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裡的鄉村——皖南游之三
在這裡,我想摘錄一段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全委會對西遞、宏村的評價:西遞、宏村這兩座傳統村落,保持了驚人的鄉村住宅區域風貌,而這種風貌在過去的歲月裡已大量消失或改變。其街道形式、建築和裝飾,以及房屋與廣泛的水系相結合,是獨特的遺存典範。
宏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北,距縣城10公裡,北倚雷崗山,東、西有東山、石鼓山,村南地勢平坦,有面積很大的池塘——南湖。電影臥虎藏龍的外景就在南湖拍攝。
宏村處於山水環抱的中央,形成枕高山面流水的“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風水環境。因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淡抹寫意,時而如重彩潑墨,被人們贊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
500年前,宏村人根據風水先生何可達的建議,建造了牛形村落,成為當今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大奇跡。
“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牛腿屋為身,鑿湖作牛肚,引泉為牛腸”的牛形村落布局,給宏村帶來了生機。
“牛胃”月沼,酷似一個碩大的“胃”,又因它像半個月亮,所以又稱“月沼”。
據說,1407年,牛胃建造之初,眾人主張將此掘成滿月形,當時主持這項工程的是汪辛,他的妻子胡重娘聞訊,立即出面反對。她認為池塘萬萬不可掘成滿月形,“花開則落,月圓則虧”,只可掘成半月形。“我追求的就是‘花未開,月未圓’的境界。”她說。
胡重娘本是西遞才女,父親是黟縣著名的風水先生。她的一番言論,深得眾人贊許,於是,池塘也就定下來,掘成半月形。
人們不會想到,這充滿靈氣的“牛胃”的設計師,竟是一位來自西遞的媳婦。應該說,這位西遞媳婦為宏村汪氏家族的興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如今,西遞和宏村都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看來,這不僅僅是巧合,似乎它們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
我們在宏村汪氏93代孫、“愛我宏村”民間協會理事、民間導游汪寶寶大爺的帶領下,參觀了號稱民間故宮的“承志堂”。
“承志堂”是清代大鹽商汪定貴於1855年前後建造的私家住宅,距今已有140余年。
黟縣境內現存明、清民居建築近400幢,從規模宏大、布局合理、結構完美、設施齊全、制作精良等方面來綜合評估,當首推“承志堂”。
“承志堂”的最大特色是,它擁有大量木雕藝術珍品。“承志堂”的木雕,大多層次繁復,人物眾多,而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個個栩栩如生。連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也為之贊嘆,他們說,這些木雕瑰寶,在集中了我們古代建築精華的故宮、頤和園也很少看到。
難道帝王的財力、物力、權力還不如汪定貴?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至高無上的歷代皇帝,他們的頭頂上是不允許出現別人的形像的。所以故宮、頤和園宮殿上方的木雕,非龍即鳳,很少出現人的形像。
難道這樣的木雕,不是“帝王將相”,不是“牛鬼蛇神”?在文化大革命中,為什麼沒遭殃?我們有些納悶。
導游汪寶寶告訴我們:當時一些有正義感的有識之士,冒著風險將這些刻有木雕的橫梁 、窗門糊上黃泥,貼上“威力無窮”的毛澤東語錄,才使這些國寶免遭劫難。對於這些“無名英雄”,歷史不應忘記他們。
注意享樂設施的建設,是“承志堂”的又一特色,這裡不僅有花園、魚塘供人欣賞游樂 ,還有專供家人娛樂的打麻將的“排山閣”,專供家人吸鴉片的“吞雲軒”。這裡,展示了“承志堂”主人追求享樂和窮奢極欲的歷史。
關於“承志堂”及徽商歷史的回顧,《桃花源裡人家》的作者,作家余治淮有一段精辟的論述,現抄摘如下:
“承志堂”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中的精華與瑰寶。然而,“承志堂”的恢宏與華美,折射了一種痛苦的歷史現像,那就是,曾經為中國近代商業繁榮作出重大貢獻的徽商,因受封建制度的制約和傳統觀念的束縛,不敢把辛苦積累的資本,投入擴大再生產的經營,而是消耗在這種追求自身與家人的享樂之中,最終導致“徽商”這顆璀璨的星座,在歷史的“銀河”中逐漸暗淡,及至隕落。
余治淮,安徽黟縣人,黃山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這次我們在西遞參觀時,曾碰到他,並一起拍了照。
在宏村參觀了兩個半小時,我們驅車趕往道教名山——齊雲山。
黟縣還有兩個地方:名演員舒繡文故居,名妓賽金花閨房,應該去一去,但時間有限,未能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