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消失的夢裡水鄉--錦溪2002

作者: mingyuetianya

導讀在蘇州生活了兩年,沒有留下太多的記憶,不過對蘇州周邊的水鄉小鎮,確還是情有獨中。其中有三處地方印像最深:周莊、同裡和甪直。周莊是如雷灌耳的,當年陳逸飛的一幅“雙橋”把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村鎮推到了世人的眼前,同時也帶來了如潮的游客;同裡和甪直揚名的歷史要早於周莊,可惜當初被老陳錯過,如今的名氣已是大不如前者,不過歸功於政府的大力渲 ...

在蘇州生活了兩年,沒有留下太多的記憶,不過對蘇州周邊的水鄉小鎮,確還是情有獨中。其中有三處地方印像最深:周莊、同裡和甪直。周莊是如雷灌耳的,當年陳逸飛的一幅“雙橋”把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村鎮推到了世人的眼前,同時也帶來了如潮的游客;同裡和甪直揚名的歷史要早於周莊,可惜當初被老陳錯過,如今的名氣已是大不如前者,不過歸功於政府的大力渲染,也成了蘇浙滬一帶閑人的周末去處。

然而也正是旅游帶來的無限商機,攪亂了原本別處難以尋覓的那份安寧和悠閑。如今這幾處小鎮裡所到之處,充斥著掛滿各式字畫文物贗品的店鋪以及吆喝著兜售旅游紀念品的小販,各色旅行社的導游小旗到處招搖,無數的游人摩肩接地挪動;空氣中充滿了市井般的喧囂和叫賣及討價還價的嘈雜—感覺已經和上海豫園的文化街沒有什麼差異。

不久前,突然聽同事談起了昆山的錦溪,據稱是一個還沒有開發的周莊,游人不多,生活氣氛很濃。不由得生出一股向往之情,希望能盡快去一睹風采,一面去晚了那裡又成了另一處的“旅游勝地”。

計劃了兩次,都因為突發的原因沒有去成。沒想到這周日原定的計劃泡了湯,卻落得一天清閑,正好又是秋高氣爽,一個出游的好天氣。所以早上在鬧種響過數次之後,終於努力著爬起來,抓起像機擠上一趟去長春的火車,半個小就到了昆山;隨後在馬路上攔了一輛去周莊的小公汽半路下車,總共一個半小時15塊錢就到了目的地。

真的感覺不錯,小橋、流水、人家。

橋有石頭的、木頭的、磚頭的,小巧而精致;水雖不太清澈,但很充沛,足以潤澤小鎮的居民;屋子多是磚瓦和木制,旁河而建,從破損的牆頭和吱呀作響的戶樞中透露出歲月的滄桑。小小的木摟尤為可愛,樓梯非常的簡陋,一步一晃,真的有點擔心是不是會一不小心摔下去。

河邊村婦正在涮洗衣服;河上停波著的破舊草蓬船上一個老大爺正捧著塘瓷盆兒吃飯;沿河小街上有個中年婦女一邊兒在挑菜一邊兒和旁邊的鄰居聊天兒。當然,在一些屋子裡,還能看到一些中老年人聚在一起搓麻—國粹自然哪裡都是少不了的。整個感覺,一切似乎都那麼從容、悠然,沒有城市中緊張的節奏和沸騰的人聲。

在這樣的環境裡,當然自己也要放慢腳步,細細去體味其中的意境。

肚子餓了,花兩塊五買個現做的南瓜膏,邊走邊嘗,甜甜的,也不用考慮是否加了色素。還有腌制的青豆, 閑閑的又帶著絲甜味,吃著吃著就不願放手了。干的鹹的吃多了,有點渴了,想買礦泉水的時候,突然想起剛路過的一個小茶攤,於是折回去,花了三塊錢泡了一杯綠茶,坐在水邊的廊道裡慢慢品來。可惜沒找到賣黃酒的鋪子,不然一定要溫上半斤。喝到一半,還請好客的老板給我拍了張照片留念――唯一可惜的是老板好像對快門沒有感覺,費了半天勁才按得下去。哈哈,還不錯。

看見鸕鷀是一種久違的驚喜。記得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有不少老漁夫,身披蓑衣,推著帶轱轤的小木船從一條小河到另一條小河,船沿上站著兩排黑乎乎的鸕鷀。當時我都幻想過自己要是有這麼一只大鳥,也許吃魚就不用發愁了。可惜現在故鄉的小河都變成了臭水溝,幼時的老漁人可能早已和那些大鳥一樣歸去了……如今,又可以看到當年的風景,真是有些感慨。

真想在這塊地方多呆上一會兒……

不過,走完小鎮的街街巷巷後,也不由得有些傷感。因為可能現在的感覺到明年就不會再有了。很多很多的破舊房屋正在被拆除,新的仿古建築四處動工。主街道兩邊的商店也開始賣起了旅游紀念品。也許明年的錦溪也會變成今天的周莊、同裡,一個游人如織的地方。

到時候再來,也許什麼都體會不到了――好在我還是趕了個不錯的機會,總算最美的景色可以留在照片上,也留在我的記憶裡。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