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札幌新千歲機場
據當地人講,目前在國內旅人中,台灣人最多,大陸還未真正被墾熟,日本本州人近兩年旅客才漸漸增多。北海道之前在中南部日本人心中的印像就是:道路遠(本州與北海道並不連接,需要隧道+渡輪)、價格高、原始化,所以人們覺得用高價錢向往中心城市或國外更具有性價比。
出了機場走向札幌街頭,空氣濕潤清新,天空湛藍,雲朵低得仿佛快要壓向頭頂,處處潔淨如新,這是“霾都”至少在如今的發展進程中到達不到的境界,心情格外靚麗。放好行李,上了大巴車,伸出犄角開始接收新世界的信號。一路驅車前行,實地感受來前做的一些信息功課。

圖:夕陽已至洞爺湖畔
十年前,北海道還是一個半年下雨半年下雪的地方,但因全球“升溫”,當地近年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樣寒冷,雨水也少了很多,行程中,基本上是上天隨便灑淚幾滴便又開始陽光普照。
還記得《情書》裡的情節,博子冒雪去小樽尋找藤井樹,滿路的積雪令人寒顫,北海道的冬天貌似冷得禁不起出門。而如今就算冬天大地山面鋪了很厚的白色大棉被,也並沒有那麼冷,冬季來的游客並不需攜上冬顧中國東北的那些家伙事兒。
言歸行程,我們沿著太平洋沿岸一路駛向北海道之行第一站——北海道西南部的登別地獄谷。地獄谷位於室蘭市的衛星城市登別域內,以溫泉鑄名。登別被稱作“鬼城”,“登別地獄谷”有人間煉獄之稱,它是火山爆發後,由熔岩所形成的一個奇形詭異的谷地,灰白和褐色的岩層加上許多地熱自地底噴出,形成特殊的火山地形景觀。地獄谷可提供多達11種不同礦物質的泉水給附近的有名的登別溫泉。

圖:登別地獄谷火山

圖:有一扇窗,從心靈直通湖景
第一晚很激動,迅速換上和袍,靠著窗好一番靜靜欣賞。頭一天奔波有些疲憊,已經忘記湖邊有煙花活動的事。日本的湯泉是裸洗+分池(男泡男、女泡女),晚上老公自己去泡湯的時候,我關上房屋所有的燈,樓下的平台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就在不解因由時,一束煙光從湖面騰起,綻放半空。有意思的是,湖面漆黑一片,只能看到移動的船只發出微微閃爍的光。從哪一方破綻,需要漂移眼神去猜測。雖氣魄不比國內節日的壯觀,但新意十足,讓俺一直舉著相機等待下一段驚喜……
次日凌晨三點半,隨著眼睛睜開的第一瞬,隱約看到窗簾透著紅暈,拉開窗簾便再也不想睡。新一日隱隱來到前只屬於這個時段能夠醒來的人,這是北海道贈予勤勞旅人最誠摯的首禮。

圖:剛剛睡醒的洞爺湖
天空變臉很快,雲朵賽跑,一切因湖而聚,因湖而疊。2008年,G8選址終落定洞爺湖畔,想必來這裡談談經濟政治,腦裡也會游走一絲絲雲煙。走在湖邊,了無人煙,純靜得沒有心事,卻多了一份早到的惦念,如果能把這一切都留下該多好。

圖:人在湖岸走,心在畫中游
到第二站的路上去了文化宮類的景點,不太感冒,不多言。如果說文化令人感興趣一些的,也就是坐落在登別地獄谷腳下的登別時代村了,村裡定時的忍者表演和韓國的亂打秀一樣,代表了民族的突出特色,還算挺有趣。

圖:時代村裡的景致
第二大站是室蘭,這應該是此行最難忘的經停站之一,在去往地球岬的路上,車子通過白鳥大橋,至彼時終於看到了北海道難尋的工業身影,室蘭的工業因鋼鐵業而知名,這恐怕也是北海道為數不多的工業聚集地了。

圖:室蘭觀海,遼闊太平洋盡收眼底

圖:“東亞的地中海”——地球岬觀海台

圖:途中休息站
北海道路旁小日屋的車庫整齊劃一地又矮又窄,路上行駛的私家車都很mini,卻沒想到黃牌照排量0.66的車子竟然是四驅的,本地人購置黃牌小排量汽車,政府會補貼40%購車款,這種四驅小車在北海道很服水土,大雪紛飛時四驅抓地安全牢固,還有一種白色牌照的汽車,排量上大一些。

圖:大沼國定公園小湖寧靜

圖:大沼國定公園山水與天

圖:黃昏模式的函館

圖:兩個人入鄉隨俗

圖:小樽唯美的街道
直到來到小樽的這一刻,我才覺得,之前得到的信息不太符實。運河雖然不大不長,但至少她漂亮得很響亮,與外風建築結合,有一種文化交融的美。一提運河,就要順解北一硝子,因小樽以玻璃制品而聞名。北一硝子,即很棒的玻璃。這裡坐落著大大小小不同風格的彩繪硝子店,工藝品琳琅滿目,十分惹人喜愛,我最其中二層樓的八音盒大商店,女孩看到後每一樣都愛,其中有我最的玻璃鑽石造型鋼琴。

圖:小樽運河岸邊小屋

圖:風情硝子街




以上組圖:富良野富田農場繁華競艷
富良野人蠻多,但也快進入清淨的季節,每年7、8月是這裡最熱鬧的時段。因花而興,也注定決定因花而落寞,花兒未綻的時候,這片廣域幾乎沒有人煙。悲涼的是,據當地人講,富良野正面臨快要破產的困局。北海道首行選擇夏天,我是特意為來富良野看花的,只可惜薰衣草最盛是在7月。8月底,我只能在初秋賞到了夏尾的她,再見,就只能來年再見了。

圖:拼布之路 讓人徹底忘卻煩惱的地方


圖:洞爺湖觀景台
現在終於相信一句話,北海道,總有一季的美麗在等侯你。所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一定會發現最美的目的地。感謝此行,讓我在最美的年華遇見你最美的姿態。在生活給你意境之際,深感語言匱乏,只因真實的風景,唯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