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辦公,突然覺得要抽幾分鐘寫幾筆陽朔。寥寥幾筆,不求文字優美,但求為有一定生活品位的愛好旅游的人士一點訊息,使其不必像我一樣失望。二月底的初春,因公司年會到了桂林。久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聲明,終於有機會一睹桂林的芳容。
可是我看到的桂林:街道就像全國中等發達地區級市,一樣的柏油路、水泥樓,鋁合金門窗的店面、拙劣的仿洋建築…… 滿街的普桑——髒兮兮。夜晚,在同樣分不清身處何地的市中心娛樂場所集中地,看到的是全化纖的“精品”店,和時不時從身旁擁過的醉鬼,16歲至40歲不等的男女……
像鼻山,不過如同街心公園的小景致,遠方的山倒是好看些。我便想:“陽朔山水甲桂林”,也許陽朔才有真正的好景致?於是從巨大的失望中重燃了希望。沒趕上大的游船,花了1000塊(!)包了條鐵皮汽艇(名曰:快艇)裹了50塊租得的軍大衣,順著漓江駛向陽朔。
一路上涼風席席,陰霾的天空襯著一成不變的窩頭還是饅頭山,看得我在這陰冷的漓江上幾番混睡過去。四個小時的昏昏沉沉哦,總算在司機(不應稱作船家)的吆喝聲中抵達夢中的陽朔。
上得岸來,一溜一公裡長的攤位,無非是在各地火車站可以買到的便宜而質量全無的機制“手工藝品”。掩鼻而過,終於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縮影”的西街。中央電視台也曾不惜昂貴過黃金的時間,報道過很多西街某老外游客落地生根娶了對門的女服務生;街角的老漢硬是學會了幾句洋文且笑看兒女與洋鬼子斯混而表現出了時代的進步雲雲……
我帶著敬意和虔誠進了西街,妄圖領略一下中西合壁的輝煌。
找了家有下午陽光(剛出來的)的露天咖啡餐廳,竹椅子,坐下,要了咖啡——還不錯的味道!——未曾想到,這已是此行的高潮了!
滿街孩子(!?),大概是大學生或是向往大學的什麼學生,還有同樣穿著和神態的洋學生。我覺得自己有些老。還覺得自己像資本家。這裡確實什麼都便宜,雖然什麼都是雙語的。
掌燈時分,挑了半天總算坐到一家據說克林頓來過的西餐廳。點了想像中令我垂涎的墨西哥牛肉卷餅。天哪!——端上來的東西居然是微波爐裡烘出的奇怪東西——咬一口,燙了舌頭還粘住了牙。便宜,於是 為這遭遇買了單。再試。又先後去了兩家西餐廳,奶油蘑菇湯的奶油是縣城做奶油蛋糕的那種人造奶油,還是冰涼的、發甜!!餐具茶具沒有一次、一個是上對了的。於是我“中西合壁”我不奢望了,西的,也算了。最後跑出西街,一碗桂林米粉打發了我期待的胃。
午夜時分,窗外傳來的還是不知疲倦的、大學宿舍樓附近一樣的年輕的歡聲與笑語。走出來看看我住的西街,更像華東師大後面那條街——便宜、肮髒、嘈雜、不眠……
我竊竊地想,莫非我是老了?還是傳統的觀念作崇使我怎麼也看不貫這西街的繁榮與合壁?
好像有點明白了,這裡的“中西合壁”大抵是重洋學生們過家家游戲般造出的實驗場,落寞的“藝術家”投身進來一渲染,美名就那麼被媒體傳開了。我也不該過於責備那西餐,因為無論這裡的廚師還是老板,本來也不一定真地嘗過西餐,能作麼出來個大概也實屬不易了。
只是我們這些多少有點小資的人,要不汲取我的經驗,遠離這“中西合壁”的實驗場;要不幫助他們把奶油蘑菇湯之類改回酸辣的桂林米粉——相信這對西街來說恐怕也是我的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