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憧憬海一直都是我的渴望,渴望然而卻又拒絕。很多次從噩夢中醒來,那背景都是一片深沉而又寂寞的大海。於是明白了雖然沒有真正面對,但大海卻是我這個寂寞的孩子因為無法抓住一切的真實而在內心深處的掙扎。
兩年前的冬天,我錯過了一個會帶我去看海的男孩。可是對海的渴望還是一如既往。
二, 初識
炎熱的八月,我和一個願意帶我去看海的男人。
在飛機降落青島的那一剎那,我就嗅到了空氣中彌漫的鹹腥味道,海近在咫尺,卻還不曾看到她真實的面容,只有透過玻璃窗看到夜色中那一大片透明的空洞。我知道那就是我憧憬了許久的海,盡管她還是那麼的不真實。
八月一日的青島用一場大霧歡迎了我們的到來。在霧中我雖然還是無法看到想像中的海天一線,但卻真實的感覺到了這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典型的紅頂歐式建築和現代化的大廈相互輝映,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歷史和文化的比對。而這種絕非膚淺的形而上總禁不住讓人去觸摸那優雅背後的傷痛。
據說想要了解青島的歷史建築,最好的場所就是位於彙泉灣東部的八大關景區。所謂“八大關”,是因為這裡有八條馬路(現已增到十條),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十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裡的風景區。雖說看景不如聽景,我們還是決定前往。
在前往八大關的途中,我們決定安步當車,順著第二海濱浴場的小路一路穿行過去。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我夢中的海。
她呼嘯而來帶著巨大的浪頭,一觸及到岸邊的黃褐色岩石就被擊碎成白色的水花四濺。她絕對不是風光片中那帶著海鷗的一片蔚藍色,而是我夢中那無止境的灰藍。我沒有衡量過她的博大,只是覺得自己的渺小在這滿視野的波浪中曝露無疑。我也沒有斟酌過她的滄桑,只覺得自己像個迷路的孩子在找到家的一剎那莫名的感動。
沿著海一路走來,我們來到了黃海路18號的花石樓。花石樓是典型的歐洲士堡式的建築,它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既有希腊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樓的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台,側有鐵尖頂,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成的建築造型,十分別致。不由讓人羨慕起主人家登高賞海的愜意來。樓的牆面大多用花崗岩徹成,所以多年來人們一直稱之為“花石樓”。時至今日,樓內的花崗岩早已被歲月剝蝕的所剩無幾,多少讓人品位出一些物事人非的惆悵來。
沿著居庸關路的楓葉小道漫步,體味著一種沒落的奢華和幽靜。雖然現在正直盛夏,這些五角楓還是一片綠意,但我仍不禁想像起霜葉紅與二月花的那一片美不勝收來。
本來是打算尋訪一下居庸關10號的公主樓,但一路走完也沒有找到。可能這幢丹麥式的建築已經淹沒在了這一片建築風格迥似的樓群中。沒有尋到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就像這最終也沒有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丹麥公主一樣,會留下數不盡的美好遐思。
從八大關出發,我們坐車前往另一個引人遐想的地方。那就是位於福山支路5號的康有為故居。
從小魚山下山沿著福山支路經過連續幾個陡坡,我們終於看到了一幢頗為別致的西式洋樓,這就是福山支路5號的天游園----康有為故居。紅瓦黃牆的成舊早已看不出主人維新救國的氣壯山河,只留下一片平凡和衰敗。
看著房內康先生的生平介紹,我不禁想起了這個中國老知識分子頗為曲折而戲劇性的一生。十九世紀下葉,這個操著濃重粵語的書生從他的老家廣東南海走出, 走向了當時正值風雲變幻的北京。這一路走去,康先生想必也是思緒萬千,揣著對未知命運的躊躇,也懷著對前途未來的美好遐想。然而康先生終非區區一介匹夫,他的維新理念喚醒了蟄伏在當時中國文化人心中改革圖強的理想,也引起了當局者的關注,在十九世紀末的中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維新變法運動。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個順應潮流的聲音使得康有為被推上了歷史的舞台。我們可以想像光緒廿四年(1898年)四月廿五日紫禁城內的那場會面是何等動人心魄,光緒帝下昭召見當時官至工部主事的康有為等維新人士,就剛頒布的定國是詔和變法細則同康有為進行了一次深刻的交談,這次的談話確立康有為在光緒皇帝心目中無人取代的地位,也成就了這雖然短命但影響深遠的百日維新運動。然而歷史最終以它的殘酷結束了這場不成熟的運動,也將康有為拋向了人生的低谷。這場浮沉暴露了舊中國文化人骨子裡的懦弱,也使得康有為政治理想中的局限性曝露無遺。二十世紀初期,康有為和他的門生梁啟超公然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本主義革命派大唱反調,在改良與革命之間,毅然充當了皇權的捍衛者。至此,不知是歷史和康先生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還是康先生和歷史開了一個玩笑。政治立場中的游走注定了康有為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尷尬地位,也注定了他後半生的顛沛流離。在一個遠離喧囂和政治的城市尋一處寂寞的宅院,並最終了卻一生,也或許是他內心最好的皈依。
離開了歷史的厚重,我們也想尋得一些輕松。下午,當霧漸漸散去時,我們加入弄潮的人群。
石老人浴場是青島最大的一個海濱浴場,由不遠處海中央酷似老者的礁石而得名。因為這裡的浪大,沙細,所以比較受青島人推崇。
在這個傍晚,我再一次親近了我的海。此時,她已沒了霧中的肅穆與滄桑,而顯的俏皮和充滿活力。她一次次用溫柔卻也充滿力度的浪花撫過我們的雙膝,再留下一些藤蔓一般的水草纏繞我們的腳踝,讓那灑脫卻又帶著一些眷顧的柔情一次次拂過我的心。於是我明白了海也可以這般多情,這般讓人沉醉。
三, 膜拜
八月二日的天空只剩下了些許薄霧,但卻突然燥熱了起來,盡管對天氣有些顧慮,但我們仍然決定去爬嶗山。
青島人說沒有到過嶗山,就不算來過青島。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卻也有必要去一看究竟,且不說是為了那“海上名山第一”的封號,就衝著蒲松齡筆下的那些神仙鬼怪,也的確會讓人浮想聯翩。
我們的的士順著海濱大道一直開到了嶗山腳下,剛一進山,就看到了撲面而來的厚重的霧氣。煙霧繚繞下的嶗山果然顯得神秘而詭異。一座山峰好像總會藏有許到的奇妙和不可知,因此,中國的宗教也就無一例外的和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四川的峨嵋到湖北的武當,從福建的五夷到河南的少林都在繁衍著這種山的文明。宗教的這種選擇是歸因於山中的寧靜和與世隔絕,還是需要找尋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意境,或是兩者皆有,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的車在盤山公路上堵住了,是因為狹窄的山路實在容納不了太多來往的車輛。當然,這也給了我下車與嶗山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首先進入我眼簾的是巨大的灰黑色花崗岩,而且滿山遍是,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景致。如過說黃山石是以其嶙峋著世,那對於嶗山的這些巨石,我只能找出兩個字——突兀。沒有美感,也絕非詩意,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攝人的氣勢。襯著山下滔滔不絕的海水,以及那一陣陣不經意的海嘯聲,真是有一種疑是仙境的感覺。
幾經坎坷,我們終於來到了山頂的停車場。說是山頂,但距離我們要去的明霞洞卻還相差十萬八千裡。山裡雖然植被較多,卻仍然酷熱難耐,於是我們選擇了坐纜車前往。下了纜車,再經過了一小段山路,我們才總算看到了明霞洞的真面目。想著當年嶗山道士要一趟趟背著他們的糧食走這些崎嶇的山路,我不禁感嘆得道高人與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終究還是有所不同。
明霞洞還是真有其洞。洞額上鐫有“明霞洞,大安辛未(1211)”7字,傳說為全真龍門派道士邱處機所題。洞左巨石上鐫有“霞朱半天”4字(亦說“天半朱霞”),意為朝霞染紅了半邊天,是國民黨元老邵元衝游嶗山時所題寫。洞外石壁上刻有金山派開山道士孫紫陽(玄清)修真記。一個狹小的山洞卻有這麼多的淵源,看來應該是隱藏了無限仙機的。
站在山門內,雖然已經找尋不到道教全真金山派開山祖庭的遺風,但山門內有兩株樹齡在百年以上的玉蘭卻很是逗人喜愛,不禁讓人有些“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的感慨。
離開了明霞洞我們決定下山拜訪上清宮。上清宮位於明霞洞南約1500米處,占地面積1 000平方米。一共包括前殿祠三清,後殿祠玉皇,左偏殿祠三官,右偏殿七真。此七真即王重陽之七個弟子。在這些陌生的臉孔,熟悉的傳說中,我似乎能領悟出一些道家經久不衰的魅力。
其實在上清宮內最吸引我的是正殿西窗下的一株白牡丹。盡管我現在見到的只是枯枝,但據說她曾經枝繁葉茂,高約八尺,每年開花季節,花如雪似銀,芳香襲人,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花仙香玉的化身。雖說美人已經香消玉殞,但似乎還能在殘敗中尋到當年的幾許風韻。
離開上清宮,我們決定結束嶗山之旅。一是因為天氣原因,最重要的則是讀懂嶗山實在無須太多的觀賞,一種意境已足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像。都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站在這海與山的廣闊中,相信我們都已找到了大仁大智的完美連接。
傍晚,我在酒店的游泳池邊睡著了。夢中,一只美麗而妖冶的靈狐闖入……
四, 追憶
八月三日是一個涼爽而晴朗的夏日,也是我們即將離開青島的日子。我們乘著船在海上遙看這個城市。藍天,碧海,紅瓦,綠樹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麗的畫面。曾經的屈辱和戰爭似乎都已消失在了歷史的塵煙中。滿眼看到的只是愜意的人群和一派欣欣向榮。是不是因為有了海的寬容,才賦予了這個城市治愈傷痛的勇氣;也是不是因為有了海的激情,才給了這個城市煥發光彩的熱情。
感激讓我的內心豐富了許多的海和這個有這海一樣胸懷的城市。
相信有了第一次看海的熱情,我已埋下第二次看海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