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息巴黎--文化,詩意和咖啡

作者: 31968300

導讀氣息巴黎--文化,詩意和咖啡睡眼惺忪 真的不知道是為什麼,在這個城市的第一個夜晚睡的很不好……遍尋大腦的每一個角落,卻始終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也許就是那麼簡單,來到了這個世界的櫥窗,有點興奮,有點激動……有點睡不著吧? 吃早餐,不知道為什麼,在歐洲這個地方這也似乎也成了我的一個節目。的確,在歐洲這個地方,好像什麼東西都是那麼 ...

氣息巴黎--文化,詩意和咖啡睡眼惺忪

真的不知道是為什麼,在這個城市的第一個夜晚睡的很不好……遍尋大腦的每一個角落,卻始終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也許就是那麼簡單,來到了這個世界的櫥窗,有點興奮,有點激動……有點睡不著吧?

吃早餐,不知道為什麼,在歐洲這個地方這也似乎也成了我的一個節目。的確,在歐洲這個地方,好像什麼東西都是那麼精致,考究的一切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雖然餐廳的外面就是一條高速公路這麼簡單,可是食客若是不注意似乎是觀察不出的。倒是會被公路和餐廳大型落地窗間的花園而迷惑,或者說是陶醉。

頭天晚上我們那輛壞了的車一直修到了今天早上4:30左右,可是苦了我們的Daniel。雖然這樣做屬於“違法”,但是出於種種理由,Daniel也管不了那麼多了,把之前的表(路單,大客車的司機必須把每天的行駛狀況及必要細節記錄在表)封存了起來。

一樣剛睡醒的巴黎

由於我們住的地方就在巴黎環行公路邊上,所以很快的就進入了巴黎市區。准確地說,這是第一次看到才醒來的巴黎。當時的感覺是什麼呢,現在想想……那是一種不同於其他大城市的氣息,不像紐約清晨行色匆匆的行人身上的冷漠,巴黎的清晨是暖洋洋的,而且……空氣和陽光都是那樣的愜意,散發著一種慵懶的氣息,養著你,給你機會和理由去犯懶……但是這絕對不是打不起精神。是一種舒服的,愜意的感受。

途中經過一些環島,發現地面沒有畫線,後來發現不僅僅是環島,其他一些地方也沒畫線。法國人真是可以,在如=如此情景下依然可以並線自如,我真是服了。也許是法國政府深知法蘭西民族的秉性,知道自身不守規矩,懶散拖沓的習性,才做出如此決定的吧?法國人的一些習慣和做法的確讓我們也難以接受。

很多人到了巴黎或者法國之後之所以對其失望是不無理由的。法國人很多時候的作為的確讓人大跌眼鏡,例如:曾經見過法國男士在高速路旁停下車,直接在路旁方便,而且還不避諱,不找沒人的地方,而是就地解決。坦率地說,我個人認為法國這個國家還是和我們中國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首先,法國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我國的文化地位的確是同樣強大;其次,而法國的美食和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被世界所認同;再次,我們可以看到,法國人和中國人又有很多共同之處。法國是個很難以形容的民族,不能任何一個或幾個簡單的詞語來形容,中國同樣也是。我們不斷的抱怨我們自己的國民素質還有待提高,而據我觀察,法國人在這方面的作為雖然不能說是很低,但也是很參差不齊的。巴黎街頭的衛生狀況,以及種種跡像都能說明。我大多數的外國朋友都是來自英語國家,有很大一部分去過法國很多次的人都對這個國家有不同程度的“厭惡”,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在法期間有了不愉快的經歷,雖然我不討厭法國,而且很喜歡,但是我的確也有過同樣的不愉快經歷。法國人有時候的態度的確讓人難以接受。其實法國不是那麼的讓人討厭,只是某些讓人難以接受,可是你一旦理解了,也就覺得沒什麼了,其實我到現在,對法國這個國家的感情還是非常復雜的。許多有著光輝文化的和拉丁沾邊的國家都有如此的情形,比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等,他們的藝術都可以說是精致到了一定的程度,可是想起來總是感覺髒髒的,破破的……是為什麼,一時間真的不容易說清楚。如果你把衛生看的非常嚴重,恐怕到了這些你曾經夢想的國家也會失望不已。因為我身邊眾多的去過這些地方的朋友都是非常的失望。可以說是其他方面的粗糙、瑕疵掩蓋了這些國家的光輝吧。

寫下上述的東西只是為了大家能有更充分的理解,其實,如果你置身於這個國家,也還是可以發現這個國家的可愛之處的。最強烈的就是文化,她的文化是任何人都不能視而不見的,光輝的色彩足以征服任何人。不知道以上所說的事情算不算是浪漫……說起浪漫,我倒想起了罷工。去法國之前就知道法國的罷工是出了名的,三天兩頭的都會有大小不一的罷工,前不久記得電視上還說過工人的罷工影響了全法的交通。可見他們是多麼“愛好”這項運動……想起了woody的一句話:“他們還老鬧罷工,讓他們到中國工廠參觀參觀,考察考察,看他們回來知足不知足,還鬧不鬧罷工?!”我記得當時我心裡有句想說但沒說出來的話:“回來肯定還得鬧啊,更有理由了,‘我們不能對我們遠在中國的階級兄弟坐視不管,他們受苦,我們要在這裡聲援他們!’”嘿嘿……

真正的巴黎風味

說話就到了我心中的原始巴黎,其實這麼說可能不恰當,因為這裡只是巴黎這個城市的源頭,那被稱為“西奈/西岱”的島。其實如果不和你說這是個島的話你是真的不會想到的,因為直到前幾天我為了寫這文章翻閱相關的書記時候才又發現他是個島,盡管當時我知道,但是由於它太不像個島了,導致你真的不會那麼認為。

在這個島上,最著名的我想當然就是那巴黎聖母院了(NOTRE-DAME DE PARIS)。在歐洲好像是羅馬天主教比新教更為盛行,或者說廣泛吧……聖母院也就是天主教堂。我想,巴黎聖母院的聞名,和大文豪雨果是分不開的。試問世上有多少人未曾親歷巴黎聖母院,卻在夢中,或是幻想中神游此地呢?絕對是個天文數字吧……

在莫落溫王朝的時代,西奈/西岱島上已經有了一個小教堂。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和路易七世,他們共同為這座教堂奠基,但一直到1345年才算建成。此後又歷經戰火的焚燒和修復,這座800多年前的莊嚴巍峨的建築才保留到今天。下面我附上一段別處記實文學中描述聖母院的段落:

參觀巴黎聖母院,要帶著一顆讀歷史的心。

巴黎聖母院,1163年興建,直到1345年才全部完工。在竣工後的數個世紀裡,經歷了無數天災人禍和悲劇性戰爭的破壞。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外形被改變了很多;1793年還差一點兒被夷為平地。因為當時的聖母院裡供起了“理性女神”--那是羅伯斯庇爾倡導的一種信仰。10年後,這裡才重新成為祝聖的場所。1804年,庇護七世教皇為拿破侖一世的加冕典禮就在這裡舉行。有一幅很著名的油畫,講的是剛愎自用的拿破侖迫不及待地從教皇手裡拿過皇冠自己為自己戴上,就是那一年裡發生的真事情。1844年到1864年間,威爾萊•勒•迪克主持對聖母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但一切成果,幾乎全部毀於1871年的一場大火。

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28尊雕塑。據說,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把這些雕像誤以為是他們切齒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像而將它們搗毀。但是現在,雕像重又氣派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窗前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有樣伴的天使。再往兩側,便是傳說中的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上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柱。左右兩則頂上應該是標准的塔式建築,但是這兩座塔從12世紀到20世紀,一直也沒有竣工。沒有塔尖的風格使巴黎聖母院的造型呈現出了另一種巍峨,它們帶著高大的石欞窗而衝入雲霄,像一雙維護正義、捍衛真理的眼睛。在它們周邊的石欄杆上,設計師們完成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視著腳下迷蒙的城市;另有一些精靈如鳥狀,揮舞著聖誕的翅膀;還有的面貌如怪誕離奇的野獸,它們或在尖頂後面,或在欄杆邊緣,若隱若現,仿佛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裡,思索著巴黎人的愛恨悲歡。

聖母院前的廣場地上,有一個八卦狀的銅盤,很不起眼地拼接在方土石磚中。吳雙知道,這個銅盤代表的就是巴黎的中心。巴黎城最初可能是古代高盧人建起來的。它起初只是塞納河左岸一個初具城市文明的居民點;後來凱撒大帝帶領羅馬人來到這裡--凱撒大帝在他親撰的《高盧故事》一書中多次提到的路特提亞--Lutetia,其實就是巴黎。後來,由於受到蠻族人的不斷脅擾,原來的居民點就逐漸移至了塞納河中的西岱島(lIledela Cité)上。這個銅皇,講述的就是這一段歷史。

詳細上面的段落已經把巴黎聖母院描述的十分形像了,我也就不再贅述了。上面有幾句提到了怪物面目的東西,那就是位於高處的排水設施,就像我們故宮天壇排水的龍頭一樣,他們的作用是相似的。只不過他們的造型更加奇特和富於變化,十分生動,帶給人無限的思考。我記得大約是98年的時候國內在放一部叫《夜行神龍》的動畫片,說的是一群日出變為雕塑,晚上出來除惡行善的精靈……我不能不想到這不片子,並且我十分懷疑這片子的靈感或者原形就來自巴黎聖母院這些負責排水的精靈雕塑。

巴黎聖母院平常日子只開3扇門中兩側的一扇或兩扇門,中間的很少開。這個門25年才開一次,據說通過此門,即可洗清前25年的罪惡,並且可以為後25年祈福。聽上去是十分神奇。因此,據說上一次這扇大門開起的時候,排隊等候的人們排出去很遠,隊伍足有幾千米長。

在我個人看來,巴黎聖母院是個巨大的藝術品,它將法國的建築藝術展現的淋漓盡致。裡面和所有教堂一樣氣氛肅穆。西方宗教場所,尤其是古典的,就是如此神奇,你進去之後就有一種強烈的震撼和壓抑的感覺,不是讓你喘不過氣來,而是讓你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景仰上蒼,對無上高尚的神的敬重。在裡面慢慢的欣賞,的確是對心靈的洗脫。好像裡面還有神女貞德的塑像,以及其他許多值得讓人肅然起敬的東西……雖然現在回憶起來很模糊了,但是那種強烈的感覺還是記憶猶新的!

教堂的鐘樓是可以登的,收費,我也的確很想上去看一看雨果筆下鐘樓怪人故事的發生之處,不過無奈於這個景點太過著名,以至於太多的人排隊等候,我又時間有限,所以只能作罷。往聖母院的後門走去,小路上有很多家小店,賣些紀念品什麼的。一路上我不住地抬頭看聖母院牆上的那些精靈雕塑,不知道為什麼對這些小精靈,我是十分鐘愛。是啊,正是他們見證著巴黎幾個世紀以來的景像,看著這座城市中人來人往的人,目睹著經歷的悲歡離合。最後,在一家店裡我挑到了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排水小獸雕塑,小獸身後有翅膀,如天使一般,雙手支撐下巴思考……正像聖母院上的無數精靈凝神思考一樣,他也許也在想著什麼。不知為何,我始終不認為這僅僅是個雕塑,它似乎真的有靈性,是個有生命的東西,只不過它只願保持著如此的姿勢,一直,永遠,它在觀察這個世界,正如我,只不過我們的方式不同。我對它的感情是復雜的,仿佛是喜愛,還有那麼一點的敬重,和敬畏。我總時不時地撫摩這個雕塑,每當我的手觸及這個精靈的時候,便將我帶回花都,帶回那個繽紛燦爛的城市;與此同時,它也在淨化我的心靈,使我受約束,幫助我……不管怎麼說,於我而言,這是件極其重要的東西,因為它是懂我的。

聖母院的後門十分的擁擠,確切的說這是片有著一些植物像是花園而又不是花園的地方。事實上,在我看來,巴黎聖母院的背面的確比正面要好看。簡單的說,背面比正面更花哨,更精致,有更多的東西。因此,在這面照相的人也更是多,所以想找個好位置都很費勁,很擠很擠。

大約10點的時候,在巴黎聖母院的參觀已經可以算是結束了。繼而我們去了市中心,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橋下了車。塞納河上的橋是多的很,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座了,也許這座也很有名吧。巴黎塞納河上的美麗的橋不計其數,而我對這橋卻情有獨鐘。這附近的景點也比較集中,協和廣場也離這裡不遠。也許還有人記得李寧品牌曾經有一個在巴黎拍的廣告,是一個體操姑娘在巴黎以體操動作在各大景點的畫面中切換。其中一個橋上的鏡頭就是這座橋,而遠處的建築就是當年巴黎世博會留下的大、小兩個宮殿。其實就是玻璃鋼頂棚的兩個建築,但是的確很漂亮。徑直再向前好像就是協和廣場了。相反方向就是巴黎榮軍院,其實就是巴黎軍事博物館。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拿破侖便在這裡長眠。

法國長廊。

我願意稱這裡為法國長廊,它真的是精美的法國文化和法國多舛歷史的一個縮影。

步行不遠,我們到了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大概是環法結束時慶祝的道具和看台還沒有收拾完畢,使得這在我以為本應該好似一個藝術長廊的地方稍微有些凌亂。關於協和廣場,請允許我再次借用那篇文章中的一段話,由於這個總結的確是很精辟、到位:

協和廣場遠沒有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的大場面,但它和天安門廣場的氣派是不一樣的,它們有的是不一樣的霸氣。

協和廣場是1757年由雅克昂日•加布列爾設計修建的,前後建設了23年,廣場建成後作為禮物呈獻給了當時的君主路易•十五為了展現皇上的颯爽英姿,在廣場的中央,巍娥地聳立著一座由著名設計師布夏爾東和皮加勒共同創作的路易十五騎馬像。法國大革命中,它作為封建君主制度的像征被革命者推到,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過。大革命時期,協和廣場是聚眾警世的一個大刑場。國王路易十六、王後瑪麗•昂圖瓦奈特,還有後來的羅蘭夫人、羅伯斯庇爾,都是在這個廣場上架起來的鍘刀下掉了腦袋。羅蘭夫人在這裡留下了一句極有名的遺言,她對天地長嘯道:“自由呵,多少人在你的名義下犯了滔天的罪行!”

1795年,這裡正式以“協和廣場”命名,建築師伊托爾夫重新為之設計了藍圖,1836年至1840年的改建使之形成了今天的外觀。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塊從盧克索神廟搬來的埃及方尖碑,法國人說這是1831年穆罕默德•阿裡送給路易•菲力浦的禮物。但更多的人相信它們來自於法國人戰馬鐵蹄槍炮下的淫威,它是法國人南征北戰後掠奪的戰利品。1836年,尖形方碑被豎在了協和廣場,它通高23米,碑身刻滿了稱頌拉姆西斯二世法老光輝業績的像形文字。廣場的四角,對稱地安放了八座像征法國主要城市的雕塑,雕塑中的每人的臉的朝向,便是這座城市的方位。在八座雕塑的圍繞下,有兩座造型別致的噴泉,它們是完全臨摹蒂岡聖彼得廣場上的兩座中心噴泉的設計。教皇的神威,在協和廣場上,也因了這兩座抄襲的作品而顯得無限傳揚。

上文所說的兩個噴泉在方尖碑兩側各一個,其中一個是方尖碑旁的那個巴洛克式的,綠色的主體上鑲嵌著金黃的裝飾。我猜這是個銅制的噴泉,因為按照法國的傳統,好像經典的搭配應該是黑色+金色,而銅制的東西恰好是黑色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銅制的東西會變成綠色的。就像紐約的自由女神,現在也是綠色的,不過她也是銅制的,這是同樣的道理。不過說實話,現在的綠色和金色搭配起來還是非常漂亮的。據說大革命時,路易十六和其妻就是在這個噴泉下命喪黃泉的。另外一個也很相似。

兩個噴泉都是圓形的。水從女神們雙手合抱的魚嘴裡噴出數米高,到達第一級圓台上,上面是一些人物頂著的第二級,也是最高的一層,上面徑直的噴出水柱。

廣場上最引人注目,我最欣賞的還是那塊方尖碑。前面已經提出了這塊方尖碑的來歷,到底是搶來的還是送的現在也不能斷定。但是的確是搶來的比較令人信服。不過,不知道是我的大腦短路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我總記得好像從哪裡看到或聽到這個方尖碑是復制的說法……這個還待考,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一下。 :)

方尖碑碑體通體有圖案,鐫刻著拉母二世法老的事跡和海船的圖案。頂端在陽光照耀下會反射出耀眼金光,很是刺目。看到這塊方尖碑,仿佛就是刻著神喻的石碑,或許它也真的被賦予了魔力?若真是被搶奪而來,它的身上還帶有法老的詛咒這也不一定……這一切,又有誰能說的清楚呢?

方尖碑坐落在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卡胡塞爾廣場上的小凱旋門之間,精心的設計,使三點在一條直線上。構成巴黎最美麗的圖案。

協和廣場的四角便是引文中提到像征8個城市的雕塑,分別代表馬賽、裡昂等八大城市,同時也像征民主。

協和廣場四周的建築非常非常美麗、壯觀,寫到這裡,我知道了詞彙在這些美麗的景像面前是多麼無力,如此精致,讓人有種要頂禮膜拜的景像是如此的難以名狀。又由於我當時不會法語,更沒有確切的知道那些建築是什麼,只知道其中一個好像是法國空軍的總部。剩下的,就不得而知了……在協和廣場上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埃菲爾鐵塔,它就像個老朋友,在等著我……

浪漫國度的詩意

--巴黎的櫥窗,香榭麗舍

在法國這個浪漫的國度,香榭麗舍(CHAMPS-ELYSEES)更被譽為浪漫中的浪漫,它也許是個很有詩意的地方。如果說詩意和浪漫都是人為營造出來的話,那麼應該說在這裡是比較容易營造浪漫和詩意的。

其實香榭麗舍(CHAMPS-ELYSEES)翻譯過來應該叫“愛麗舍田園大街”,可事實上香榭麗舍卻是一點也不田園……繁華倒是真的。這條街是西北-東南走向,換句話說,這條大街並不是直對凱旋門的,而是斜的。這條大街兩旁商店裡的價格的高價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這條街沒有我想像中的繁榮,卻比我想像中要寬很多。可是依舊時常堵車,通常堵的很厲害。在香榭麗舍街上終於有興看到著名的路易威登店,走之前就有人告訴我法國的路易威登,比國內便宜一些,所以很多去法國的人都東西,大多是皮包回來。日本人更是有趣,他們團專門帶他們去這店裡買東西,然後回了日本旅行社還負責回收,所謂回收就是以相對高但是比日本國內便宜的價錢從游客手裡買回皮具……他們之後再去賣。結果到了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門口發現,門口的人竟然這麼多,我敢說,除了冰淇淋店,香榭麗舍大街上唯一門口排隊的店就是這裡了。後來知道,路易威登店裡有人數限制,每次只能進五個人。

我走在街上的時候很難找到那種浪漫的意境,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大路上過於熱鬧嘈雜了吧。正像《在法國的日子裡》所說的,我喜歡這樣有腳步來丈量巴黎這座城市中某條大街的長度,走在樹陰下,細細想像過往發生在這裡的傳奇故事。也許我去的時間不是時候,在我看來,下午夕陽即將西下的時候才是最佳時機,到時候漫步在香榭麗舍,其感受恐怕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所感悟吧。

--不曾勝利走過的凱旋門

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有塊高地,上面巍然屹立的就是著名凱旋門了。周圍,確切地說就是這塊小高地就是戴高樂廣場,也叫明星廣場。說是高地,一般人可能都不覺得,其實就是這裡地勢高些而已,有個小小的緩緩的坡……從這圓形的戴高樂廣場,十二條輻射狀的大街,均勻向四面八方延伸,把巴黎城區勾畫的像蜘蛛網一樣,這裡也就是中心了。而廣場下面就是巴黎地鐵最大的轉換樞紐了。

說到在巴黎做地鐵,不會法語可是很費勁,因為除了法語是沒有其他語言的。當然這種現像在法國全國無不得到充分體現,如果你在哪和誰說了英文或者看到了英文,那麼我可以告訴你,這絕對是個別現像,你很幸運。總之,不會法語在法國多少會對你構成一定的障礙。

凱旋門(L’ARC DE TRIOMPHE)是拿破侖一世為遠征莫斯科於1806年2月12日頒布命令開始修建的,於1836年7月29日落成。這座高50米,寬45米的凱旋門無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門了!凱旋門東西兩側是描寫戰爭與和平的莊嚴、神聖的巨大浮雕,形像生動、效果逼真,看上去真是美侖美奐,如前面所說,談及此處,更顯詞語之貧乏。其中造型最美,最著名的是描繪1792年威武的義勇軍高唱《馬賽曲》出征的光輝場面……拱門內部則鏤刻著638位將士的姓名,拱門上的浮雕記載著戰績;1920年11月11日,拱門下面安放了無名戰士墓碑,一盞長明火炬然後著英雄的精神,鮮花組成的國旗表達著人民對於為法蘭西獻出生命的英雄的紀念。

當7月14日國慶、新總統就職、重大節日之時,凱旋門巨大的門洞裡就懸掛10余米長,將近10米寬的巨幅法國國旗……各種慶典中,這裡也是重要一站。

凱旋門是可以攀登上去的,但是具體是否收費,收費多少都不得而知。由於時間的原因,我也沒有攀登。看到凱旋門的那一刻,就如同看到埃菲爾鐵塔時的心情,十分震撼……真的是難以置信,這樣的東西就這樣出現在眼前了,真的不知如何是好,那時候才知道措手不及,而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想干的事,想有的感想都不見了蹤影,日後卻又百般懊惱。戴高樂高地的地面是一塊塊小磚,就像天安門前的質地,不過那種小方磚要小很多。當時巴黎的市政工人正在換磚,所以也就特別注意……

拿破侖雖然修建了凱旋門,他卻不曾將勝利帶回這裡,卻是日後的納粹德國法西斯從這裡趾高氣揚的占領了巴黎。給了人無限的感傷,更是為一代梟雄而倍感惋惜,不能想像當時拿破侖如果嬴了那場戰爭,當今世界又會是何等景像?當然……歷史不允許如果。可是凱旋門畢竟是法蘭西民族的藝術瑰寶。

沿著香榭麗舍大街由西向東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協和廣場了。

我的家?

中午還是去頭天晚上去的“鼎鼎天天”,不過這次發現這店的法文名叫CHEZ DING。法文裡的chez和英文裡的at差不多,後面加上姓氏就是在誰家的意思……那麼這樣看來,這家店翻譯作“丁記酒家”該是比較好吧?我之所以這樣認真的想,各位看客不要奇怪,因為筆者我也姓丁,看了這個當然是倍感親切了……

就是這家店,離鐵塔非常的近,氣氛非常的好。吃完飯我總喜歡在門口的街道上溜達溜達,抬頭看看高高的法國梧桐,那種意境,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浪漫呢?我想這也許還不夠,在某個午後,從家裡出來,帶上一份報紙,最好再配上一杯咖啡,走在這樣的街上,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比這更美的事了。

咖啡在巴黎好像是一種精神。在巴黎,街邊有很多pub,便道上的開放式坐位更是高朋滿座,好不熱鬧。大家或是閑聊,或是小聚……不管一天中的什麼時間,總是有不同的表情在這裡出現。在歐洲,最熱鬧的就是阿姆斯特丹和巴黎了,只有這兩個城市才算不夜城,其他城市的歐洲人都會下班就回家趴窩,而只有這兩個城市的人知道怎麼折騰。而在周末,附近國家的人又會驅車來巴黎或阿姆斯特丹度過他們愉快的周末……而巴黎又和阿姆斯特丹不同,因為巴黎時時刻刻都顯的那麼休閑。在這裡,啤酒、咖啡和休閑的人們,享受著平凡普通的日子。

雖然這一切讓我很是喜愛,很是親切,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家……

文化倉庫

有人說這裡是天堂的邊緣,有人說這裡是藝術的寶庫,更有人說是藝術的伊甸園……不管怎麼說,這裡的魅力足以讓每個人為之折服。這就是盧浮宮(MUSEE DU LOUVRE)

盧浮宮在塞納河的北岸。原來是古堡,在菲力普·奧古斯特統治時,從1190年到1210年修建的城堡的主塔。後來弗郎索瓦一世來到此地,於1564年下令,修建與盧瓦爾合古堡群相似,而又是他喜歡的風格的建築來替代主塔,並和居赫爾宮聯在一起。建成後,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一個著名的地方。之後,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十四、十五都曾擴建。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拿破侖又命令建造了現在的兩翼。到拿破侖三世的時候,盧浮宮才算竣工。不過,在1871年,大火燒毀了與盧浮宮相連的居爾赫宮,廢墟就成為今天的居爾赫公園。

盧浮宮館藏40余萬件展品。最初它僅僅作為王室存放檔案和珍寶的古堡,直至16實際初,弗郎索瓦一世開始在盧浮宮收藏繪畫珍品。他曾派人去意大利收集珍貴的藝術品,讓藝術家仿制上古的青銅雕塑。這一切都為盧浮宮的館藏打下了基礎。路易十三、十四去世後,盧浮宮時常舉辦繪畫和雕塑展覽。當時許多著名畫家,達·芬奇等等,都曾給王室作畫。十七世紀,楓丹白露宮的名畫也搬遷到盧浮宮;十七世紀末,因為要把許多藝術品搬到凡爾賽宮而遭民眾反對,為了安撫民心,決定在巴黎建立博物館。1793年,盧浮宮成為共和國藝術博物館,從此向公眾開放。後又因為拿破侖一世的四處征戰,從土耳其,埃及等過搜刮回大量的文物和藝術品,連羅馬教皇非常喜愛的藝術品都被運到了盧浮宮。

盧浮宮有三樣展品被稱為鎮館之寶:斷臂維納斯(愛神維納斯),勝利女神和蒙娜麗莎。而其他的知名藝術品和無價之寶更是數不勝數,其館藏之多從下面這句話就可見一斑:如果在每件展品前停留1分鐘,你要在盧浮宮花上3個月來參觀。所以,如果真是對藝術有興趣和熱忱,盧浮宮應該作為單獨的地點來花費時間進行參觀。其實與其說是參觀還不如說是學習。

維納斯(VENUS DE MILO,所以也叫米羅的維納斯),是這裡鎮館之寶中的老大。至少我是如此認為,這件高兩米,上身半裸的雕塑是公元前古希腊的作品。據說,維納斯在19世紀由一位希腊農夫發現,正巧此時法國人路過,想要買下此物。希腊農夫予以拒絕,於是他們開始爭吵,結果在爭吵中弄斷了雙臂……據回憶:雙臂中的左臂是手持蘋果置於左肩,右手則自然下垂。想來這樣的維納斯雖然讓人不大適應,但想必也是非常美麗。

盧浮宮裡最有名的畫要數《蒙娜麗莎》了。它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意大利畫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創作的。它高三尺,寬兩尺,全名為《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za Smile)。《蒙娜麗莎》和其他幾幅畫被放在了一個房間裡,而《蒙娜麗莎》恐怕是盧浮宮裡唯一一件占了整整一面牆的作品,這面牆上除了這件作品就沒有其他的畫了。而且這幅畫還被鎖在了透明框子裡,它不是一個展櫃,而是按照畫的大小制作的一個有深度的小箱子,可能說框子更貼切吧。蒙娜麗莎是位陸軍中尉太太(當然關於她是誰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達·芬奇的女友,還有人說是達·芬奇的自畫像,還有更多奇怪的說法)。只要盧浮宮開放,這幅畫前就會圍滿了人……十分擁擠,許多小偷就在此下手,我在往前湊的時候無意發現一個阿拉伯婦女的手伸向我身前的書包,我也只能無意的打開她的手,沒想到她很迅速,很快就收了回去,是不是賊我們不知道,但是小心為好。還有,拍攝這副畫是不可以用閃光燈的……我們剛才說過了,這幅畫被特制的玻璃罩著,前面還有欄杆攔著,兩側還有各種各種高科技電子防盜報警設備監視,非常敏感,這是為了保證防盜和避免和觀眾過度接近。

1902年,此畫曾被盜。一個意大利青年,在周五即將閉館的時候潛入盧浮宮。由於工作人員清館不仔細,沒有發現他,他藏在了暗門中,在裡面待了2天2夜。在裡面的2天裡,他用小刀裁下這幅畫,然後換上了清潔工的衣服。周一早上開館的時候就以清潔工的打扮出來了,據說出來的時候保安竟然還和他問好,並微笑致意。他的顧主是個猶太裔美國人,這個猶太人早在外面等候,猶太人告訴他,不要他拿出來,要用他偷的畫復制多份,然後由於大家都知道真畫已經失竊,所以用復制的以真畫名義去騙賣。這個猶太人付錢給意大利青年,保住真畫不出現。3年之後,由於錢和其他原因,這個意大利人扛不住了,給美國人打了電話,自首了。之後,1977年春,再一次被盜,和巴黎一具雕塑一同被盜走,後被追回。所以,不知道現在盧浮宮中的畫到底是真是假。這幅畫外出展出一次,保費為 USD$ 1,000,000--也就是100萬美元。

而第三件寶物就是勝利女神的雕塑了。這個作品創作於公元前190年前後,勝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已經無頭,但後面的天使般的雙翼依然展開,栩栩如生。裙擺、皺褶都雕刻的十分細致,活靈活現,而身體的挺拔更顯出勝利女神的堅定和勇往無前似的精神。在場的一個人竟然說看身軀很像劉胡蘭就義時的樣子,我真是哭笑不得。勝利女神屹立在船頭,似乎是這樣,想像一下神情堅毅的勝利女神十分堅定的站在船頭乘風破浪……好像讓人看到了希望,預示著美好的未來。

盧浮宮中的無價之寶真是太多了,很多我們中小學美術書上的作品都能在這裡見到真跡……那種心情是多麼激動,恐怕是無法想像。而且有的畫大的竟然和一面牆一般……當你站在藝術的面前,你所能做的,除了虔誠的欣賞,還能有什麼呢?

沉澱

累了一天的我吃完飯就回酒店了。而其他一些人去了“紅磨房(Moulin Rouge)”,具體是什麼到現在我也說不清楚,咱沒去過啊……不過估計就是個夜總會,有一些表演,不過是因為歷史悠久比較出名所以很多人去吧?

在回酒店的路上,經過了戴安娜王妃遇難的那個隧道,是塞納河邊一個隧道,進去後的第13根柱子。在隧道上訪,入口處,有個金黃色的火炬雕塑作為紀念。事過境遷,讓人想起不免傷感。

回到酒店,無所事事,邊看起電視來……看著看著就想到,巴黎這個城市真是奇妙,有著各色的人和生活,也許任何一個人來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吧。也許我的題目是對的,我眼裡的巴黎,就是由文化、詩意和咖啡交織而成的。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