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樂滿地泛舟靈渠攬秀水
——“尋秦之旅”札記
人說:百裡漓江似畫屏。這話一點不假,漓江那神斧雕琢的優美畫卷,的確在華夏廣袤的山水風景中獨領風騷。而位於興安縣城的古運河靈渠,也不亞於漓江風光,它就像一條神奇多變的綠色彩帶,飄蕩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吟詠著詩,潑灑著畫,雕塑著美,散發著迷人的神韻。前一陣在靈渠度過的“尋秦之旅”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深秋時節,我與幾位朋友踏著秦人的足跡,來到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靈渠岸邊,棄車登船,泛舟渠上,在悠悠的古樂中,聽著導游小姐娓娓道來的解說,一起進入到時光倒流的“尋秦之旅”,一下子就沉醉地這美妙的古渠中了……
這條清清澈澈、坦坦蕩蕩的渠水,映著山容樹貌,漾著細石游魚,繞山峰,傍幽徑,如夢如幻般裊娜南去。渠水潺潺,繚青縈碧;桂樹夾堤,滴翠沁綠。這裡絲毫沒有鬧市的喧囂,沒有煙塵的污染。滿眼的綠色,仿佛連心靈都能染綠;無邊的純淨,似乎連髒腑都能澄濾透明;婉轉的鳥鳴,讓人感受到脫俗的清幽和寂靜……
驀地,悅耳的琴聲自蒼穹隱隱飄下,婉若天籟神曲回蕩在耳際,令人心馳神往;更有瞎子阿炳的一根奇弦,把一渠秋水唱得細膩委婉、陰柔流轉……在古樂的渲染下,靈渠變得如詩如夢,情韻令人痴迷。游船在碧波上輕輕地飄蕩,我那淤塞於胸中的憂思與煩擾也一付流水,使久久束懸的心變得輕松、閑放、分外的暢揚……我不由得深深愛上了這條千年古渠。
的確,它沒有“大江東去”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小橋流水”的清秀婉約,但它的那份清純、那份隨和、那份溫恬與親切,卻是少有而又難得的。它就像渠邊洗衣的女人們輕輕哼唱的歌,無意中就勾去了你的神思,柔柔中就撥開了你心頭的情鎖。也許,正因為它意流的清美,也許,正因為它形韻的疏淡,才深深的吸引了千千萬萬的游客吧。
舟行至分水潭,眼前一條“人”字形攔河大壩鎖住江流,這就是靈渠最精華的工程——大、小天平壩,河水由此三七分流而去,自古便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說,它引湘入漓、排洪泄水,功用奇偉。分水潭江寬水深,集清、靜、悠、美於一身,古人詩“潭光琉璃明,潭面如鏡平。青流浸山影,萍澡牽柔莖。”就正是它清幽意境的真實寫照!而朱德、宋美齡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也都曾在此劃船蕩舟,共賞佳景。想到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此用腳丈量土地,用他們高超的智慧創造出如此奇偉的工程,我們不禁熱血噴湧,一股豪情頓時湧上心頭。
“天下第一陡”的牌篇高高聳立在南渠的入口處,這裡就是唐朝李渤設計的世界上最早的船閘裝置,它比巴拿馬運河和伏爾加運河上的電動船閘早一千多年,堪稱世界船閘的鼻祖。它減緩了渠道水的落差,提高水位,以“蓄水通航”。它為千古靈渠又開創了一個世界之最!烏篷船穿越“天下第一陡”,我們循崖而上,繼續去追尋先人的蹤跡……
六十裡長渠,寫不盡詩情畫意。在秦堤上,矗立著一塊“奇石”,它略成方形,上平如砥。石上有一株枝干合抱的四季桂,花開季節,香氣襲人。傳說當年修鑿靈渠時,有一豬婆龍作孽,拱壞渠堤,後來峨眉山飛來一巨石,鎮住了妖孽,古人稱之為“飛來石”。石上有許多文人騷客留下墨寶,與這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渾然成一體,成了靈渠的又一奇觀。
在青藤垂蔓、圓拱形似花環的粟家橋旁,巍巍聳立著“三將軍墓”。當年秦朝修渠的英豪張、劉、李三位石匠,都為靈渠的開鑿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死後後人將他們合葬在東陽山北,明朝被敕封為“鎮國大將軍”,清朝重修立碑,讓他們永垂不朽!三將軍舍生取義的故事長久地在民間流傳,也表明了後人對這些無名英雄的尊崇與愛戴。悠悠靈渠,有了這些美麗的傳說,更加深了它的歷史文化底蘊,捧飲洗濯自然也有了另一番情趣。於是,大家都掬一捧清流洗洗手,把靈渠的靈氣一塊帶回家去。
駐立於船頭,見柔柔的靈渠,輕輕地環繞於大山的胸前,雖然得到的僅僅是印在心底的空影,但那舒暢的流浪分明展示著它全部追求的幸福。看得出,專注的愛,是它千古長流的支點,同時,它也在真誠地履行那遙遠的諾言:讓長流的渠水永遠滋潤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炎黃子孫。我默默地想,它流淌的不僅僅是養人活命的甘醇的水,更流淌著中華民族公而忘私、舍生取義、勇於開拓的崇高精神和優良傳統。
“靈渠兩岸風光美,尋秦之旅難忘懷——”
游覽結束前,導游小姐伴著琴聲引吭高歌,為我們演唱劉三姐的歌送行。深情的歌聲洋溢著她們對故鄉的熱愛,深深地牽動了游人對美麗神奇的古靈渠的眷念之情。即使你走出了這片土地,相信你的心也溶化在這多情的山水中了!
(待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