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我們一行六人,告別了古城西安,乘車經寶雞進入了連綿起伏秦嶺,開始了漢中之行。3個多小時之後,汽車翻過了秦嶺第二道高峰“酒奠梁”,進入了漢中地區。秦嶺是我國亞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嶺南嶺北氣候環境截然不同。汽車過了山嶺,來到南坡,沉寂的景色逐漸消失了,被茂盛青翠的波浪所取代。透過擋風玻璃,看見沿路的山壁坡上,到處開著一簇簇白色的花,讓新綠的山影顯得嬌艷羞澀,而滿山的樹木一派蒼翠,清淨超然的風情越來越濃。
車在平坦的山路上跑著,不覺已經進了留壩縣境內。司機小劉告訴我們說,紫柏山就要到了,那山下有個張良廟,很值得一看。經他這麼提示,我想起來了,在來陝西的時候,有朋友叮囑過我,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張良廟。沒想到,這個紫柏山張良廟這麼快就到眼前了。
紫柏山位於在秦嶺南坡,在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因山上有眾多的古紫柏樹而得名。紫柏山海拔2600米,古樹參天,層巒疊翠,也是漢江支流——褒河的發源地之一。而張良廟就坐落在紫柏山下。廟宇依山傍水,左右有褒河支流兩水相攜,周圍有五山環抱,碧水縈繞,紫氣漂浮,幽雅祥靜。建安20年曹操征戰路經此地,面對這如錦似畫的山水美景,不禁贊嘆道:“無怪乎張良、子真在此隱跡,真乃天堂也!”
下了車,來到張良廟前,就覺得這廟宇有些不凡。青灰的門樓坐南朝北,是一正方牌樓。樓有9米高,重檐疊牆,券拱飛角,端莊肅穆,彌漫著一種很老的味道。正中的券門額楣上,有一塊磚匾,上面書寫著“漢張留侯祠”五個大字。大門兩側有一幅對聯:博浪一聲震天地,圯橋三進升雲霞。稱贊張良椎秦和黃石授書的佳話,當然這也是張良廟的立廟之宗。牌樓之下還樹有一塊石碑,上書:紫柏山漢張留侯辟谷處。
進了牌樓,迎面一幅“進履橋”匾,上面畫著一個老人在石橋上穿鞋的情景。這所表白的,就是黃石公授《素書》與張良的故事。
張良(前256—前185年),河南禹縣人。張良祖上本姓姬,祖父和父親曾侍奉韓國五代君王。秦始皇滅韓之後,張良立誓要報喪國之仇。在他38歲那年,曾在河南原陽與人共同謀殺秦始皇,結果未遂。為逃避通緝追殺,他逃匿到下坯,埋名改姓,更名為張良,字子房。就在張良不知如何復仇之時,他遇到黃石公,並得《素書》。張良苦讀得到玄機,後又遇到劉邦,並輔佐其打天下,逐成全了復仇之道。
這“進履橋”的故事載於《史記》。說張良在下坯,一次在沂水橋上遇見一老翁。老翁見到張良,故意把鞋子掉到河下,並讓張良去拾。張良念其年歲已大,便不顧羞辱,去拾來給老人穿上。老翁沒有致謝,抬腳就走。不一會,又轉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讓張良五日後在這橋上相會。張良應了,如約而來,可老翁早已在橋上。老翁責備他不該來遲,要他第二個五日天亮時再來。這次天不亮張良就到了,見老翁又在橋上,仍說他來遲了,又要他第三個五日早上來。這次張良前半夜就到了,過了一會老翁才到。老翁見到張良早到了,說應該如此,隨後取出一卷竹書交給張良,說“讀此書可作王者師,十年後興天下。”張良接過書要下跪叩拜,老翁忽然不見了。此後,張良潛心研究,深得其道,以興兵為策,在下坯領百余人聚反,後在山東微山與劉邦起義軍相會,後輔佐劉邦滅秦亡楚打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看過“進履橋”往裡走,便是大山門了。大門上方的額匾上書寫有“保安觀”三個字。這就是全國十大道教十大洞天的“極真洞天”。裡面的三清殿院,供奉著道教始祖,即天寶君、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整個廟宇彌漫著道教的古樸氣息。
祭奠張良的大殿,在大山門右側的二山門之內,進了二山門,也就來到張良大殿院內。
來到二山門前,檐柱上的楹聯引人貯足:知足知機,黃石素書酬大知;克謙克讓,赤松仙蹤仰高風。上有一橫匾,橫書“帝王之師”四個白色大字。大殿院也非一空曠的院落,院內有一所拜殿券廳,把大院分成前後兩個部分。而拜殿券廳內,陳列著許多碑刻,歌頌張良與黃石公的功德和業績。
在拜殿前的碑刻中,馮玉祥將軍題寫的石刻惹人矚目:“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載空余憑吊處。神山古來稀,設黃石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逍遙游。”“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輔漢家統一事業成功不居。”
拜殿後的張良大殿巍峨壯觀,氣勢軒昂,宮殿之上掛一巨大橫匾,上書:“相國神仙”四個撼人的大字。這大殿內供奉著張留侯金光閃爍的貼金塑像,舉目看去,只見張留侯端莊肅穆,謙和聰慧,大度超然。這自然是張良廟的點睛之處了。
張良廟與一般的廟宇不同,就是廟宇和紫柏山渾然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族具有悠久文化意義的山景風情。據介紹,張良廟占地1.42萬平方米,樓殿亭閣等156間,有碑刻42通,摩崖題字51塊,匾額50多面,楹聯40余幅,是漢中地區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古跡。
出了大殿院後的右門,便進入一幽靜的花園。迎門是一棵巨大的米蘭,巨大的樹冠遮下了四五米的春影,滿樹花蕾如粟,即將綻開,溢香流彩。往裡,有幾棵古老的紫柏樹,曲枝旋節,蒼勁健壯,如壽星一般。院裡一棵高大的玉蘭樹,已經綻放開朵朵白花,亮出一片高貴的身色。院的深處有個六角班爪的石亭,上寫著“拜師亭”。人說,這亭子之名亦取典於圯橋授書的故事。當時黃石公授書張良後,告訴他“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下,黃石即吾師矣”。後張良到濟北,果然見谷城山下有一堆黃石,納頭便拜,並取石供奉於家中,死後又將這黃石陪葬墓中。
在拜師亭外,巍然矗立著一尊巨碑,上書“英雄神仙”四個大字,我理解其中的意思,可能說世上英雄很多,神仙也不少,但是只有張良將兩者具一身。說張良是神仙,顯然是因為張良心境超然如仙。據記載,劉邦滅秦立漢封臣時說:運籌策於帷幄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而張良當時並不居功自傲,不甘受其封,表示臣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他要求不受三萬戶之重封,甘做留城萬戶侯,棄官辭封,退出朝政,隱居在這山林。
拜師亭後有一條山路通向後山。沿路向上而去,經過“回雲亭”,過一道窄窄的漢白玉石欄的“雲梯”,便來到“授書樓”。這是張良廟的最高處,也是最神秘的地方。遙看這座木質結構的歇山樓,八角展翅,凌空欲飛,兩層閣樓高聳入雲。而臨近視之,樓的石階和基石均采用大理石、漢白玉,建築嚴謹,工藝不凡。抬步上樓來,見樓閣內有一黃石公塑像,手指拂塵,正授兵書與張良。此塑像與迎門的“進履橋”繪畫遙相互應,也深化著了張良廟的主題。
站在樓上憑欄眺望,四周青山展翠,紅黃艷嬌,風細流長,纖塵不染,確是一方難得的神聖寶地。面對春情濃郁的山水,仰觀俯察,不勝感慨。張良乃兩千兩百年前西漢高祖的開國謀略功臣,與蕭何、韓信並稱為“西漢三傑”,而其晚年不為名利又成功隱退,的確令人尊敬。
張良隱退是千古流傳的佳話。人說,張良的隱退,並不是怕劉邦殺害,而是完成了為韓國復仇的目標和心願,認為大志願已經實現,完成了人生使命。我想,其中既有滅秦復仇的因素,也有個人修煉的品德。也許,這還有他一生尋求後的某些失落。張良立志滅秦,以報秦滅韓的夙仇,而輔佐劉邦得天下後,發現韓再也無法復興,他只不過是像秦滅韓一樣,重復了一次歷史演變。或許,這種與其初衷相悖結局也是促其隱退的原因。
不管怎麼說,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個人來說,能夠拋棄名利,漠視名利,尋求一種坦蕩的生活,並且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斷定自己,而不是被世俗所左右,是一種超然的境界。而對於張良這樣功成名就的輝煌人物,能夠淡化功名,能獨自駕御自己,更是難能可貴,超群拔俗,令人敬仰了。
(2003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