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萬種會安城

作者: 大尻

導讀摘自 www.lucytravel.net.cn/客廳裡掛著兩個心形的燈籠,令我常常憶起小城會安。 當你走進會安,就如同走進了時光隧道。街邊的房屋一般都是兩層或平房,接堞的老瓦上長著青苔也伸出了魚骨天線;窄窄的街道,亮亮的青石板路,兩旁有的牆壁斑駁——在夕陽的斜照下十分迷離,有的新漆錚亮,或紅或黃,但一定是古色古香;商鋪門口兩側有漢字對聯,例如“三國英雄無敵手” ...

摘自 www.lucytravel.net.cn/客廳裡掛著兩個心形的燈籠,令我常常憶起小城會安。

當你走進會安,就如同走進了時光隧道。街邊的房屋一般都是兩層或平房,接堞的老瓦上長著青苔也伸出了魚骨天線;窄窄的街道,亮亮的青石板路,兩旁有的牆壁斑駁——在夕陽的斜照下十分迷離,有的新漆錚亮,或紅或黃,但一定是古色古香;商鋪門口兩側有漢字對聯,例如“三國英雄無敵手”看了就讓人倍感親切;屋檐下吊著大大的燈籠,燈籠上寫的是漢字,有“會安”,還有“自由”----在會安的日子真的太自由了。走上幾步又是鳳舞龍飛的數家中國會館,處處是漢字,只是聽不到漢語。小街橫拉著彩旗,街邊停放著摩托車,微開的大門伸出一個小孩的腦袋,過往的是鬥笠下半遮的臉。等客的色努靠著牆根,勞作了一天的車夫老漢翹著二朗腿坐在椅兜裡含著煙,眼望著遠處斑駁的牆壁,那煙蒂上扛著長長的煙灰。

會安是個小城,長兩公裡寬一公裡的樣子,秋盆河從城南悠悠而過,街區依河伸展,但臨河的街道並不是主街,最繁華的倒是城裡黎利街和陳富街。這裡商號餐館旅店網巴鱗次櫛比、賓客(各色頭發都有)盈門,真不愧為當年的“十裡洋場”。

看會安今天的興盛,不難想像其當年的繁華,這可是昔日商賈雲集的港埠。

也許很多人知道峴港——當今越南4個直轄市之一,而對它的前輩會安所知不多。會安位於峴港以南約30公裡秋盆河口入海處,原名大占港,15世紀以前是占婆王國的一個小海港。自16世紀初葡萄牙人初抵會安,隨後紛至沓來的是日本人、中國人、荷蘭人,還有英國人和美國人……,會安從此成了大港重鎮,是十七八世紀越南最大的海港及最繁華的貿易中心,西方人稱之為Faifo,全盛時期與當時的澳門和馬六甲齊名。中國與日本的商人春季時利用東北風向南航行來到會安,並一直住到夏天,然後乘南風回北方去。這些商人們便租下水邊的房子,既作倉庫又作住房。後來慢慢地也就長住下來了。據說會安是個集散地,不少華人從這裡登陸,日後慢慢再遷往越南南方去。

只是好景不長,18世紀70、80年代會安成了戰亂之地,大部分房屋被毀,再加上門前的秋盆河口逐漸淤積,河流改道,大家閏秀的會安才不得不讓位於漢河河口的峴港,而蛻為隱居的小家碧玉。現在不少房屋是19世紀末重建的,幸而越戰期間沒有遭到破壞。近年來,小家碧玉成了游人體驗舊日好時光、休閑小住的首選地,加上鄰近燦爛的古占婆遺跡和城外延綿數公裡的碧浪銀灘,又是通往鄰國老撾的始站之一,會安越發地興旺起來了。

城西有座廊橋,是會安城裡著名的建築,名曰日本橋,由日本僑民初建於1593年,1986年作了全面的維修。橋上還有一座小小的中國佛教方塔,其內香火繚繞。日本橋橫跨在一條小河湧上,黃色琉璃瓦、粉紅色的牆壁和木欄都略有褪色,但卻透著浪漫,細說著歲月。

盡管早期登陸會安的人來自許多國家,但現在留下來的則以中國特色最多,光中國的會館就有5所,還有什麼陳家祠、關公廟的,這些會館是早期各地華人寓居會安的同鄉館舍和同鄉駐外商業機構,現在成了華人拜祭祖宗追憶先人的場所。這5所會館分別是潮州會館、海南會館、廣肇會館、福建會館和中華會館,全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建的,看得出這裡的華人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的沿海地區。比起日本橋,會館新淨得多了。適逢過年,會館門前鋪了一地的炮竹紅紙屑,色彩濃艷的會館內外熱鬧非常,人頭攢動,看著一張張黃皮膚黑眼睛的臉,雖然與越南人並沒什麼分別,不過可以肯定他們都是炎黃子孫。

五彩的燈籠,高懸在屋檐下的是大的圓的,讓你想起深宅大院;而掛在門口樹枝形架子上的則多是小的尖的、心形的欖橄形的——就如一棵盛開燈籠的小樹,那門洞裡就是開放式的家庭作坊,地上散著竹篾和綢緞,全家人席地而作,個個都是能工巧匠。

沿街有很多的布料店,以綿質和絲質為主,花色則為越南風味,布店兼做裁縫,客人可以量身訂做衣服,隔晚有取。男女游人都喜歡做上一條越南筒裙,既有紀念意義又有實用價值呢。看到金發漢子圍著筒裙千萬別大驚小怪,入鄉隨俗嘛,而且海邊換衣服方便著哪。

餐館裡的餐具幾乎都用當地一種藍花瓷,圖案多是花和魚,雖然瓷質和做工都很一般,但卻風味獨到。於是藍花瓷器成了八方游人的紀念品。

小城裡還有許多大宅老屋,正門楣處掛著陰陽鏡,避邪用的。漆黑的家具、漆黑的柱梁、漆黑的牆壁,屋內很高大,房間又很多,迷宮一樣,顯得幽暗,當年盛世要點多少的燈籠才能亮堂起來呢?

小河北面的城區人來人往、五彩繽紛,小河南岸是原始僻陋、質樸無華的小漁村。河邊靜靜地泊著漁船,全都對著小城的船頭上都長著兩只柳絲般的丹鳳眼,當第一次與它四目相對的時候,我知道什麼叫做一見鐘情了。這嬌柔嫵媚的丹鳳眼,沒有眉毛也不需要睫毛,卻是風情萬種,令人流連在靜靜的河邊。造船點睛,令小船一下子活靈活現,小船被沿海的越南人視作一生的朋友。坐在河邊樹蔭下看著潮水落了下去,河叉露出了大片平坦的沙灘,半大的孩子一條腿蹲在鳳眼小船尾,另一條腿則伸進了水裡當船槳,雙手勤快地收放魚網。黃昏時乘一葉鳳眼小舢,順著小河劃往開闊的入口海,看小島上裊裊炊煙,看漁民站在水中用大大的方網捕魚,看往來的小船——她也看著你,頭戴鬥笠的劃船姑娘朝你燦然一笑。

陳富街上的旅店餐館家家都叫人心動,令人駐足,只恨時日太短。名為“黃河”和“Faifo”的餐館火爆得很,“黃河”的老板會用漢語滔滔地給你講黃河的故事;而Faifo餐館外觀頗有中國古韻,樓下迎街的對聯寫道“買入佳品合已意,賣出公道得人心”,上得二樓又是一付對聯“想德配山高海闊,思恩同地久天長”,加上地道的越菜、大眾化的價錢,還有老板娘Tri的精心打理,眾口皆碑。Tri的父輩來自福建,在越南出生的Tri從未到過中國,也不會漢語,對那些漢字對聯她只知道個大概意思,但卻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法語。Tri對我們特別的熱情,就像家鄉來人了似的,放下手中的活計和我們拉家常,她說很想到中國走走。她還有一個年邁的叔叔住在會安,叔叔會講漢語,Tri說,叔叔見到我們一定會很高興,但可惜當時太晚而我們又買好了次日大早的南下的車票。

在眾多的旅館中,永興(Vinh Hung)旅館極具中國明清遺風,這是由一間古老大屋改建的,古意盎然,室內的紅木家具高貴典雅,太師椅、花幾和多層雕花帳帷高架床……置身其中,令人有時光倒流之感。

盡管是旅游熱點,小城卻歇得較早,晚上8點多商鋪就開始關門,10點多餐廳酒巴也准備打烊了。街上只剩下一兩個挑檔在昏暗的燈光下賣鴨仔蛋——未完全孵化的鴨蛋,這是越南人最愛的小吃之一。把蛋放在一個小酒杯上,敲破蛋殼放入一點魚露,拌著薄荷葉等香草一起吃。

清晨,早市裡已擺上了新鮮的菜蔬,碼頭上滿載的船鳴笛出航,而白天人聲鼎沸的會館裡只有員工揮著長長掃帚在掃地,回歸清靜。

把游人留住的是燈籠,是漆黑的深閨大屋,是濃艷飛檐的會館,是熙來攘去的早市,是餐館裡的藍色魚圖案餐具,是潮起潮落的小河,是木船,和木船上那兩只眼睛。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