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瀟湘行記之四:帝子乘風下翠微(四)

作者: zhanglaolv

導讀三分石、斑竹林到九嶷山的旅行者或游人原本就不多。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名士墨客來此並留下千古不朽的詩篇,但大都局限在舜帝陵附近,少有人去過三分石。據說,就連徐霞客當年已經走到三分石登上半山腰卻因山雨如注而沒能登上山頂。三分石是九嶷山第二高峰,海拔1822米,從舜帝陵去三分石大約五十多裡路,其間要翻越數座大山。我走下牛軋嶺後,就看見舜帝陵管理 ...

三分石、斑竹林到九嶷山的旅行者或游人原本就不多。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名士墨客來此並留下千古不朽的詩篇,但大都局限在舜帝陵附近,少有人去過三分石。據說,就連徐霞客當年已經走到三分石登上半山腰卻因山雨如注而沒能登上山頂。三分石是九嶷山第二高峰,海拔1822米,從舜帝陵去三分石大約五十多裡路,其間要翻越數座大山。我走下牛軋嶺後,就看見舜帝陵管理所的小唐所長把摩托發動地轟轟響,早已在公路旁等著我了。小唐告訴我,之所以夏書記讓他來帶我去三分石,是因為他外家(湘南地區的男人管妻子的娘家叫外家)在去三分石的必經之地牛頭江。他比較熟。我們的車在盤山路上行駛了近兩個小時,到了牛頭江。牛頭江其實是山裡的一個大寨子,從這裡翻山越嶺大約二十裡路,到三分石下的羊岩坪瑤寨,然後攀登至三分石頂峰。

牛頭江本身就是一個桃源般的山寨。奇石鋪壘的蜿蜒山徑旁,點綴著別致的木樓,橫跨牛頭江的大橋全由青石板和青石墩建造,把村子分成了兩部分。這牛頭江其實就是一條湍急的大溪,從三分石一直流淌過來,其間瀑布無數,落差很大,據說縣裡打算在這裡建一座水電站。從牛頭江去三分石只能徒步了,車行也就到此為止。小唐問我,要不要陪我去三分石,我說,不用。平時我徒步行走大約每小時十二華裡左右,二十裡地大約也就一個多小時吧。小唐笑笑,說,那好,我在我外家等你,若是天黑前還沒有回來,我可要報警了。我唯一擔心的是路上遇岔道走錯路。村裡人告訴我,始終沿著大河走,就不會錯。於是,我系緊鞋帶,套上護腿(據說山道上有蠍子和干螞蝗)向小唐和村民們揮揮手,帶著一臉唐吉可德般的神情踏上去三分石羊岩坪的崎嶇山道。這條山徑彎彎曲曲、上上下下,是條古裡八怪的路。一出牛頭江村,就是怪石遍布,有的像站立的人,有的像蹲著的獅子。過了狗失窩,出了鰲頭嶺,更是一山比一山高,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難走,時見山徑上橫七豎八倒著樹木,石塊,只好小心翼翼地爬過去或者彎腰拱過去。有時遇巨石擋道,實在無法翻越,只好扯著藤條或一切可以支撐的東西,下到峽谷底部,從山民用三兩根木棍以藤條捆綁的“橋”上涉過急流滾滾的牛頭江,再輾轉尋道。最險的是一段兩尺余寬的羊腸小道,在又高又陡峭的石壁上盤旋,峭壁下面便是滾滾激流,走在上面,眼睛都不敢往下看。也就是在這裡,因為腳下的土石松動,險些跌入激流滾滾的峽谷,一把抓住一塊銳石,雖止住了下跌,但虎口處被石刃拉了條深深的口子,頓時血流如湧,這時隨身的生存刀派上了用場,擰開刀鞘,取出創口貼,總算把血止住了。算是一個紀念吧。

因為三分石是九嶷山第二高峰,所以,一路上總是能看到遙遙聳立的山峰,但好像老也走不到它的腳下,路上幾次遇到趕路的山民,問還有多遠,又總是說還有十裡路,這真是應了到牛頭江路上小唐和我說的那句山裡的諺語“看見屋,走得哭”。雖然山高路險,但人卻不覺很累,實在是沿途的景致太美,太自然,偶遇的山民又十分地熱情。還有就是路上補充飲水十分方便,離開牛頭江村時,我問小唐和村民,要不要帶水壺,他們異口同聲地答,根本不需要。果然一路到處是清甜的山泉,有的就在路邊的山壁上,有的則是山民用竹管從山上引到路邊。終於走到了羊岩坪,路過一處開隧道的江西人的工棚時,正巧他們開午飯,便盛邀我一起吃。走了湘南這麼多地方,大體懂了些山裡的規矩,於是毫不客氣,端起碗便吃。這是一群年輕人,吃完飯,用手抹抹嘴,撒一圈煙,大家更投機了。大約他們的任務不是太緊,可能又覺得我的做派像他們自己人,於是,集體要陪我登三分石。相比較從牛頭江到羊岩坪的山路,登三分石山並不難,也不累,再加上人多熱鬧,呼啦啦一會兒就登上了頂峰。這時再看三分石,只見石分三歧,高聳入雲,由於雲團的作用,三分石又時隱時現,顯得十分神秘。山上清泉噴湧,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中間的一脈,據說為瀟水源頭之一,俗稱“父江”。 古人有詩雲:“一峰浮黛插雲霄,石作三分結構牢,雲外有人攀玉筍,山中何處覓仙桃。”

關於三分石的來歷,也有一個和舜帝有關的傳說。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不覺醉酒。酒壺遺忘在峰頭上。有一只大鵬恰巧飛臨此山,見有一壺酒,便俯衝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當下石壺分成三塊,化作三峰石(三分石又名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這就是瀟水之源。又相傳,三分石是舜帝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我在山上足足坐了半個小時,定神仰望三分石,越看越覺得三分石是舜帝和他的娥皇、女英二妃的化身,舜帝昂首在前,二妃相依緊隨其後。

回到牛頭江,時間還早,於是和小唐一商量,去斑竹林。好在去斑竹林雖有二十多裡路,但摩托車可以一直開過去。互連網上的版主都戲稱斑竹,但真正見過斑竹,特別是斑竹林的人沒有多少。斑竹是九嶷山的特產,這裡的斑竹林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就是在整個九嶷山地區,也就這一處。這是怎樣的林子啊!九嶷山保護區深處,莽莽大山之中,居然隱藏著六千多公頃的竹海,絕不亞於浙江安吉竹海,而其竹的種類之多、之珍稀恐怕還在安吉之上。其中有大如碗口的楠竹,小似竹筷的重巴竹,可作盆景的觀音竹,還有羅漢竹、紫竹、方竹(真的是四方形的)。最珍貴的就屬斑竹了,而那美麗的傳說又平添了斑竹的魅力。傳說舜帝的二妃千裡尋夫到九嶷,聞舜帝駕崩九嶷山,抱著竹枝哭了七天七夜,血和淚滴抹在竹枝上留下了斑斑淚痕。那竹上有紅色三角形斑點的叫抹淚竹,有紅色指羅紋的叫羅淚竹,總稱為斑竹。又因為娥皇叫“湘君”、女英叫“湘夫人”,所以自古以來斑竹又雅稱“湘妃竹”。我這次從湘南背回來的東西中,最得意的有四樣:來自江永普美,女書嫡正傳人贈的女書折扇;在江華瑤鄉,瑤寨酒家老板小蔣送的瑤族神奇的八寶被;在九嶷山管理局,夏書記和馮局長分別送的楠竹杯和幾根斑竹。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