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舊的雜記-秋游西天目山雜記

作者: zhuzheyu

導讀天目山是浙江省西部的主要山脈,發源於安徽省的黃山。南山為大滌等山,北支為徑山,直到莫干山,中干直到余杭,杭州西湖諸山都是其余脈。天目分東、西兩主峰,均在臨安縣境內。東天目海拔1560米,以瀑布雲海聞名;西天目近浙皖邊境,主峰高1547米,森林蒙密,古木參天,為華東地區保存原始森林最多的地區之一,素有“植物王國”之稱。 95年12月3日晨,我與好友Zhou ...

天目山是浙江省西部的主要山脈,發源於安徽省的黃山。南山為大滌等山,北支為徑山,直到莫干山,中干直到余杭,杭州西湖諸山都是其余脈。天目分東、西兩主峰,均在臨安縣境內。東天目海拔1560米,以瀑布雲海聞名;西天目近浙皖邊境,主峰高1547米,森林蒙密,古木參天,為華東地區保存原始森林最多的地區之一,素有“植物王國”之稱。

95年12月3日晨,我與好友Zhou、Huang、Ming游西天目山。

車過臨安,濃霧已散,深秋的氣息迎面撲來。公路兩邊,金黃的樹葉伸向遠方,車就在這秋的色彩中穿行。

“藻溪到了。”一聲招呼,打斷了我們關於秋的討論。一下車,就看到路邊停著四、五輛中巴,我們上了一輛到禪源寺的車,藻溪到禪源寺大約18公裡。

九點多,車到禪源寺,還沒停下,我們就看到了一幅想往已久的美景:禪源寺前幾棵粗大的銀杏樹上,黃葉簇簇,落下一地金黃!

不顧從早晨到現在的一路風塵、肚子空空,一下車,就取出相機,一陣“哢嚓”。照好之後,才感到肚子“咕咕”直叫,找到一家小飯店,早餐、午餐一起吃

肚子飽了,開始登山。門票20元。這個時候,天目山已不是旅游旺季,山靜聞鳥鳴,路上無人聲。我們幾個沿著登山小道,才走了三十幾米,就被眼前的景像深深地吸引住了:一條小道蜿蜒向上,路上覆蓋著厚厚一層黃黃的杏葉,真是一條灑滿“金子”的路。我們舉著照相機,對著路,對著樹,攝著美麗的秋色。我們忙著,不帶相機的Ming也沒閑著,在這美麗的大自然中找著最佳角度,擺好姿勢,讓Zhou一一拍照留念。我們在這大樹華蓋,峰奇石怪,谷幽泉清的山中,真像走進了畫中。

過仰止亭不久,我們聽到前面有“篤”、“篤”聲,就加快腳步,到前一看,原來是個僧人,挑著約百十斤重的貨物,一手撐著根竹杆,向上走著。到了三裡亭,僧人和我們都停下休息。我們問他:“山上的東西都要挑上去嗎?很累吧?”“都要挑,已經習慣了。”歇了一會,我們先走。走了一陣看到前面山路彎彎,兩旁大樹夾道。古樹、山道,要是再加上後面這位僧人,這幅畫面應該很好看,也很難得。於是,我們架起相機,等著僧人慢慢走入取景器…

到五裡亭,我們已話語不多,只顧自己亂喘氣。看到上面下來一對老夫妻,問他們到開山老殿還有多遠,他們回答還有一半路,不過到了七裡亭後,要走左邊的路,右邊路很陡,上去很累。我們趕緊道謝。

過了七裡亭,向左一拐,經過獅子口,到張公舍,再經洗缽池不遠,我們看到了天目山的代表作——大樹王。此樹高30多米,五、六個人圍不住。據稱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樹木,是棵柳杉。Ming趕緊走到樹前,對我們喊著:“來一張、來一張。”在大樹王周圍,還有普同塔、中峰塔等景點,再向前不遠,就到了開山老殿。

走進開山老殿,底層是飯館,上面是旅館。我們在院裡的桌旁坐下,泡了壺茶。說笑一陣,就去看看客房情況,以便決定是否住在山上,明早好拍日出。我們踏著發出像恐怖電影中“咯吱”、“咯吱”聲音的樓梯上到二樓,總共四間房,看來好久沒人住又沒有浴室,爬山出了幾身汗,不洗澡不行。算了,下山吧。

三點開始下山,走另一條路,先到“四面峰”台,這裡的山谷三面都為群峰所環抱,而一面卻十分開闊,由此眺望迎面的層層群峰和彌漫無際的雲海奇觀。令人為之胸襟一暢。再走到了天目山的又一絕勝風景之一的“倒掛蓮花峰”。這是一個十分幽靜的所在,峰巒奇秀,四周開闊。其中有一峰形如佛手,這便是蓮花峰。旁邊一條直上直下的石梯,高度起碼二十幾米。這時候我們想到上山時遇到的那對老夫妻的話,世上真是好人多呀!

上山很累,下山也不輕松。天目山的登山道,大多以石塊壘成,不是用條石,一腳上去,石頭的角弄得腳底生痛。而且,下山走得時間一長,腿就僵硬。看看天色已晚(山中暗得很早,四點左右就像我們城裡五點多),又不能走得慢。一路下來,到山腳下簡直是走不動了。穿過進山門,總算到了底。到“天目山賓館”,160元一間普標房,還價到140元,洗澡水供應到晚上十點,住下。

第二天,吃過早飯,在禪源寺附近看看,拍了幾張主題“天目秋”的照片,買了些天目山的特產——茶葉, 9:30上車,經杭州,於晚上七點多抵達上海。

作於96年1月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