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多次在西安機場轉機,但來到西安確實又是第一次,下飛機的時候我還以為在西安,事實上是在鹹陽。西安在我的印像裡是什麼樣子呢?應該是很古老的,城裡的鐘鼓樓,大雁塔小雁塔,老老的城牆,宛如連環畫《三國演義》描繪的一樣。還有,西安應該是高原和大漠,西出陽關無故人,帶有幾分憂愁和傷感。不僅如此,西安還應該氣候干燥,植被稀少,缺乏生機,甚至是黃土飛揚。為了抵御風寒,離家的時候我還特意帶上了一件毛衣。
然而,和現實大相徑庭。當我邁出飛機艙門的時候,立刻被一股溫熱潮濕氣浪所包圍,春天的感受濃濃地撲面而來。想像裡,這裡應該是寒冷凋零,可眼前,路邊的樹木已經長滿嫩綠的葉子,山野之中已泛起了滿眼的綠茵,這與一個半小時前的濟南形成巨大反差,這讓我一下子想起了江南的暖濕和柔情。
西安的歷史味道,就像著名的羊肉泡饃一樣,真的很濃。這是中國歷史13個朝代的京都,也算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中心,不管歲月這麼洗刷,歷史的痕跡還是隨處可見。所以,不論在哪個角落裡,只要你靜下心,都會感受到歷史風塵拂面,氣息古老。
古老是一種文明,現代又是一種文明,不知道這兩種東西交織在一起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來西安的第一天,就去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當我登上大雁塔的頂端俯瞰這座古城的時候,和我想像中那遙遠古城相比較,發現這城市的景像,人們的行跡,工地的忙碌,以及沿街的建築,絲毫沒有蒼老,反而有些新潮。
西安曾經書寫過燦爛的歷史文化。這些文明的痕跡,有的留在古城牆下,有的埋藏在帝王陵的墓穴裡,更多的記載於流傳於民間的故事之中。我不禁問,是誰選擇了西安呢?幾天來的尋訪告訴我,應該是歷史。西安地處中原,依附群山河流構築的天然屏障,擁兵可據守中原大地,而富庶的土地,豐富的水源和相對聚集的人群,使發展農耕和供養朝廷成為可能。黃河流域的文明興起以及繼承發展,中原獨特的地理區位,都是歷史對西安的恩賜。
正如歷史也有其局限性一樣,帝王將相都擇都於西安,一統天下,未免成為歷史傳統集聚交彙的場所。不過,唐朝引進先進文明,借鑒外來經濟文化,使中華文化得以興旺發展,並且成為世界強國,這也是兩種文化交融的結果。如今在外來經濟、文化的衝擊裡,西安和許多的老城一樣,時代文化是不是要受歷史的暗示,啟動得慢一些呢?
過去皇帝多,算是西安的特產吧,所以它那副產品的皇陵也就多,形成了陵墓文化。從機場路上就看見一座巨大皇陵——漢陽陵,據說周圍地區擁有皇陵幾十個,巨大封土足讓人感到這個地方的沉重,也感想到歷史的傷痕。這次要看的地方很多,但沒有打算去看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心裡也說不上來是什麼原因,可能不願讓歷史在心裡投下陰影。
西安的城牆有名氣。本來嗎,老城都是有城牆的,本是一件平常的事,後來陸續扒掉了,也就習慣一種開朗的景像。如今在這城裡,總有一種被圍困的感受,覺得真有些不敞亮、不舒服。城牆,多麼可怕的東西!
在街頭上散步,來回查看反復掂量這個老城,竟也有許多感慨。若是沒有這到保存良好的古城牆,些許這兒的春色就像大自然裡的那樣,三兩枝的梨花、桃花勾畫出一抹淡然清秀的情懷。這裡卻不然,一個被城牆套著的城市,春天來了,如過去的家院一樣,洋溢著滿園春色的意境。街頭綠地裡的那些花枝,與凝重古老城牆的相映襯的景像,枯木逢春似的,好像有一些感傷。
鐘鼓樓像是兩個兢兢業業的老更夫,千百年來恪盡職守,看護著這所城市,記載著每天的變化。春華秋實,花開花落,沒有什麼能夠逃過他們的眼睛。
大雁塔小雁塔作為西安的標志,又如兩個守護神,城裡城外斯守著這個歷盡風霜的古都。這兩個宗教的塔樓,從唐朝開始營建,經過多年的修繕,至今依然保留著驕傲的影子。
西安挺耐看的,也有些悠然,公園似的街巷裡,隨便走走都能找到一種別樣的感受。當然,這是久居西安的人不易察覺的,他們就在這樣的氛圍裡成長著自己的文化心態。
(200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