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www.lucytravel.net.cn/從暹粒驅車向北,路兩旁濃蔭壓頂,不久前方開闊起來,靜靜的護城河倒映著吳哥窟灰黑的圍牆,遠遠看去,刺眼的陽光下護城河外過道上的人流不斷,吳哥窟到了。
穿過入門塔步入內過道,映入眼簾的是出水蓮花似的5座聖塔,這是柬埔寨的像征棗高聳的聖塔放置於國旗中央。長長的內過道對應著印度神話裡的彩虹橋棗連接著天與地,其兩旁是長長的七頭蛇護欄,雖然不少蛇頭已不翼而飛,但余下的蛇身曲線依然優美。內過道兩邊各有一方水池,盛開的蓮花點綴著蓮花蓓蕾般的聖塔的倒影。我們踏著彩虹橋,注視著前方的花蕾,一步步地走向“天堂”棗吳哥窟的主體部分。
小孩子在跑前跑後地兜售與“導游”,戰爭中的傷殘者席地行討,游人則在細細地欣賞古跡。橙袍小僧是這裡一道神秘的風景棗他們一會兒在回廊窗台上托腮沉思,一會兒在高塔的陰影下閉目瞑想,一會兒出現在寺內長長回廊的盡頭處,一會兒又消失在寺外密密的叢林中……
吳哥古跡中最著名的非吳哥窟莫屬。長1.5公裡、寬1.3公裡的吳哥窟因占地面積比吳哥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這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崇奉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濕奴。它創立於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13~1150在位)時期,據說以後成為他的陵墓。遠看吳哥窟是一座平直往裡走就能到達中心的龐然大物,但走近了方發現這是一座多層回廊環繞、浮雕精美神秘、逐層上升的高塔群,錯落有致,中心突出。吳哥窟的裝飾浮雕豐富多采,它刻於回廊的牆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欄杆之上,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見到的整牆的女神像,面帶微笑、頭戴花飾,端莊秀麗。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築,它在結構、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跡之一。這裡原是印度教寺院,但吳哥失守後僧眾改習小乘佛教,至今窟內仍香火裊裊,長期居住使吳哥窟保存得比其它荒廢的寺廟為好。
室內回廊上的石刻浮雕至今保存完整,畫面宏大、形像逼真、雕刻細膩。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東牆是“乳海翻騰”的傳說,敘述毗濕奴的故事,北牆是毗濕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西牆是“神猴助戰”,南牆則是高棉人與泰族入侵者的戰鬥情景。要在一個下午把這些都讀懂,實在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