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尋訪黃絲橋古城、憑吊南長城再坐上車,前往黃絲橋古城,俗稱阿拉古城。
車子愈往西去,我們就愈往苗寨深處去。正感慨沒能遇上他們的“趕場日”,在路上卻碰上了他們正收市的“小集會”,一群一群戴著藍布頭飾的婦女兒童穿著藍黑布衣的壯丁們正收拾著買來的東西或者賣空的竹簍,一茬一茬地擠上小貨車的後架,有的甚而站到了車外的支架上了,可還有人在不斷地攀援爬上,不論是車下的還是車上的都笑孜孜的沒有“爆破”的跡向。一路上我們就見著不少這樣滿載而歸的小貨車。一開始很是驚訝,很快發現他們的快樂是那樣的溢於言表——興高采烈地擁擠著回家去——原來快樂可以是這樣的簡單。
車在距離貴州銅仁二十八公裡處拐出了國道,不到五分鐘路程,即到黃絲橋古城牆外。古城很小,不上千平方米;城牆保存得很完整,外牆高8米,內牆高6米;有東西南三門。古城始建於唐垂拱年間,宋、元、明、清均加改造修葺。10米多高磚木結構的城樓,全是清代設計建築,井藻浮雕,飛檐翹閣,雄偉壯觀,青石土磚的古代營房,依稀尚存。我們沿著城牆緩緩環繞古城一周,用了不到二十分鐘時間。在城牆上往牆外看,到處是郁郁的莊稼,遠處大小重疊的山中,大杉樹以長年深綠逼人的顏色,蔓延各處。離開時,見城樓腳下積聚著一群打牌的後生,同行的伙伴說,是我們的八十分。仔細一看,果然。各色牌種分握在手,不過,出牌的規格稍稍不同。沒來得細究,我們就出了古城。
折返回吉首的途中,大伙一路觀察左右各山頭,尋找被稱為中國南長城的苗疆長城遺跡。待我們登上山頂,已是日落黃昏。此時在山頂憑吊邊城遺跡,已經無法想像它當年是什麼模樣。這座始築於明朝萬歷年間,北起喜鵲營,南至黃合營,高八尺厚五尺長190公裡的小“長城”,是為防範苗民“叛亂”而設的。雖經歷史風雨剝蝕,如今只余一點殘痕依稀可辨,卻有正史赫然記載:
“環苗疆數百裡,烽燧相望,聲息相聞。關牆則沿山澗建之,炮台則擇衝要築之,哨台則與關牆之隙修之,卡碉屯堡,則因地制宜,或品字式,或一字式,或梅花式。其修建之制,關牆則土石兼施,炮台則以石砌,而築土以實中心。哨台亦石砌,環鑿槍孔,高峻堅實,碉樓之制亦然”。
望著眼前的斷牆殘碉,依稀可以可以想像烽燧遍地、刀光蔽日,依稀可聞戰鼓震天、號角連營……這一切,似乎都已經十分茫遠了,眼下,群山遮斷了夕陽的余輝,濃重的陰影撲向遠近的山澗與河谷,苗鄉與土家山寨的炊煙拖著一條條白色的帶子,在山腰與林際間纏繞,那位正擺弄著莊稼的不會說話的老農,無比熱情地指點著我們照相攝入的方位……而我們終究是要離去的。
下至山腳,只見兩位司機正悠然地在小溪裡抓蟹,渾然忘了時間。一個放牛娃蹲在路邊瞅著我們,牛兒也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透過車窗,我仿若看到路邊的峒河裡有三兩個大人在水中暢快地裸泳。此時,霧氣已起,天空飄落幾滴細雨,四處靜寂無聲,偶見水鳥掠水飛去,消失在蒼茫煙浦裡,一切光景美麗而憂郁。
我們終歸要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