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西安的第二天,下午三點有個新聞發布會,要去拍幾張片子,可上午卻沒有多少事。吃罷早飯,在門口遇見電視台的泉幫,就約他一起去看風景。泉幫推辭說,上次來西安,你想去的這些地方我都去了,不想去了。這樣吧,我們一起來的秋水沒看過,你們一起去吧。說著,便打電話叫秋水到大門口來。秋水也是第一次到西安來。頭天來的時候,我倆曾一起去看大雁塔,所以現在也算熟人了吧。聽我邀他一起出去游覽,也很高興。我們商量著看什麼,都說看那些皇帝的陵墓沒勁,還是去看風景好的地方。摸出地圖,算了一下去附近景點需要花費的時間,最後確定去驪山看華清池。
西安的出租車,滿街都是微型小奧拓車,覺得坐著不舒服,出遠門想打一好點的車,只好慢慢等待。最後,好不容易攔上一輛綠色的富康車,這在西安也算是大車吧。叫下車來,談好價錢,一起乘車向東而去。
驪山位於西安東30公裡的臨潼縣,是秦嶺的支脈,海拔800多米。從山的西面看去,山形如褐色的駿馬,所以得名驪山。而山下就是那聞名遐邇的華清池。可是我們來的時候,誰也不清楚這裡的情況,說不上什麼東西來。等上了車跑起來,汽車司機告訴我們,這驪山可有故事了,可能哪座山也不好跟這驪山比。我問有什麼故事,司機有些得意地說,嘿,你知道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嗎?不等我回答,他就說:那個烽火台就在這個山頂上,還有那“西安事變”,蔣介石就是在這個山上被捉的。經他這麼一說,這山讓人很感興趣了。
記得剛上中學的時候,體形似胖大媽的歷史老師給我們講的第一堂歷史課,就是這個戲諸侯的故事,如今讓他這樣一提,心裡還有些懷舊的古老感覺。如今,我還記得老師講課的情景和那故事梗概。
說是在西周末年,沒落的周幽王耽於酒色,荒淫無道,整日與寵妃褒姒尋歡作樂,不理朝政,不問國家和黎民百姓。當時周與西方戎狄經常發生戰爭,因為交通通信不便,就在這驪山頂上設置了烽火台,當遇到緊急的情況以烽煙傳遞要情。這可愛的周幽王為了讓那美女褒姒笑一笑,竟然下令點燃驪山烽燧,把各路諸侯誆騙過來。各路軍馬以為都城有了敵情,紛紛趕來救駕,褒姒看了,高興一笑。幽王高興了,滿足了,可讓那些奔波而來的諸侯悻悻而歸。到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大舉進犯鎬京,這次再點上烽火,可就沒有人馬前來了,所以都城輕易被攻占,幽王被追殺在驪山腳下,西周從此也就滅亡了。
從城裡去驪山有30公裡的路途,一會就到了山下。驪山修建了索道,不管山有多高,給上山帶來了許多方便。看下午有事,時間很緊,不能一步步攀登了,便花了40元買了往返的索道車票,乘索道向山而去。
透過吊箱裡的窗口往外看,青翠的山坡斜著從身後溜去,雲霧和明亮的輝光飄灑而來,一種提升的感覺,飄滑的感受,讓人插翅飛翔一樣。舉目遠望,山上還帶著一層濕潤的迷情,漂游著許多春天裡特有風煙,山情迷蒙。俯視眼下的華清池,九龍湯的碧波蕩漾,亭台池謝迷醉在花色之中,還沒醒來一樣。而這索道如同一盞夜裡的燈,滑過之處,景物變幻著旋轉著。就在這凌雲遨游不久,山上的車站到了,我們來到了驪山的高處。
這裡離著山頂還有一段路程。出了車站,迎面是老母殿,漆紅的梁柱在雲霧裡有些幽靜。眼下大殿院落正在整修之中,沙石遍地,但這也沒耽誤那些求仙拜謁的人在殿前燒些煙火。原來,驪山是一處道教之地,正如這座山一樣,彌漫著濃郁質樸的道家風情。這山上還有老君廟、三元洞等道家場所和遺跡。
從老母殿裡出來,舉目南望,山的頂端還迷離在山霧之中。山上披著一片翠綠的柏樹林,郁郁蔥蔥,讓人猜不透那山上的情景。向人打聽過了,從這到山頂至少有兩百米高,要想抵達山頂,還要攀登一番。心想,既然來了,又要去找尋記憶了幾十年的歷史遺跡,哪肯放棄去看烽火台的機會。
沿著泥濘的山路向上走去。山坡顯得有些陡,加上前些天的雨水洗灑,路上的泥有些滑,不小心就會滑下去。一邊小心翼翼走著,一邊用手扶著那些柏樹,護著自己。過去在家裡呆的時間長了,活動得少,如今爬起山來竟然有些喘,膝部也有些酸痛,但還是忍著,一步步上到山頂。
烽火台終於在我們的面前露出了面容。仔細打量一下,這烽火台有十幾米高,底座有八九米見方的樣子,一面有一處門,供人進出用的,另外三面還各有一個不到一米的拱型的小門,是供烽火燃燒時通風用的。進了烽火台,中間是一個兩米見方爐筒,直通烽火台最高處。爐筒分兩三層,上層是加燃料的,中間是一個爐口,像燒火的爐膛一樣,下面是一個出灰的爐口,中間有爐條。爐筒外是一圈樓梯,像一般塔裡的旋梯一樣,直通台頂。上面有一個平台,可了望四周,台子的高處還有一個高高的旗杆,眼下雖沒有懸掛什麼,但是可以想像舊時軍旗飄揚的樣子。
面對這久不在生煙的烽火台,心裡生出一簇簇濃郁的飛煙,喚起了對往事的聯想。驪山烽火戲諸侯,美人一笑失天下。這個可憐又有些無奈的烽火台,在幾千年的風雨裡,不知道有過多少的悔恨和悲酸,有多少怨恨和沉痛。可惜,歷史是無情的,從不會給人悔過的機會,所以人們做事又需三思而行。
慢慢下山來,回到老母殿,心想去看看那個“捉蔣亭”,可導游圖上沒有這麼個景點,到是有個叫“兵諫亭”的地方。一問山上的工作人員,才知道這“兵諫亭”就是原來那個“捉蔣亭”,後來人們為了緩和對台關系,才改了這麼個名字。要不然,起這麼個揭人家瘡疤的名字,讓誰也不會高興的。
和秋水商量著,還是想去看看那個亭子,畢竟那裡曾經發生過事關國家命運的大事。於是我們放棄了下山索道車票,在那暖風細飛、山景新嫩的風情裡,沿小路一步步下來。
過了老君廟和西安八景之一的“晚照亭”,快到山底了,看見有一塊路標牌指示著“兵諫亭”的方位。果然,沒走幾步,那個名字很熟而形像又很陌生的亭子就展現在眼前。這亭子是方型的,有些笨著,軍事工事一樣建在山壁之下,呈灰色。亭前有一塊斜臥的黃色古怪的石頭,上面用紅字刻寫著“虎斑石”三個很漂亮的大字。山壁上,有許多題詞,紅筆寫在垂壁上格外引人矚目。陳成先生題寫的“正氣浩然”,還有他人寫的“人間正氣”等等,抒發著人們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和鐘情,表達了對正義舉動的敬仰。這的確是一個事關國家前程的舉動。
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不知道蔣介石他老人家怎麼想的,身為南京政府元首卻一心想敲掉共產黨,強令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進攻陝北紅軍。1936年12月蔣介石抵達西安督戰,愛國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先生大義凜然,毅然兵諫,12月12日在山下的華清池扣留了蔣介石先生,隨即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經過各方的努力,蔣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獲得釋放,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扭轉了中國的時局。
離開蔣介石先生曾經躲藏過的那個山壁石縫,回想著這位一代人物的狼狽景像,心想歷史就是會嘲笑戲弄那些一心只顧自己的好惡利害而對國家和民族不負責人。的確,人要放棄自己很多東西是不容易的,但是到頭來,你不放棄,別人就會讓你放棄。許多事情就是這樣。
到了山下,來到華清池,這裡的春天也是細膩飄香的,也是多情善感的。過去皇帝對這裡很有感情,興建行宮。到唐玄宗時,大興土木,修湯池,見宮殿,並取名“華清池”,並在裡寵養著一個誤國的楊玉環。唐朝那些偉大的詩人也不惜筆墨,投其所好,吹捧一番,一時風光不已。就是這個左右朝廷的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把好端端的強國給徹底毀了,唐朝再也沒有恢復元氣。如今盛唐已去,風光不再,那干涸的泉池也沒了楊貴妃洗浴的往日榮華。在這歷史的信物面前,我覺得那“安史之亂”來得那麼自然,那樣應該,而最後楊美人被縊死又絲毫不讓人感到奇怪。
我相信出租車司機的那句話了,驪山真是不同一般。這個圍繞國事、美色發生故事的地方,讓人產生許多感慨和聯想,也發覺道教在此所具有的超然意境。雖說美色是社會的一種景像,是世界美好的一面,可惜那些“愛江山也愛美人”的人,為了紅顏一悅,不知誤了多少國事家事,而類似的事又不鮮有,多少年來被歷史不厭其煩地重復著,一遍遍上演著。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也好,唐玄宗迷戀楊貴妃也罷,這並不是社會生活中的偶然,現實中不乏這樣的情景。這真讓人感到,世界上不管人的地位高低,身份貴賤,最難管理和約束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感覺不到的自己。而對江山與美人的選擇,孰是孰非,沉寂的驪山可能會說出幾分。
(200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