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古道武侯祠

作者: (蘋果)

導讀離開了秦嶺深處的紫柏山,我們趕往陝西漢中市的勉縣,去拜訪漢中武侯祠。對於諸葛亮,所有熟悉《三國演義》的人來說都不陌生。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漢末徐州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南縣)。諸葛亮才華橫溢,機智過人,忠心敬業,鞠躬盡瘁,為世人所敬仰。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寫出師表,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構築了精彩人生。 過去很少西行,對漢中 ...

離開了秦嶺深處的紫柏山,我們趕往陝西漢中市的勉縣,去拜訪漢中武侯祠。對於諸葛亮,所有熟悉《三國演義》的人來說都不陌生。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漢末徐州琅琊陽都人(今山東沂南縣)。諸葛亮才華橫溢,機智過人,忠心敬業,鞠躬盡瘁,為世人所敬仰。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寫出師表,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構築了精彩人生。

過去很少西行,對漢中沒有什麼印像,更不知這裡還有個武侯祠。漢中屬於陝西管轄,屬陝南地區。其實,漢中隸屬陝西還是近一個世紀的事情。自古以來,連綿幾百裡秦嶺阻斷了南北交通,加上歷朝歷代的沿革,漢中一直屬蜀管轄,直到1925年才由民國政府將其劃歸為陝西,盡管隸屬關系變了,可這裡人們的口音和生活習慣還洋溢著濃郁的川味。

勉縣是漢中西部的重要門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原是金牛古道,歷史就是遏制南來北往的咽喉,把守此道可保持蜀中平安。公元227年至234年,諸葛亮統帥蜀國大軍駐守漢中,以此為根據地,北伐曹魏,歷時八年,可惜不幸病故於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臨終他懷念惦記著蜀國的事業,含恨遺命把他葬在定軍山下。劉禪按其遺囑,安葬諸葛亮於定軍山下,後在景耀六年春下詔書在此設立了武侯祠。這武侯祠是唯一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比成都的早41年,祠與墓遙遙相對,感應著英傑的神靈。

傍晚時分,我們趕到了勉縣郊外,來到在郊外的幽靜武侯祠,在崇敬和肅穆的心境裡又一次聆聽歷史的風聲。

武侯祠的山門向北,好像是祁山還有一些召喚一樣,期盼著諸葛亮的又一次北出。進了山門,迎面是一處不小的四方院落。管理人員介紹說,院北的這個台子是一處樂樓,是祭祀諸葛亮時演出的戲台。東西有兩道轅門,從中金牛古道橫穿而過。南面正中有一巨大牌樓,古色古香。正面的匾額上兩行金色隸書:“漢丞相諸葛武鄉忠武侯祠”十一個字。武鄉是指諸葛亮故鄉山東沂南的古稱,而忠武侯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給予的封號。牌樓背面的匾額上白底黑字寫著“天下第一流”五個大字,蒼勁有力,足可以感受到書者對亮的推崇。穿過了牌樓,迎面是一座城門似的琴樓,這體現著民間流傳的空城計故事----即武侯彈琴退仲達。這個城樓就是傳說中空城計的那個西城,就是坐落在漢中的古陽平關。在祠廟裡修這個城樓,是人們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據說這個城樓是按原樓十分之一比例建造的,甬洞式建築,上有歇山式城樓,上懸掛一塊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個大字,比喻著諸葛和劉備的相遇相知。

過了琴樓,就是武侯祠主體大院的戟門。門前兩側各有一對石獅,氣勢雄偉,鎮守院門。仰看門楣正中懸有兩塊滄桑的匾額,有力的筆跡書寫著“精忠粹德”和“大器無方”。看山牆的磚柱上還刻有一幅對聯:“日月高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進了戟門,內是拜殿前的院落,院東西各有一門和古樸的廂房,整個院落相當歸整。廂房平實,各有五間,探頭問了,這東廂房內置有趙雲、黃忠、魏延、李恢、姜維、王平、馬岱、馬忠、張嶷等十尊武將塑像,而西廂房則有法正、許靖、劉巴、呂義、楊儀、費瑋、李福、鄧芝、董允等文臣塑像。這些歷史人物,各個栩栩如生,似乎正在帳下聽令一般,從這些陣勢裡面,族可以看出蜀軍的威嚴和諸葛亮的威望。

往前便是武侯祠的拜殿了。院子裡青石鋪地,林木茂盛,各種花木競相爭艷。殿堂兩山牆下碑石林立,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貴石刻都彙集在這裡。比較惹人矚目的是,清朝果親王來勉縣主持武侯祠修繕時留下了碑刻,“遭逢魚水自南陽,將相才兼管樂長,羽扇風流看節制,草廬雲臥裕籌量。丹心一片安炎鼎,浩氣千秋壯蜀疆。廟貌嵯峨沔水側,入門瞻拜肅冠裳。”。而馮玉祥將軍題寫的碑文更有深刻的含義:“成大事一生小心謹慎,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拜殿上方懸有白底黑字的一方匾額,蒼勁的“大漢一人”四個字,更濃縮了諸葛亮乃漢朝以來第一人的氣勢。拜殿內還有“天下奇才”、“典垂景耀”、“伯仲伊呂”等等匾額,頌揚著諸葛亮為建立蜀國力下的豐功偉績,從中也可以感受到千百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敬仰。

穿過敞亮的拜殿,便是武侯祠的大殿。殿堂高大寬宏,飛檐翹脊,畫棟雕梁,氣度不凡。大殿正中高懸一方“山高水長”的匾額,門前有兩幅對聯,“扶漢心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踔雲霄”。“未定中原此魄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定軍山”。我想,這兩幅對聯算是對諸葛亮一生的概括總結了,不禁生出感慨萬千。殿內正中神龕內高坐諸葛亮的塑像,仍有羽扇倫巾的大度風情,形像栩栩如生,仿佛正在運籌大業。神龕之下雕塑有關興、張苞大將,依然威武而立,一展當年的雄壯風采。

漢中的武侯祠可能緣於偏僻,也可能保留著南陽隆中的韻味,清淨典雅,一塵不染,似乎有一種回歸的安靜。在武侯祠,可能諸葛亮的忠貞感動著草木流水,殿前的花木茂盛,生長興旺,也在表達著對諸葛先生敬意。這裡有著許多名貴的花木,在其他地方也很少見。蝴蝶梅、腊梅、紫葳、桂花、凌霄花、櫻花、黃果樸樹、白果樹、皂角樹、古柏等花木,爭奇鬥研,鮮亮如春。最珍貴要數有400多年的旱蓮樹了。據說,旱蓮的花朵紅白相間,花心成粉色,花形如蓮花,所以人們稱其為旱蓮。這也是國家珍貴樹種。當地朋友介紹說,旱蓮從夏季開始生蕾,孕育十個月方才開花,開花在每年三月,三八節是最佳賞花的日期。還說旱蓮開花時還沒有葉子,枝杆突兀,而滿樹花如霞,形如笑,臨風搖曳,楚楚動人。可惜這次來晚了,我們沒有看到這花的美妙了。院裡還有一株三百多年的蝴蝶梅,主干大約有25公分,樹高三四米,樹冠如蓬,葉若扶桑。這蝴蝶梅有四個花瓣,多白花,前兩葉大後兩葉小,酷似玉色蝴蝶。此時看去,花已大多落了,還有稀疏的花朵留在樹上,還有一縷嬌艷的風采。不過從那遺留的痕跡裡,我還能感受到蝴蝶梅盛開時那燦爛和高雅。

又看罷草廬和讀書台,又來到武侯祠南漢江邊的琴台。這亭台要高出武侯祠的外牆數米,是一個六邊形涼亭,有著獨特的韻味。亭內懸掛有一塊黑色匾額,是日本朋友來訪時書寫的“山紫水明”四個金字。抬眼看牆外,便是浩瀚湧流的漢水,一派大江東流的氣勢。雖說現在河水尚不豐沛,據說發大水時,江水能與這南牆相齊。

登上琴台,置身高處,展開心懷,放眼遠望,只見漢水東流而去,沃野千裡起伏,對岸的定軍山巍然壁立,依稀看見武侯墓下古柏參天。講解員說,劉禪當時恩賜興建的武侯祠並不是現在的位置。按史料記載和“武侯遺廟漢江南,喬木參開鎖翠嵐”的詩句分析,武侯祠原建在漢江南岸定軍山下,靠近諸葛亮墓。直到明朝正德年間才在此立廟,以體現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死後繼續把守陽平關古道,為漢朝鎮守北方。這更讓人想起杜甫那“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詩句悲涼凄壯。

江山如畫,令無數英雄競折腰。在歷史的舞台上,有多少英雄人物一展風采,實現著人生的偉大理想。而這舞台之上,有諸葛亮先生一樣的人,把握歷史的機會,在風雨變幻中一展英雄本色,讓世人敬仰。風起雲湧的歲月締造了無數豪傑,翻揚歷史,一展風采,而英雄又書寫著精彩的篇章,讓歷史放射光芒。

(2003年4月8日)


精選遊記: 漢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