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排漂流在遇龍河上

作者: 梅葉青青

導讀竹排漂流在遇龍河上遇龍河是漓江的一個支流。 到桂林旅游的人,大都知道漓江,但卻不一定知道遇龍河。如果說漓江是眾所傾慕的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就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 大家閨秀是矜持的,距離的,所以我們只能在轟鳴作響的機帆船上急促而匆忙地瀏覽漓江。我們像飛跑的時間,不停不歇地向前趕去,那驚鴻一瞥的美麗,還未待細細打量,慢慢欣賞,流 ...

竹排漂流在遇龍河上遇龍河是漓江的一個支流。

到桂林旅游的人,大都知道漓江,但卻不一定知道遇龍河。如果說漓江是眾所傾慕的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就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

大家閨秀是矜持的,距離的,所以我們只能在轟鳴作響的機帆船上急促而匆忙地瀏覽漓江。我們像飛跑的時間,不停不歇地向前趕去,那驚鴻一瞥的美麗,還未待細細打量,慢慢欣賞,流逝的歲月,就把一切都無情地拋在了後面。文革時的語體中,經常有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句,此時就是這種感覺。

小家碧玉則是清水芙蓉的鄰家女孩,一顰一笑,盡在眼底。青青的竹排把一柄荷葉浮在水面。河水靜靜地流,荷葉悠悠地漂,心境便成了一朵朵適意舒展的睡蓮,清馨而幽遠。

遇龍河就這樣無拘無束地與我們相伴相隨。

河水清澈平緩,一叢叢墨綠的水草被水流吹拂成風中的楊柳,在河底飄呀飄。游魚像鳥兒一樣飛翔,把我們的快樂從這個枝頭帶到另一個枝頭。歡悅灑滿了河流,在每一道漣漪裡銀光閃耀。

河岸成片的油菜花、蘿蔔花,一管管濃重的油彩擠在了田野這塊碩大的畫布上。強烈的油畫效果猛烈撞擊著我們的視線。

轉過一道河灣,三兩村婦於岸邊浣洗衣物,一只土狗衝著我們的竹排興奮地又叫又跳,一看就屬於小孩子裡的那種人來瘋。

遠處,或秀美,或崢嶸的山峰湧浪似的連綿起伏。山腳下,綠樹掩映中村舍點點,炊煙裊裊。田間,農人與黃牛不緊不慢地一步一步丈量著腳下的泥土。

恬靜,悠然,安詳。覺得來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竹排劃進一片茂密的鳳尾竹林,驚飛起一只寶石藍色的翠鳥。藍色的錦緞被風刮到了天空,倏然又隨風飄逝。但它並沒有飛遠,只是害羞地躲到另一枝樹梢裡,在濃密的枝條後面,伸出美麗的小腦袋,瞪著好奇的黑眼睛悄悄地打量著我們。“見客入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可惜眼下還沒到青梅收獲的季節。

前方碧玉似的水面上,游來一群雪白的鴨子,極像我們校園綠茵草坪上盛開的白玉蘭。暮春時節,只見一地的燦爛。

我執意要與鴨子們合一張影,想像中:綠水、竹排、白鴨……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

筏工把竹排向鴨群劃去。

誰知鴨子們不識抬舉,高低不肯合作。我們的竹排剛剛劃向左面,它們又向右岸游去,只好像一只獵犬似的跟在後面窮追不舍。

鴨子們愈發驚惶失色,它們的眼裡流露出恐懼的目光,張開翅膀尖叫著逃跑,叫聲像一枚枚射出的子彈把鏡子似的水面炸成狼籍滿地的玻璃碎片。

這使我們很難為情,雖然我們曾吃過無數的烤鴨、板鴨、鹽水鴨,但此時,卻一點也沒有要吃它們的意思。我們沒有任何惡意,只是想與它們留一張親善和睦的相片,表明我們人類是深深熱愛著我們身邊一切事物的。

我們舉著相機一遍遍地瞄准著,在它們看來,這與從前舉著獵槍瞄准它們時的動作沒有太大的區別。

人的意志是強大的,我們想要與鴨子合影,到頭來,鴨子就一定會被我們強行塞進相片裡,至於是否是鴨子的真實意願,那就不是我們想知道的了。

當我們面對鏡頭,在鴨群旁邊親切微笑時,或許我們的牙縫裡還有一絲沒有剔除干淨的鴨肉。所以,如果有人看到我們與鴨子們笑容可掬親密無間的場面時,千萬別相信真是什麼普天同樂的大同世界,那只不過是城裡人的作秀罷了。

可是不作秀,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旅游,本來就是城裡人的一場作秀。我們把自己囚在鋼筋水泥裡,然後又把自己放出去透透風,名曰接觸大自然。一如眼下我們漂流在遇龍河上,給自己放放風一樣。看見天上的飛鳥,田裡的耕牛,以及河裡的鴨子,都會發出喜悅的歡叫,只有在這歡叫的瞬間,才發現自己在鋼筋水泥裡面待得太久了,生疏了大自然中的許多美好東西。

但是我們能改變這一切嗎,我們願意改變這一切嗎?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鋼筋水泥中去,等待著下一次放風的到來。

筏工劃動著竹排,繼續向下游劃去。一路上不停地向我們介紹沿途的景點:老鼠爬山,駱駝過江,大小五指山……風光旖旎,秀色可餐。

兩位筏工都是遇龍村人。年輕的叫阿勝,初中沒畢業就出來干活了。

阿勝從未到過桂林市。聽來簡直不可思議。陽朔到桂林的交通非常方便,乘車一小時就到。一顆年輕的心,怎麼不放飛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呢。

遇龍村前的河上有座著名的拱形石橋——遇龍橋,據說建於明永樂十年,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陽朔縣重點文物古跡。我們的竹排就是從遇龍橋下開始漂流。

從竹排上回頭望去,遇龍橋古木參天,青藤纏繞,風蝕斑駁的痕跡於沉寂中無聲述說著一份久遠的歷史。

問阿勝,是否知曉遇龍橋建於何時。茫然搖搖頭。

昨天游漓江在漁村,那位村裡的導游,首先把我們帶到村中的古學堂,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們,漁村歷史上,過去出了多少狀元郎,現代有過多少讀書人。老導游說到這些時,一腔的自豪全部飛龍走蛇地寫在了臉上,每一筆都像春天的雨珠落在屋檐的瓦當上,飛花四濺,叮咚作響,比說起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光臨漁村還要神采飛揚。後來,又帶我們去參觀漁村民居,不時信手指著一些雕花門窗說是某朝某代留下的物什。真應了王朔的那句話:不小心就弄出個《紅樓夢》來。

遇龍河的美麗風景據說是幾年前一位外國攝影愛好者徒步考察時發現的,拍攝了大量的風光圖片,回去一宣傳,引來了無數的游人。遇龍河附近的村民們便紛紛自發地出錢購買了大量竹排,並配置了竹椅、遮陽傘、救生衣等,搞起了遇龍河漂流,生意非常紅火。的確也給這一帶的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聽阿勝講,去年夏天,一位外國游客漂流遇龍河時,不慎落水淹死。有關部門加強了遇龍河漂流的管理,規定遇龍河漂流一律由政府組織,村民不准私自攬客漂流。

我們來時,在遇龍橋售票處就見到屋子裡坐了六七個管理人員,他們圍坐在火炭旁說笑,一邊烤著火,一邊吃著柚子。

原先一竹排漂流最多也就是百八十塊錢, 所得全部歸筏工自己,現在有了管理部門,一竹排漂流官價是240元,筏工只能拿到60元。竹排一漲價,游客驟然減少,筏工們一個月輪不上幾次。輪不上,就沒得錢掙。

村民們聯合起來罷工,抗議說竹排及配置的一系列物品都是我們出錢購買的,你們一分錢不花,還要拿大頭。

問,罷工的結果如何。

阿勝一臉喪氣:還能怎樣。

學歷史的時候,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爆發於廣西。官逼民反,老百姓不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是不會揭竿而起的。但是一代代的農民起義又給中國的歷史帶來了什麼?從課本裡走出來後,我對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有了不同於教科書的評價,一群沒有知識文化的群體,何以能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

從遇龍河上游漂流過來時,一路山清水秀,美景良田,以為看到了世外桃源,其實真正的世外桃源永遠只能存現在詩人的理想裡。

遇龍河漂流的終點是月亮山下的大榕樹。

大榕樹高17米,碩大的樹冠覆蓋了周圍約2畝的地面。據說這裡是當年劉三姐與阿牛哥對歌定情的地方。記得看電影《劉三姐》,劉三姐在大榕樹下柔情萬縷,欲說還休,用羞答答的眼神睃著阿牛哥: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有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繡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那情那景很是讓人怦然心動。

現代的愛情是零點樂隊那種血脈噴漲一遍遍不善甘罷休地吼唱:你到底愛不愛我?這種愛情銀亮閃爍,光芒逼人,總讓我想到鑽戒坊裡那些在射燈照耀下張揚著熱辣辣的眼睛不肯收斂一絲鋒芒的鑽石。

還是喜歡古典含蓄式的愛情。一份底蘊悠長的浪漫,一枚暖玉生煙的翡翠。

《劉三姐》的片尾,劉三姐與阿牛哥在大榕樹下點一葉小舟,唱著山歌,向遠處的天邊劃去……。

或許在那水光山色的渺渺處,他們找到真正的世外桃源了吧。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