些許神秘。

我不知杭州是否是讓我喜歡的,只可惜江南的春來得太晚,說西湖兩岸三千柳,三千桃。放眼而去,柳樹雖已萌出嫩芽來,風兒掠過,輕盈起舞。而桃花卻只星星點點,也是待到走盡了蘇堤才睹了芳容。

喜歡西湖的故事,走在其間,便是感受著浪漫的愛情和神話,獨自一人,是有些孤寂,卻恐怕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西湖的內涵所在。

一人漫步於西湖,看著湖光山色,卻在孤山上找到一條山道,問了路人,方知可通往蘇堤。走在上面,一片清靜,西湖水在交錯的樹枝間若隱若現,更是說不盡的清新淡雅。遠離了片刻的喧嘩,心也全然平靜,放松下來。

孤山上有些許遺跡,分不清朝代,看不清早已模糊的石刻,只是覺得凄涼得很,感嘆世間的一切,為何不能常新,不能如故。總是要慢慢的消失,悄然的隱去。

再走下去,居然是走到了西泠印社,一路小道彎曲而下,卻是有佛的痕跡,一面石壁上雕有送子觀音,提的詞中有句甚好,“觀世觀人觀我”。隨即進了柏堂,裡面呈了許多精美的印石,看起來多是珍貴之物。一邊有座華嚴經塔。沿著西湖一路走來,所有的樓樓塔塔都是遠觀而已,卻是這塔就在眼前了,塔上有經文和佛雕,尤其嚴肅。

從西泠印社出來,再往前走,就是蘇堤,兩堤交接之處,有座小亭。那是為了紀念一位美麗的女子,便是蘇小小了。古老的杭州城或許就是如此,來來往往無數才子,輕顰淺笑無數佳人。為情傷,因痴困,不知是薄情還是寡意,可憐西湖邊這位等待的女子。

蘇堤的橋有六座,分別是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而大方。雖然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同於斷橋的故事,但是與其故事結尾注定的分離,不如從未相遇過。

走在蘇堤,這景致全在於這堤上,蘇堤春曉不得不說,那三千桃三千柳的緣故聽說便是於此。提著“蘇堤春曉”的碑又稱“子孫碑”前後兩面分別為康熙、乾隆二位皇帝所提。其中“蘇堤春曉”的“堤”有了筆誤,皇上的大臣為了圓這個筆誤便種了三千桃和柳。故事的具體情節實在沒大記住,因為心裡只一直在惋惜去得早了。

我趕的是江南的早春,春風和熙,是心曠神怡了,卻無緣被春風吹起的桃花瓣星星點點飄落一身。

兩次到杭州,既是錯過了曲院風荷,也沒趕上蘇堤春曉。待到再有機會,自然是不會還留遺憾。

離開西湖去了宋城。

宋城的位置大概是杭州的市郊了,有點遠。

宋城並非有我想像中的規模,但卻有意思得很。有許多不同的表演,來來往往的工作人員都是古老的裝束,我倒覺得自己希奇起來。也有的游客租來別致的古裝,走來走去,也像是有那麼一回事。

我一個人東跑跑西走走,走累的時候隨便找地方一坐,卻是個小小的戲院,放的是皮影戲。演的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無礙於故事的陳舊,依然是新鮮極了。

還有便是一些電視劇的表演片段,真真假假,也頗有味道。沿著宋城繞了幾圈,居然也是有人家、小店、古道、驛站,真是個別致的小城。還有寫幫人做畫寫詩的、賣藝的,和電視裡看到的有七、八分的相似。我想我的某個前世,也許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生活。

走遍了宋城所有的角落才離開的,原來古老可以是一種新鮮與希奇。來去的路上經過錢塘江,六和塔,才想起還有六和塔是不曾去過的,也只好等到下次再來杭州了。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