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當初為何為這座滇西北的小城起這麼一個風雅的名字?難道她真會有江南的雅韻?帶著這個問題我和《雲南十日談》的作者韓錚探訪了這座有著小橋流水之景的雲南麗江。在古城客棧老板的指引下,一幅掩映在高原中的淡彩筆墨在眼前鋪開來了。麗江古城的街道並不寬,皆由青石鋪成。可愛的是三條溫文爾雅的河水禮貌的避開我們這些貿然前往的訪客,把本來就已狹窄的石板路讓給我們一半,自己卻貼牆而行,沒有絲毫吝惜。聽說在以前的麗江,每到夜晚城南的閘門便會放下,河水也就漫上地面,借著地勢這河就會在每個早晨把一個嶄新的麗江城呈現給當地的老百姓。於是也就有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自動衝洗功能的城市。有這樣美麗慷慨的河水迎接我們---很不錯的兆頭!
說完河水,便不能不提一下柳樹。柔順的柳枝輕撫著河面,曖昧之情溢於言表。那可能是在為自己相依為伴的河水梳理吧,讓她能夠遺忘路上的疲憊。來到楊柳邊的河水終於慢了下來,有如此多情而體貼的知音人的等待,這一路的奔波也是值得的吧?
走過一座木橋,來到一座納西民居,“這就是我家了”客棧老板說到,順她手指方向,我看見了一塊額匾,上書“新華客棧”,毛筆字寫的相當不錯。“這是我丈夫的名字”,看見我在凝視這塊招牌,女老板面帶赧色的給我們說。繞過幾個彎,我來到房間,在二樓。從窗戶看下去,才發現這納西小院的雅致。兩側是客房,全為木制,誇張的飛檐像是在陳述納西人的勤勞與智慧。在另一側是很干淨的浴室,對面一個葡萄架,下有藤椅幾張。茶,開水時換時新,自取自飲。
慷慨的河水,知情的楊柳,勤勞的納西人在幾百年前就以在中國的邊陲構織著如此美麗的畫面,我痴迷了。
一覺醒來,麗江居然沒有蚊子!在這樣濕潤的環境簡直難得!睡了一個好覺,神清氣爽。和我們結伴的是AMY姐和阿霞(兩位美女,能和美女結伴也是所有自助旅游男士們的最大幸運吧,被我們遇見了),所有因素都是美好的!我們的目標---瀘沽湖,摩梭人的家。我們檢查行狀,該帶的都在,還有我們的歌聲。路上還好有兩位開朗的姑娘,5個小時的路程並沒有感到多少疲勞。當時我很想唱一首張學友的“一路上有你”獻給她們,以示感謝。但當我瞥見瀘沽湖的第一眼時我居然忘了。
這是在哪裡?湖水靜的像一塊玉石,湖水淨的連藍天與它的倒影都無法分辨。此時只能聽見的是我們的呼吸,大家屏望著車窗外,在綿山的擁簇下,一碧清水安靜而慈祥。在水面上臥著幾個小島,島因水而有了靈性,水因島而有了個性。和諧---我不由的想。住在落水村,晚上的篝火晚會讓我們領略摩梭人的歌舞,只有一只竹笛伴奏,歌聲純的像瀘沽湖的水流進我的耳朵,我竟聽不出這歌聲傳來的方向,可能是上面來的吧,我痴痴的想。我和老韓拉上兩位美女接在身著民族服飾的摩梭人後跳了起來,直到把月亮跳了出來,讓星星笑翻過了身。篝火晚會結束了,又在湖邊找到一家酒吧,如此這般,不醉不歸!!
睜開眼睛,已經錯過了瀘沽湖的日出,金燦燦的湖水上已經有人泛舟撒網了。到裡格半島只要20分鐘車程,這裡是扎西的家,當我們兩位男士帶著虔誠膜拜的眼光走進他家時,兩位美女好像不屑於我們的舉動。(扎西是摩梭族中走婚大王的意思,摩梭人至今還沿襲走婚制度,生子養育盡為母親職責)很遺憾,扎西並不在家。干脆乘上豬槽船,去小落水吧。小舟載著我們出發了,走了幾百米的地方才發現船家的狗兒在水中游泳追趕,好可愛的小東西,等它過來吧,同舟共濟。
這裡保留著更完整的摩梭風貌,走進一戶人家與祖母交談是件有意思的事情。雖然很多話不能聽懂,但看一看在這湖邊的滄桑老人,她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已經是故事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幾盞自釀的米酒讓我們這些遠方的客人感受了濃濃的滋味。看看表,時間不早了。回去的路上,一曲高吭的《瀘沽湖情歌》傳來,曲長聲高。一聲“阿哥”已引的我們尋聲而望,一聲“阿妹”我們已是小聲符合,現想起來那的確是一支很美的歌,的確是的。
(應本人要求,以上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