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粵桂三省交界處,巍巍萌渚嶺,綿綿姑婆山,孕育了一個美麗、富饒而神奇的地方,這就是被譽為“中國瑤族第一縣”的江華瑤族自治縣。這裡竹木參天,雲霧繚繞,溪泉潺潺,一幢幢古樸別致的吊腳樓,巧妙地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一個個身著色彩斑斕服飾的瑤族男女,辛勤地在林間山地裡勞作;一首首瑤歌,如一枝枝鮮艷奪目的山花,怒放在山間,芬芳著山裡人的日日夜夜。那三千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配著九山半水半分田,那九江、十八衝、四十八寨,我只走了一江、兩衝、三寨,但是,在那短短的三天裡,我無時不為清清涔天河、巍巍大瑤山的壯美景色所陶醉,無時不被濃濃的瑤家風情所迷戀,無時不為瑤族鄉親的熱情所感動,以至於我無法完整地講述我的行程。引子
一到江華,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的小李科長便帶我和四玲妹妹去號稱瑤族盤王第一殿的盤王殿參觀。雖說我向來討厭後來人修的金碧輝煌的廟堂殿宇,但還是懷著無比崇敬的感情瞻仰了瑤人最崇拜的始祖盤王塑像。隨後,小李帶我們來到盤王城邊、平頭岩下的平頭岩瑤寨。其實,這裡是一個供應瑤家特色飲食的地方。數座極富特色的吊腳樓就是數家瑤菜酒樓。在一座叫玉梅樓的酒家,我問老板三毛,這裡可否住宿,三毛起先為難地說,我這裡是酒家,沒有客房啊,隨即,又很爽地說,你若不嫌,我在樓上騰一間房給你住。傍晚,好說歹說送走了四玲妹妹(臨別時,四玲說,你的DC充電器壞了,沒有相機怎麼辦,這樣吧,把我的傻瓜相機拿著用。她明知我不再回江永的,卻毫不猶豫地把她的相機留給了我,於是,這以後,我都是用四玲的相機拍照。其實,那裡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如四玲妹妹一樣待人真誠)。送走四玲,我便到玉梅樓和三毛老弟聊起了行程。我說,打算明天進大瑤山。三毛和另一家酒樓的老板小蔣一聽,立即反應道,進大瑤山要走很多路的,當天肯定回不來,隨即又補上一句:那裡是過山瑤,很瑤的。我一聽就樂了,要走很多路,當然要翻山越嶺;當天回不來,那就要住道地的瑤家吊腳樓;很瑤,說明那裡的瑤族風情純正、地道,正遂我願啊!三毛見我很固執,便說,“你去大瑤山,沒人陪是不行的。這樣吧,我去和你弟嫂說說,她若同意,明天我陪你去。”其實,弟嫂是個很賢惠、隨和的人,根本沒有不同意之說,三毛老弟不過是趁機在太太面前作了把“懼內”的秀。於是,初步定下,次日去湘江鄉的竹瓦瑤寨。三毛外家公公過去是那裡的瑤家師公,在寨子裡很有威望。正說著,來了一位客人,三毛介紹,這是江華第一任旅游局長黃局長。黃大哥聽說我要進瑤山,便說,江華的山山水水沒有比我熟的了,正好我現在賦閑,明天我陪你去。去竹瓦是不行了,三天都不一定回得來,去龍虎吧。和三毛、小蔣、黃大哥吃完飯,送走黃大哥後,三毛老弟對我說,我們去盤王殿散散步,談談心。在盤王殿下,三毛跟我說,大哥明天去瑤山,建議你買些煙酒、糕點、水果帶上。當然,你即使空手而去,山裡的瑤族鄉親一樣很熱情,但你帶些禮,說明你對他們很尊重,這不是給我和黃局長面子,而是你對瑤族人民的感情。
走進千裡大瑤山
次日一早,黃大哥帶著縣政府的車,載著我駛入瑤山裡的霧江村。在霧江村的碼頭,黃大哥又拉上一位瑤嫂,我們乘著快艇溯涔天河而上。流淌在崇山峻嶺間的涔天河,寬闊蜿蜒,水綠得令人心悸,據黃大哥說,這河有百多公裡長,兩岸大山裡的瑤族鄉親都是翻山越嶺到河邊,然後乘船出山。我們的船在涔天河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在漕灘向漁家買到一條敲白魚,漁家說,你們運氣好,這敲白不大打得到。在觀音衝,我們吃了午飯,又買了一只土雞。瑤嫂告訴我,她的夫家就在這觀音衝寨子,這寨子因為過去有一座藤觀音而得名。文革時破四舊燒觀音,這藤觀音身上居然流出血來,聽得我毛骨悚然,真是匪夷所思。在一處河灘,我們棄船上岸,開始翻山越嶺,去龍虎寨。
一入得山來,我就迷戀於這個青山綠水的環擁之所,不能釋懷。說不清是有些激動,還是因為格外虛靜頭腦過於敏感,我的情緒有些異常,細雨靜靜的飄灑,輕輕落入深峽,薄霧漫漫地飄滿山谷,心緒也隨著悠悠清韻的過濾變得如微雨薄霧一般。此時,我實實在在地被大瑤山俘虜了。
這裡有最古樸的原始美,一條小溪可以陪著我們一路歡歌到山盡,更不用說那綠水的路轉溪橋忽現了,而連綿的山巒則是永久地相偎,那是讓人剪不斷的大山情結。
太陽在這裡總是斜的。有山的阻隔,它總不能穿透這裡的亙古,站在高山之巔遙望遠遠的涔天河,我總懷疑綠水是不動的,像極一品釅茶。那青山綠水只是一味地靜,似乎已忘卻了這世間一總的紛繁蕪雜,唯有恆久亙古的清幽與遙遠。太陽真正斜下山腰的時候,會有一帶的金光鱗片漂浮於釅茶之上,風起時,吹皺萬丈水波,於是,夕陽立下的青山綠水便似一首晚風吹動的漁歌子。
一路上,瑤嫂背著竹蔞,不斷地采摘野菜,瑤嫂摘下一扁長的葉子折斷讓我聞,一股濃香直衝腦門,瑤嫂說,這是沙姜葉,聞了醒腦解乏。
不知翻過了多少座山,近傍晚時分到了龍虎瑤寨。這裡的瑤族鄉親全是過山瑤。瑤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民族,早在隋唐時期,在湘粵桂三省交界處就形成了最大的瑤族居住區。如今,瑤族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民族,遍布亞、歐、美、非等洲,人口達200多萬。瑤族的民族意識、根的意識很強,據說,美國的瑤族還成立了瑤人協會,美國會還專門通過決議,封了個瑤王。在千家峒時,鄭主任就告訴我,歐美的瑤胞回來尋根問祖,會說英語,但漢語說不好,然而,用瑤話溝通,卻一點問題都沒有。在江華千裡瑤山,根據居住地及生活方式等特點,一般將瑤族分為兩類:一類是“平地瑤”,聚居或雜居在嶺西丘陵地帶農區,與漢族和睦共處。另一類是“過山瑤”,散居在嶺東林區高山峻嶺間。十二姓瑤人被迫從千家峒逃離後,便各奔前程,分別進入廣西、湖南、廣東、貴州,千裡跋涉,一無所有,全憑勤勞的雙手,開荒劈嶺,棲身山頭,耕種數年後,土地貧瘠,又得遷徙,瑤歌相傳:千裡開田來就水,萬裡拋心來就山,吃了一山又一山,背起竹蔞把家搬。這就是過山瑤的來歷。
青山綠水之間,雲霧繚繞深處,幾聲狗吠,荷一支獵槍,腰挎一把柴刀,或背一背簍,服裝鮮艷異常,在山間打獵、種包米、采山果......這便是過山瑤生活的真實寫照。當然,現在生活在瑤山裡的瑤人已成了山林的守護者。
一到龍虎寨,我便感受到濃濃的瑤家風情。懸掛在瑤家灶屋上方黑乎乎木炭般的“腊肉”,是盤王留下的懷念;從母雞媽媽羽翼下探頭出來的是剛出生的小雞寶寶,大的和小的同時瞪著圓溜溜的眼睛望著你,只不過有一個是警惕的,有一個是好奇的。而八九歲的半大小子坐在狗上縱“狗”馳騁,也無須吃驚,這是瑤家獨有的“戀狗情節”。我們到達要落腳的一戶瑤家的吊腳樓時,這家的主人做田還未回來,門卻不鎖。據說,這裡的民風極正,瑤胞出門,走得再遠,去得再久,也不鎖門閉戶。黃大哥把我們帶的禮,買的雞魚往牆上的木鉤上一掛,說,不管他,我們先去轉山。誰知,這一掛,卻是有講頭的。原來,這掛袋子是饒有風趣的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屋牆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用餐。如果不懂這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以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果不其然,當我們在山上轉了一大圈回來後,主人家早已准備好一桌豐盛的瑤家飯菜。
按瑤家的風俗,客人是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接待,若客人留宿的話,還把她們的閨房讓給客人。吃飯時,由她為客人斟酒添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在瑤家,金黃厚實的腊肉被奉為待客的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最肥的腊肉夾給客人。黃大哥悄悄對我耳語,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吃瑤菜,瓜簞酒是絕對少不了的。隨著一聲聲“咳丟瓜簞”(瑤話,喝瓜簞酒),客人不必拘束過謙,只管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順便說一句,在嶺南的這段日子裡,走到哪裡,都是天天瓜簞酒,頓頓有腊肉。有道菜令我難忘,看上去像干豆角,很鮮美,吃下去,瑤嫂才告訴我,那是蚯蚓。並說,過去他們很苦,養的一些雞和蛋舍不得吃,要換油鹽日用品,要想吃點葷,就上山挖蚯蚓。飯後,熱情大方的瑤妹站在門口唱起歌來,但是,這歌絕不是單單唱給你聽的,而要你和她對歌。我當然沒有那機智,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很是尷尬。晚上,安排住宿,這家的瑤嫂對我說,你是遠方來的客人,我家太爛(意思是比較破舊),鄰居家是新樓,去他家住。我客氣地說,不必了,這裡很好。可瑤嫂執意不允,黃大哥說,去吧,入鄉隨俗。於是,我跟著瑤嫂出門,出了門才知道,我的天!到這鄰居家居然要翻過一座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