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有個“舉人村”

作者: 健康是金

導讀京西有個“舉人村” 早就聽說京西有個古村落,叫做“靈水村”。靈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遼代已具規模,最興旺是在清末民初,住有360戶,人口2000。由於此村崇尚文化教育,考取功名,曾經出過二十二位“舉人”,還有兩位“進士”,民國時期還有六位“燕京國立大學”的學生。因此,這裡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舉人村”。 周末,我和老伴懷著好奇心駕車去了那裡。早上八 ...

京西有個“舉人村”

早就聽說京西有個古村落,叫做“靈水村”。靈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遼代已具規模,最興旺是在清末民初,住有360戶,人口2000。由於此村崇尚文化教育,考取功名,曾經出過二十二位“舉人”,還有兩位“進士”,民國時期還有六位“燕京國立大學”的學生。因此,這裡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舉人村”。

周末,我和老伴懷著好奇心駕車去了那裡。早上八點鐘,我們已行駛在山間的109國道上,由於前兩天剛剛舉行過環北京自行車賽,所以公路顯得十分平整。隔著車窗望去,大山裡早已是一派秋色,路邊的果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果實,斑斕的色彩裝點著大山,也充盈著我們的眼球。秋風裹夾著豐收的氣息不斷地吹進車裡,浸潤著我們的肺腑,蕩滌著我們的心胸,也讓我們倍感遠離喧沸與污濁的愉悅。

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這大山裡的小山村。靈水村三面環山,朝東南為出口,下車後,我看此時正好可順光拍攝小山村的全貌,就立刻背著大包爬上了村子南側的山坡。佇立在山包上,一切盡收眼底。天空湛藍,秋影斜長,小山村籠罩在秋日的朝陽裡。只見那依山而建,緊密相連的靈水村民居,透出一種嚴謹、莊重的氣勢。毫無修飾的原生態古山村,如同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我忙架好機器,調整好焦距,以山坡上的紅葉為前景,拍攝下這令我著迷的小山村全貌。

下山後,我與老伴進入了村子裡。倘佯其間,古樸的民居,青磚牆早已剝落,褪色的窗欞上的窗紙也已破裂,在風中瑟瑟抖抖。老舊的門樓上,題刻的對聯依稀可見。老房子經年久遠,雖已風燭殘年,但滄桑依舊,昔日的風采依舊。故人已去,這“舉人村”朗朗書聲也已煙遠,但先人們留下的崇尚文化,知書達禮的精神永在,源遠流長。讓我們這些來自喧囂都市的人,心靈得到洗滌淨化,受益匪淺。

村落雖已破落,但勝景處處。如北山翠柏、靈泉銀杏、柏抱桑榆,都很有氣勢。村子後面靠山根有一處火神廟和大戲台遺址,遺址早已成為殘垣斷壁,但遺址內的兩株千年古柏很是奇特,兩棵古柏的樹杈間各長有一棵桑樹和榆樹,被稱為“柏抱桑”、“柏抱榆”,柏抱桑榆乃成絕景。廟的基台很高,也很宏大,可見當年香火十分旺盛 。我們跨過廟門,只見台階下有兩個很大的凹洞,傳說是存放冬天柴火的地方。廟內已一無所有,只有主殿的骨架還在,棟梁之上,描畫依稀,剝落的泥牆上還可見到一些壁畫的遺跡。

靈水村居民以劉、譚兩大姓為主。其中劉家由於在清康熙年間出了一位官至山西汾州知府的劉憊恆,因而保留下一些關於劉氏家族的文字資料。劉姓在靈水村居住已有27代。這村裡每年立秋那天集體熬粥吃的“秋粥”節,就是為紀念劉家當年舍粥解救飢民而形成的風俗。

如今的靈水村,熱鬧已不復當年。年輕人大多到城裡打工,還有些舉家喬遷。只是逢年過節,才回鄉祭祖。我們在村裡轉,碰到的大都是老人,很多人家大門緊閉,門上的落鎖灰塵積厚,可見主人早已離去多時。想想也是,這裡雖清淨,水電都通,但畢竟沒有大城市的燈紅酒綠與喧鬧,沒有較高的就業機會,似乎與現代也不著邊,年輕人遠離這裡去尋找他們的理想與事業也無可厚非。我是在想,這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怎樣才能傳承下去呢?這裡的鄉親們在去追求現代生活的同時,也能把這美麗的,有著悠久歷史的小山村保存下來,整修利用起來。希望再過若干年,這裡不要變成一堆廢墟,而是成為一座既是歷史傳承,又是現代人休閑度假的小山村。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景像依舊,綠蔭疊嶂,鳥語花香的景像依舊,學而習之,朗朗書聲依舊,田園放歌,炊煙裊裊依舊......

回程的車輪滾滾,載著我們與這些有點兒奢侈的希望又回到了擁堵喧鬧的城市......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