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之旅——登太白山

作者: ennis

導讀去年此時,時值畢業前夕。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即將歸於記憶。為了給記憶再增添一筆色彩,同舍四友開始籌劃太白之旅。住宿、裝備、費用、景點……研究的很細致。為了確保行程的准確,特來攜程查看了所有太白山的游記。當時,想在游玩歸來後一定也寫一篇游記,供自己留念,同時為他人方便。可是,輕松愉快的旅行結束之後便是繁瑣的畢業手續,便一直沒有動筆。沒有 ...

去年此時,時值畢業前夕。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即將歸於記憶。為了給記憶再增添一筆色彩,同舍四友開始籌劃太白之旅。住宿、裝備、費用、景點……研究的很細致。為了確保行程的准確,特來攜程查看了所有太白山的游記。當時,想在游玩歸來後一定也寫一篇游記,供自己留念,同時為他人方便。可是,輕松愉快的旅行結束之後便是繁瑣的畢業手續,便一直沒有動筆。沒有想到,同行友人興致盎然,回來一周後便給我一份手稿——下面的《登太白山記》。今日是此次畢業旅行一周年,為了紀念那次可愛的旅行,帶友發文。登太白山記

太白積雪六月天,多麼令人神往!

作為一個生在西安的西安人,走的地方卻是江浙一帶。登的山也僅限於南方的紫金山,杭州的孤山。對於江南山水雖然談不上熟悉,卻也不似對關中那般生疏,實在倍感慚愧!所以,對西安豐富的古代文物背後的諸多故事,巍巍秦嶺,奇險的華山,神秘的太白山……一直以來都特別神往。

六月的大學校園是畢業生們盡情演繹悲歡離合的舞台。我在別人的校園中再次體味畢業,倍感時光飛逝。其間有幸結識了幾位地質系的畢業生,更幸運的是與他們結伴登久聞勝名且心頤已久的太白山。

一、 關中道風情

聞得太白山地處眉縣和太白縣交界處,故登山有三條路:一是從周至境內上山,二是從眉縣的湯峪口進山,再就是自太白縣境內入山。其中,眉縣的湯峪口是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正門,我們與多數人一樣選擇從湯峪口進山。

於是,一行八人乘上從西安開往眉縣縣城的汽車就此啟程了。汽車沿途要經過長安縣、

戶縣、周至縣,最後抵達眉縣。一路皆是關中道夏日間欣欣向榮的景像:麥子剛收割完畢,金黃的麥秸杆一大垛一大垛似城堡般堆壘在田間地頭;玉米已播種,因前幾天雨水的滋潤,也急不可耐的破土而出,再加上陽光的沐浴,早褪去了嫩綠色的淺裝,換上了一襲郁郁蔥蔥的盛裝;桃子紅了,杏子黃了,滿面洋溢著喜悅的農人在大片大片鑲滿果實的濃綠中采摘著幸福;青青的蘋果、梨子、葡萄在夏風中衝我們點頭致意;望見那綠毯般鋪展在我們眼前的獼猴桃園裡綴滿的墨綠中泛著褐黃的果實,我們似乎已經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純樸的關中風情。

二、 眉縣印像

車至眉縣縣城已近黃昏,我們先投宿,意欲待安置妥當後,在小逛一番眉縣縣城。車站不遠處就有一個國有招待所,慮及次日乘車便利,遂定在此休息一宿。接待人員得知我們來太白山游玩,相當熱情,又知我們一行是學生,諸多方面皆頗照顧。熱情淳厚的關中人!

洗去一路風塵,我們漫步在眉縣縣城筆直的主干道上。雖然傍晚縣城在已略顯冷清,微微的霓虹燈影中,但是我們還是感覺到了西部開發的春風早已吹到這座小縣城,而且也頗見成效(街兩旁數家企業的燈箱廣告既是佐證,而且有兩家還是我們所熟知的知名企業)。

行走間已有幾人的肚子開始鬧起了革命,於是我們信意的停在了道旁的一家小餐館門前,店主熱情倍至。欲進,有人提議“何不將桌子搬至寬敞的店門外,一邊飲酒就餐,一邊領略小城夜景”。大家拍手稱妙,店主也欣然同意。一壺茶的功夫,一桌關中風味呈現在我們面前。不知是真的餓了,還是吃多了城市中油煙,人人都於狼吞虎咽間不忘抬頭稱贊味美爽口,別具鄉土氣息。那店主聽後滿面生光,愈加熱情周到。

食畢返回住處,一路上我不禁將這關中小城與我所到過的幾個江南小鎮相比:江南小鎮處處流淌著清新、淡雅、精致……而這座關中的縣城卻洋溢著古道熱風,古拙中盡顯淳樸。

三、 盤山公路沿途景致

翌日上午,我們打點行囊,乘車至湯峪,車至湯峪口,一下車便置身於因旅游業發達而鱗次櫛比的建築中。“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牌匾橫檔在我們眼前,無論是門樓還是橫匾都是凝重的北方建築風格。

登山購票早成常規,然而其間的一個小插曲卻成為游太白山整個過程中的一個瑕疵,不吐不快,早在登山前,我們在網上將游太白山相關信息的幾乎每個細節都查覽了幾遍,並且還電話查詢以核實,據此擬定了詳細的登山計劃及游資花銷。誰知到了進山買票時,售票處說學生優惠的相關規定五月初剛廢止,新的執行辦法尚未出台。我們問為何網上所發布的信息並未提及,且電話咨詢時也未指出。售票員說不知道,還說什麼現在執行辦法與網上信息不一致就不一致罷,那就按此時的執行辦法收費就是了,有什麼好費口舌的,要麼自己去旅游點辦公室詢問,結果仍是上述回答。

我們無語,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在今天這樣一個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信息的時代,竟然如此漠視這種信息不一致甚至失實!在這種觀念下,太白山旅游區的開發能否乘西部大開發之東風大刀闊斧的開展並有效的得以實行,我心存疑問。

乘上旅游車,我們上了盤山公路。導游是一位相當敬業的年輕人(在兩個多小時的旅程中不斷的被證明)。剛上車,他先提醒旅客抓緊車座扶手,勿將頭手伸出窗外。因為太白山的盤山公路峰回路轉,危險異常。隨即我們就體味到了盤旋在山路間的那種非同尋常的感覺。沿途綠樹掩映,山水奔騰於巨石間,與清爽的山風共奏著夏日山間奏鳴曲。我們都陶醉其中了。

導游的聲音喚醒了我們。原來車停在了一座紀念館前。遂下車觀看,這是為紀念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開拓者——楊海洲而修建的。看了他的主要事跡介紹,不禁感慨:這風景奇秀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凝結了多少位像楊海洲這樣的拓荒牛的勤勞與智慧!

上車繼續前行,途經角峰,劉秀跑馬梁,韓信點兵場等自然、人文景點,印像深刻的要算醉臥石、銅牆鐵壁、三國古棧道和世外桃源了。

醉臥石是一磐平坦開闊的巨石,靜臥於一河旁,任由從古流至今的河水衝刷著。相傳詩仙李白沉醉於太白山的奇秀風光和香飄十裡的太白酒,於是醉臥於此磐石上,乃得名“醉臥石”。我卻由此開始了另一番揣測:不知是太白山因李太白的游歷而得名,還是詩仙迷戀於太白山的一草一木而取字太白。

且說那銅牆鐵壁實是盤山公路一測的一壁險山峭壁。由於此面山的山石中含有某種礦物質,不生一草一木的被繁茂的綠樹環繞著,本已頗顯奇特。又因山勢迂回,這半壁山正好橫亙在人們面前,人往前,雄奇的山壁巋然不動,但當人往後退時,它卻氣勢逼人的壓將過來。

於此時方領悟到銅牆鐵壁的寓意。

提及三國古棧道,不難使人想起“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據導游介紹此棧道即彼棧道,眉縣今屬寶雞,而寶雞古名陳倉,真的是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在那山石峻嶒的懸崖峭壁上修築那存留至今的棧道的,再次由衷的驚嘆勞動人民。

一說世外桃源,需先聲明此太白山之世外桃源非彼《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當然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幾塊巨石旁有水傾瀉而出,氣勢頗壯觀的衝出那粗獷古樸的石橋橋拱的束縛向遠方奔騰而去。我們分明聽的近處有更雄壯的咆哮,卻不知道來自何處,於是開始了追尋。穿行在僅容一人俯身而前的山洞中,幽暗中略陰森。行約五分鐘後,即見亮光,出得洞來,真是別有一番洞天。拾階而上,終於覓得咆哮之源,藍天與綠山相接處有飛瀑一瀉而下。雖然稍遜於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卻也多少讓我們體味到了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此刻置身於這古風幽境中,盡情欣賞著梯崖飛落,五台巒峰,桃川曲流的美景,確實如入世外桃源。

四、登臨太白山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盤旋,我們於正午到達海拔2800m的下阪寺。拾級而上,穿過傲然屹立的天都門,眼前一片開闊,看來天都門那副“高山攬白雲,阪寺會蓬仙”的對聯並非誇張之辭。為了有更充沛的精力征服這座傳聞中頗神秘的太白山,我們在下阪寺停了下來,稍做休整。但見一株太白冷杉的樹陰下,我們這群洋溢著青春與活力的青年圍坐一圈,談笑風聲的吃著自備的食品,頗有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氣勢。待各個精力充盈後,我們開始攀登太白山。

(一)、從下阪寺到上阪寺

從出發點——下阪寺到第一目的地上阪寺,海拔不足500m,然而山勢陡峭,艱於攀登,故此線上有索道。多數人坐纜車至上阪寺後,稍做玩賞即下山,卻不知無限鳳光還在後面呢。意氣風發的我們當然不會滿足於僅僅從纜車中俯覽太白山的一小段,我們要與太白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峰進行親密接觸。

顯然,與太白山做親密接觸並非易事。崎嶇的山路,陡峭的盤旋在山上,太陽的爆曬……令許多人中途放棄。然而我們依然鬥志昂揚的向上攀登,因為我們擁有一顆年輕且執著的心。更何況還有不少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人們的堅韌也鞭策著我們向前進。令人欣喜的是,也許是受了我們這群年青人身上所散發出的青春活力與激情的感染,有些憂郁間欲放棄的人們又振奮精神,准備繼續攀登,這就是意志的磨練!也就是在這段磨練人的山路上,我們目睹了暖濕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的風采,一株株身形詭異的太白冷杉傲然挺立,她們軀體內蘊集的天地日月之精華隨風飄散。忽然想起那位年青導游所做的一個介紹:太白山的樹生長期一般在五月至十月,有的甚至六月才發芽而九月就停止生長,所以一棵碗口粗的樹可能就有上百年的歷史。確實令人驚嘆。也難怪我總是能感觸到那一棵棵太白冷杉所散發的靈氣,原來蘊積了數百年呢。

(二)、從文公廟到自然保護區

大約經歷了兩個半小時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挑戰,我們終於順利抵達第一目的地——上阪寺。稍適休息,我們開始了又一次攀登。出乎意料的是,從上阪寺到文公廟的路程坡勢稍緩,我想也許是大自然眷顧我們,給我們一次喘息的機會,不知後面還有多少艱難險阻在等著我們呢。

難得有這麼一段比較輕松的路程,我們才得以極目遠眺,但見群峰聳立,重巒疊嶂,千峰起舞。大自然就這樣無私的將她的秘密鋪展在我們面前!再仰望高高在上的天空那般蔚藍,朵朵白雲悠然飄蕩在其中,我沉醉了,幾乎忘記了移動步伐。

從文公廟到自然保護區的山勢又開始趨陡,羊腸小道逶迤於半山腰,我們翻過一座又一座山,每次以為終於翻過一座山要到達自然保護區,誰知又有一座默默屹立於我們面前。就這樣我們搏擊在希望、失望、重燃新的希望的顛峰與山谷中。即使這樣,我還是興致勃勃的欣賞到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奇景。聆聽了朋友漫談關於各種山的形成的知識,猶如一篇清新的科普小品文,專業而絕不顯枯燥。期間的一次休息中,我獨坐於一巨石上,遠眺綿延起伏的大山,詩仙那首《獨坐敬亭山》湧上心頭,鬥膽小改底吟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太白山。”

下午5:00左右我們按計劃抵達自然保護區,又一次勝利的歡呼響徹天際,回蕩在綿延不絕的大山間。

(三)、穿越古冰川經歷冰雹

自然保護區內的古冰川地貌是第四紀冰川的遺跡,一邊攀緣,一邊聽著朋友娓娓道來這馳名中外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望著那漫山寂野的石河,石海氣勢磅礡的湧向天盡頭,正在尋找精神家園的我再次迷失於這震撼人心的古冰川遺跡中。我睜大迷惘的雙眼,故做鎮靜的放眼四周,期翼能夠抓住一抹綠,然而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幸而還有一個雄渾的聲音飄蕩在我耳際,幾欲波濤洶湧的心海得到了些許撫慰,漸趨平靜。

繼續移步前行,才發現我和一位同伴已被大部隊甩在了後面,為了攬盡這人間勝景,我們並不急於追趕他們。於是有幸邂逅保護區內的珍稀禽獸,目睹了蒼茫雲海的數次變換……裊裊雲霧在身邊升騰,彌漫開來,我沉醉在飄飄欲仙的體味中,贊嘆著大自然的賜福時,同伴突然發現背後的山間升起一片烏雲,快速的向我們壓將過來。凜冽的山風將我激醒,頓時就冷不可支,那位導游所言“太白山十步不同天,十裡不同季,即使是盛夏也能展現春夏秋冬的奇妙景像,瞬息變化的天氣是太白山神秘奇險的因素之一”得到了證實。同伴趕快拿出御寒服,穿上後我們再不敢耽於山景加快趕路。片刻工夫,那片烏雲追上了我們,雨霎時就降了下來。山風呼嘯中將雨變為冰雹擊打在我們面頰上、身上,落在山間的石海中,沙沙沙……似乎珠璣落玉盤之聲,然落在面頰上卻沒有珠玉相接觸那般奇妙。

敬畏甚至惶恐開始吞噬我的心室。幸運的是心空中還回蕩著一串遒勁而有節奏的腳步聲,遏制了惶恐的蔓延。於是,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個體於大自然的渺小。天色漸趨昏暗,我和同伴加快步伐,穿行於崎嶇的山路中。幾次上上下下攀援中險像環生,幸運的是每次都在同伴的幫助下化險為夷。終於闖過了電擎雷鳴,冰雹山風的洗禮。我們趕上了其他游伴,到達了冰湖畔。興奮與激動中我們振臂高呼:冰湖,我們來了!太白山,我們征服了你!聲震山岳,響窮湖畔,飄蕩在天際。而令人驚奇的是,風停止了呼嘯,冰雹銷聲匿跡了,一抹晚霞浮現在西天,夕陽西下。這是怎樣的人間仙境!未看日出先睹日落的絢麗風姿,看來無論是大自然還是太白山都被青春年少而熱情似火的我們的頑強、堅韌征服了,引發了他們無限的感慨,才有了這意味悠遠的反差。

(四)、冰湖畔和拔仙台

冰湖畔,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熱情的招呼我們先烤火取暖再圖安排。讓被冰雹打的幾乎狼狽不堪的我們心中暖暖的,雖然一個個臉色紫青直打哆嗦,於是大家把行囊放在一頂大帳篷中,然後湧入了管理員們自己食宿的一座石頭壘成的房子內。圍著爐火,回味著攀登歷程中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剛才冰雹的突然襲擊和出現的瑰麗的晚霞和夕陽,談興漸濃時,我們發覺肚子開始鬧意見了,只好告別溫暖的火爐,退至帳篷中,席地圍坐一圈,津津有味的享用著從未有過的食趣、樂趣……

其間有人提議講故事、笑話佐餐,大家皆響應。於是男生們開始故弄玄虛的講起了鬼故事,雖然幾個女生聲稱膽子並不小,可還是使男生們的“惡作劇”得逞了。而我由於體質比較差,早已因為高山反應和冰雹的襲擊而精疲力竭,即使被凍得瑟瑟直顫還不停的打盹,鬼故事沒聽進去幾句,卻被同伴那陰森恐怖的聲音驚醒了幾分。後來其他人也倦意漸濃,於是就休息了。這大山的深夜何其寒冷,我們不得不鋪一層厚厚羽絨倍,然後再裹著一床又大又厚的羽絨被,男生們很紳士的睡在周圍將我們女生圈在裡面。將睡未睡之際,一個男生的幾句煞有介事的話語再次起到了幾分鬼故事的效果,本不十分擔小的我在夜半時於朦朧間聽到了有人竊竊低語,又有哪個鬼故事做誘因,驚嚇中作了起來,幾乎失聲驚叫“什麼東西在我們帳篷外面!”也把旁邊一位同伴給驚醒了,卻發現原來是旁邊帳篷中的幾個人沒有睡,仍在閑談,虛驚了一場,挺讓我不好意思的。

翌日凌晨4時30分左右我們起床准備登上拔仙台觀日出。我們以冰湖水洗面,冰冷而備感激爽!一宿的睡眠再加事物補充的熱量與水分,我們精力充沛的向拔仙台——海拔3767m,我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峰進發了。雖然拔仙台的海拔比冰湖的海拔僅高不到300m,但是還是讓我們倍受考驗,尤其是我(再次出現了高山反應)。我們於峻嶒的山岩間認真的攀援著,約有一個小時後,我們終於登上了拔仙台。

放眼東方,但見綿延起伏的大山中,千峰起舞,而天邊的雲海仿佛也翻滾著與群峰競賽,又仿佛嫻靜的展現著另一番風采或靜候那萬生之源——太陽的噴薄而出,雲海中太陽漸漸的浮現,終於山海與雲海的相接處,桔紅色的朝陽一躍而出。頓時,天地間耀耀生輝。於是,萬千生命開始了慢慢征途中一天的行程。所以,太陽是萬物永恆而執著的追求,譬如誇父逐日。

眺望群山下的平原,我們看到幾條河流如銀蛇蜿蜒在平原上,沐浴著陽光,閃耀著太陽所賜予的光芒。此時的拔仙台置身於瑰麗的雲海中,更顯雄奇,使我不禁聯想到數千年前,姜太公於此台上斬將封神的壯觀場面,低眸看台下,冰湖被群山環繞著,碧光連天,嫻靜而優雅的在群山擁攬著。我也欲張開雙臂給她一個含蓄的擁抱。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拔仙台上邂逅了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女士。欣賞完太白山巔雄奇而瑰麗的景像後,我們方注意到拔仙台上那個默然存在的道觀。想著如此寒冷之時恐怕不會有人,我們仍然故弄玄虛的扣響那扇木門上的扣環。攝於某種難以名狀的氣氛,不敢高聲呼喊而壓低聲音輕語:拔仙台,我們來了!誰知門竟然吱呀一聲開了,我的身體不自覺的顫了一下,我們進了道觀,看見一個身影閃進了觀中的偏室,繼續她此前的動作——舀水。我們誤以為是看守道觀的人,就問及此觀中是否有道士。她答:據說有,不過現在可能雲游去了,竟然是一口標准而好聽的普通話!後來方知道她也是游客,昨晚上的拔仙台,在觀中住了一宿。就在這海拔3767m的拔仙台!就在這如此寒冷的晚上。我們在下面的冰湖畔的帳篷中鋪一層蓋一層厚厚的羽絨被,還如寒號鳥一般!而她只是淡然的說:的確挺冷的,不過堅持一下也就過來了。

稍微熟悉之後,我們問及她為何孤身一人,她笑言習慣了,聽她將她等太白山本不在她的行程之內。原來她一人從東北騎單車出發,穿越蒙古,飽覽了大草原的廣闊後,又直入新疆,走戈壁,進出天山。接著進西藏,一步一步的走上了布達拉宮。然後沿青海、寧夏、甘肅一路進陝西,聞得“太白積雪六月天”的勝名以及關於太白山的種種傳奇,就將返程日期延後,騎單車至太白山腳下,然後徒步上了山。她平靜的敘說著她的行程,卻使我的心海掀起了狂波巨瀾,我不知該如何描繪自己復雜的心境,在一片驚嘆、敬佩中我們與她告別,下了拔仙台。

回到冰湖畔的帳篷中,幾乎人人皆喊:困死了,要睡覺!我也難逃倦意的襲擊。但是在如此之清晨——冰冷而清新的山氣,碧波映天的冰湖。偶爾幾聲清亮的飄散在空中的鳥鳴……我真的不忍讓她在我睡著時溜走。於是,我漫步於湖邊,遠觀冰湖四周的石山,仰望蔚藍的天空中信意飄浮的白雲;隨意的坐於湖濱的石頭上,近看碧水。掬起冰涼的她,將面頰浸於其間,清爽直滲肌膚,沁人心田。此時的我,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何等閑逸、瀟灑!忽然,一個念頭掠過心空——與冰湖合影:讓她不僅在我的意念中成為永恆,而且還要在物質上同樣永恆;包括這種狀態下的我!

於是我奔跑至帳篷,幸而還有一個同伴未像其他人那般蒙頭大睡。我不假思索的喊他出去給我拍照片,卻絲毫未慮及他是否也准備休息。後來想起我心血來潮時不顧及別人的那種莽撞,著實慚愧。同伴欣然的答應了。我們在湖畔留影後,為了不辜負那時隱時現卻暖和而舒適的陽光,爬上了山坡。我躺在一塊平坦的石頭上,沐浴在陽光下,又一次陶醉了。隨意睜開迷醉的雙眼,竟然發現身旁巨石的縫隙中萌發了一小片銀白色的細芽,尖尖的向上聳立著。竟然和在下阪寺的小店中出售的太白雪茶一模一樣!這才想起當時問及此物為何,店主告訴我是采自太白山的茶葉。我還想不知自己是否有緣看到生長著的她的風姿。竟然就此邂逅了!驚喜間我叫來同伴,采摘這大自然賜予太白山巔的精靈。我們一邊采集一邊漫談這山之精靈和太白山賜予我們的驚喜。我偶然抬頭,但見一彎新月依然淡淡的懸在西天,遙望著與雲彩相隔的太陽;再回顧山下的冰湖,似乎望見碧光中影影綽綽的映著月影和人影,心波蕩,清月無聲。

大約兩三刻鐘後,我們返回帳篷。有的同伴已經醒來,開始籌劃著早餐。我覺得早餐應該喝些熱熱的東西,有人建議用我們帶的那些城市食品去和保護區的管理人員換他們昨晚看到的玉米粥,一想到熱乎乎、金燦燦的玉米粥,大家一致拍手稱同。

我們隨即去和那些管理人員商量,樸實的他們絲毫未計算這筆交易的得失爽快的同意了(因為這裡幾乎一切的供給都是他們怕五六個小時的山路叢山下扛上來的,包括燒火的柴,而且已過飯點,再生火很費柴的。)卻讓我為自己的“精明”而羞愧。生活在都市中的我們還要自己燒玉米粥,憨厚的他們給我們生著火就任我們玩鬧了。我們在新奇中圍坐暖融融的灶火四周,紅彤彤的火光映在我們臉上,映出了青春,映出了熱情,映出了活力,映出了……一片歡聲笑語中玉米粥總算燒好了,盛在碗中,黃燦燦、香噴噴,誘人無比。玉米粥、鹹菜、清真大餅,還有幾罐八寶粥就成了我們觀日出後的豐盛早餐。冰湖中映著一群青年充滿了樂趣就餐的景像。熱情、意氣分發、歡快……溢滿了湖水,向四周蕩漾開。

早餐畢,我們整理心囊准備下山。再次和那位傳奇女士相遇,她也准備下山。於是我們推舉她為我們這一小隊人馬的領隊,下山了。初始,下山的感覺相當輕松,邊走邊感慨上山時的萬般艱辛。不過,每每頓足回望走過的路,還是那般崎嶇、險像環生。

再至第四紀冰川遺跡,放眼磅礡驚人的石海,心海湧出一句“太白回望石成海”。又一次被這氣勢震懾,竟然使心海即欲噴湧的炙熱的岩漿凝固了!

待到下至文公廟,阪寺,我終於體味到“上山容易下山難”那句俗語了,不過我們還是相當順暢的在預定時間到了天都門。昂首立於天都門,仰望天空,忽然覺得古人那句“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也能比較貼切的形容此刻的太白山,雖然天都門處的太白山仍處於夏時。俯瞰盤山公路,從視覺上驗證了上山時所感味的迂回、蜿蜒,而且相當危險。

休息片刻後,我們乘車下山。在上山時的景色一一從車窗閃過,而我還是倍覺新奇,但卻添了幾分親切之感,我在心中默語:別了太白山,別了古冰川,別了冰湖,別了太白雪茶……

這是一次充滿艱險,倍經磨練的攀登。結束了這次攀登,我們又背上行囊開始了慢慢人生的又一個攀登。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