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自游隨筆

作者: 07702375

導讀黃山自游隨筆自游黃山,是圓夢之旅。 出發前通過網絡預定了酒店,並擬定了所有的行程,獨自出游,心情恬然。 7月29日上午9點,從杭州西站出發。去黃山的公路只有近杭州的及小一部分是省一級公路,其余的時間大都在蜿蜒的山麓中穿行,路的一側是山,雖然不是特別青翠,更沒有川中的幽林,只是叢叢灌木,帶來可見的滿眼的綠,綠的清涼足以讓人忘卻39度的高溫炎熱 ...

黃山自游隨筆自游黃山,是圓夢之旅。

出發前通過網絡預定了酒店,並擬定了所有的行程,獨自出游,心情恬然。

7月29日上午9點,從杭州西站出發。去黃山的公路只有近杭州的及小一部分是省一級公路,其余的時間大都在蜿蜒的山麓中穿行,路的一側是山,雖然不是特別青翠,更沒有川中的幽林,只是叢叢灌木,帶來可見的滿眼的綠,綠的清涼足以讓人忘卻39度的高溫炎熱;路的另一側是溪流,順山勢曲曲折折的從不知處流出,經過游客的眼前,又流向不知何處,沒有急流,聽不到水流動的聲音,在平靜的地方甚至不能判斷它的流向。溪水清澈見底,平和、寧靜,偶爾有寬闊的溪面,可見到三三兩兩的戲水小童,間或還可以看見淺灘上停靠的摩托車、小面的(這大約是附近城裡的大人帶了小孩來享受這份大自然的恩賜罷)。離開山路時,路邊民宅的風格告訴游客已經抵達安徽境內了,濃郁的徽州韻味從白壁青瓦馬頭牆中自自然然地散發出來,簡樸、潔淨,可能貧窮但不失自尊,由不得你不對它生出一份好感,這份自然的潔淨不能不給人留下深刻印像……

到達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已經是下午三點了。

屯溪,與其說是市,不如說它是個小城鎮更合適。可能是炎熱的緣故,街上很少人走動,當我搭上公共汽車往老街去的時候,車上只有我一個乘客,但並不影響司乘員的熱情。街道兩旁幾乎沒有樹,迎面吹來的風,灼得皮膚生生的疼。到屯溪老街不過10分鐘車程,已經穿越了整個城市。

屯溪老街,絕大部分建築是宋朝時興建的,從這些褪色古舊的雕梁畫棟中,隱約可以感受到當時徽州文化的鼎盛。

街道很窄,大約只有3米來寬,長約800米,石板鋪就的街道兩旁都是店面,筆墨紙硯、古玩字畫,占了九成,散發出濃濃的文化氣息。徽墨、歙硯是當地名產,大約各地來的游客都要在這裡流連一番。或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街上的游客屈指可數,倒應了喜歡清淨的游客的心境。

離開屯溪已經是下午5點半了,搭中巴往黃山景區所在地——湯口進發,車上乘客寥寥,中巴司機抱怨著“非典”令生意冷清,我恍然,原來一路的冷清並非全是暑熱之過,看來非典帶來的後遺症需要時間復蘇。

通往景區的路幾乎都是在山裡穿行,群峰在夕陽的余輝裡,顯得冷峻,路況還好,車很少,偶爾有旅游大巴開過大約是遠道來的游客或是近途游倦了的歸客,但都是跟我一樣慕黃山之名而來,只是心境不一罷了。

1個半小時抵湯口。因預先訂好的酒店客滿,被介紹到當地山民的家裡住宿,價錢20元/晚(相當於標准雙人間),房間設施簡單潔淨。

當我安頓下來的時候,窗外已經只可見黑黝黝的峰巒和深谷了。

小鎮因黃山而興旺而繁榮,但依然保持著山民的質樸和醇厚。獨自在鎮中唯一的路上散步,聽著自己的腳步聲響在空寂的夜裡,偶爾有蟲鳴的和應,心中寧靜安然……

30日早上5點,收拾好行囊,開始真正走進黃山的行程。

有出租車把我送到谷雲寺,乘纜車,是當天第一批上山的乘客。

8分中的車程中,令我與黃山有了倉促的初次相見,但已經令我沉醉了……

盡管才6點,陽光已給峭立的山峰鋪上了一層淡淡的軟黃的紗,像一支無形的筆勾勒出層層疊疊的夢幻般的線條,溝壑中的陰影就像潑墨,襯托出山峰的陡峭和冷峻,我在詫異之後只能安靜地置身其中,因為自己所有的詞彙已經不足以能用來描繪眼睛所見到的景致了,唯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讀……

從始信峰、獅子峰、丹霞峰、鰲魚峰、蓮花峰到排雲亭、大峽谷、飛來石,游遍了大小景區,但卻領略不完黃山的奇、險、怪、秀,無處不令人駐足流連,獨自的游歷,獨自的感受,獨自的沉醉,物我兩忘的感覺大約可以在這裡找到了……

登上丹霞峰是正午,我是僅有的游客,峰登絕頂,萬壑來眼底,面對鬼斧神工雕就的天然畫卷,不能不令人慨嘆人的渺小和無能……

下午3點,踏上了去夢幻景區的路。

這是一條修在陡峭山峰之間的路,上下常會陡峭得有人路合一之感,人跡罕至。獨自走在其中,卻沒有絲毫怯意。比較平緩的山坡上的路通常是在麻石的山體上鑿出的台階,吊在山腰的部分則是人工鑲嵌上去的,據說在有雲的日子,遠遠望去人就像行走在雲海之中,如夢如幻……

黃山的山體基本上是石頭,經過時光的衝刷,風化成了各種形狀,千奇百怪,山上能生長的樹種很少,只有松可以頑強地從石縫中探出生命的頭顱,並在山風的歷練中長成獨特的——黃山松,松樹呈盤狀層層疊疊向上延伸,在不同的位置會有不同的形狀,在這裡,你不能不感嘆生命的頑強。

在往始信峰的路上,有一株獨特的松樹——連理松,盡管是長在相對平坦的林中,但絲毫不能掩蓋它的桀驁不群,兩根兩干緊緊相依,枝條在空中纏纏綿綿相繞相親,就像一對情深意篤的愛人。樹的周圍有一圈鐵鏈,原意是保護樹干的,可我見到的鐵鏈上已經鎖滿了心形的掛鎖,戀人們以這種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情感,可鎖是會被腐蝕掉的,而愛人的心或許可以永存罷。

從夢幻景區回到天海賓館已經是晚上8點了,夕陽早已收回它最後的余輝,整個黃山就像在剎那間倏然而眠。

一天的徒步跋涉似乎有些累,在餐廳想犒勞一下用了一天干糧的胃,看一眼菜牌嚇我一跳,盡管對景區飲食的定價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備,但依然超出我的想像。西紅柿蛋湯28元(半個雞蛋、半個西紅柿、一盆水),一小碗蛋炒飯15元(幾乎看不到蛋)。這是我用過的最貴的晚餐(按性價比換算)。

聽濤小築,初見這個名字令人啞然,但當一夜過去之後,我不能不佩服用名者的經驗——林中陣陣清風過,一夜濤聲伴無眠。感覺就像住在風雨交加的海濱小屋。

31日凌晨4點,窗外並不見一絲亮光,但聽濤小築中的游客早已出發。日出,人們期待著看到那瞬間的精彩。

聽著漸漸遠去的人聲,我開始收拾我的行囊,按我計算好的時間和速度向光明頂進發……

光明頂是黃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隨著攀登的腳步,微冷的山風吹拂在臉上已經沒有了寒意。從聽濤小築到光明頂大約只有15分鐘的山路。顯然我已經來遲了,看著峰頂攢動的人影,我無意追逐這份熱鬧。避開人流,我找到一處人跡罕至的絕壁的峰頂坐下,從微曦中看著遠遠近近的山巒,又一次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又一次為人的渺小而慨嘆……,這裡沒有喧囂,只有靜謐,我就在這靜謐中等待著……東方的天際可見到從青灰到淡白、鵝黃、橙紅的色彩變幻,有幾縷雲彩幻出天馬的影子,太陽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優雅地冉冉而出,濃濃的橙紅,似乎又是冷冷的,直直的盯著它也並不刺眼,它的光芒似乎全被溫柔地收斂了……我用相機拍下了這連續的瞬間……

日出的過程大約5分中,過後我就不能盯著看了,它開始展露它的光芒和威嚴,不能再用目光去冒犯它了。

我見過海上的日出、日落,見過戈壁灘上的日出、日落,也在飛機上見過日出、日落,但此次所見的黃山的日出是我見過的感覺最優雅、最溫柔的日出。

離開光明頂已經是5點40了,獨自的游歷是不需要等待的。獨自上路,經海心亭、鰲魚峰、一線天、百步雲梯,向黃山的最高最險的蓮花峰進發。沿途的路和景致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引人入勝,石頭的山被風化成各種形狀,加上人們的想像和注釋,你會看到:老僧入定、佛子禮禪、松鼠戲果等等神似的景觀。百步雲梯,名副其實,盡頭就是蓮花峰,台階就鑿在山體上,陡峭、狹窄,最窄處近容一人側身而過,峰頂約4平方米,遠遠望來,似瓣瓣石蓮綻放,因此而名。蓮花峰最高處海拔1864米,整個峰頂寸草不生,連有著頑強生命力的黃山松也不能在此生存。在峰的周圍有一圈鐵鏈,毫無例外地掛滿了人們感情寄托的同心鎖,只是我不能肯定,這些鎖的主人是否像他們的初衷一樣還在深深地相愛著……

從蓮花峰轉道玉屏樓,下的路更見險峻了,但去不會令游者腳步停留。

玉屏樓,地勢平緩,北面和東面有一塊完整的石頭孓然而立,像一面屏風,中間是開闊地,可容百人,在石屏的南面就是那名揚四海的迎客松了。游客漸漸的多了,到此一游的留影者,讓迎客松充分感受著人們的熱情和膜拜……

離開玉屏樓,我選擇了徒步下山。

下山游客很少,徒步上山的人也不多,但陸陸續續會有往山上送貨的山民,他們的脊梁在常年的負重中有些變形,皮膚黝黑、肩上是厚厚的繭痂,大約走十幾級台階就要歇一歇肩,他們的勞動價格是按他們所擔貨物的重量來換算的。送貨到山腰的玉屏樓的價格是每斤1角9分,如果起早貪黑,一個壯勞力可以每天送兩趟,一天的收入大約在30-50元之間。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空手徒步的游客上山已經非常吃力了,卻只是游玩,而山民卻要肩負百余斤的貨物,為衣食奔波。山上所有的物品,建築材料、食物、水,都是山民用他們的肩膀一擔擔挑上去的……

可能是許久不下雨的緣故,峽谷中沒有溪流,令黃山少了一分靈秀,我喜歡山的神秘和巍然,也喜歡水的靈秀和飄逸,更喜歡兩者的完美結合……

下午2點半離開湯口鎮,看著漸漸遠離身後的山巒,我不禁要告訴自己,黃山,我還會再來的……

壁立千刃松作伴,

蓮花絕頂雲為峰。

焰舞晨風驚曉夢,

微曦松影迷塵心。

落日幽晴遙望得,

余輝斂盡萬壑眠。

興意尤濃今且去,

來日再做自游人。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