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坐火車至杭州東站,乘11路到汽車西站,換乘到臨安的大巴,11元,1個小時到達臨安西站。站內換乘到西天目山的班車,如沒有,可乘到昌化的中巴,在藻溪下車,票價4元。在叉路口下車後,換乘中巴到白鶴鄉。注意車主會說10元直接到西天目山,只要出3元到白鶴鄉,否則費時又費錢。下車後,我們三人出10元合租面的上山。(西站下午14:15有直達天目的班車。)山門費5元/人須另加。參觀完禪源寺後,沿小道上山,門票40元。天目山海拔1507米,負重登山到極頂約3-4個小時。早上可到仙人頂觀日出,仙人頂不允許野營,可沿東邊小路下山約15分鐘有一塊平地可供野營,早上也可觀日出。
第二天下山,沿途可觀各個景點。西天目山大樹成蔭,空氣清新,夏季適宜避暑。山頂或開山老殿處可供住宿,條件較簡單,20元/人。山腳有天目山莊供休閑住宿。到了山腳後可按原路返回,也可租面的直抵近日熱點龍須溝。天目山是個進行生態游,森林浴的好地方,山路兩旁古樹參天,濃蔭蔽日,走得熱了,在山泉邊小坐一刻,一陣山風吹來,遍體生涼,夏天去尤其適宜。
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市境內,山體由東、西兩山組成,東邊的叫東天目山,最高峰大仙頂,海拔1478米;西面的稱西天目山,絕頂仙人頂,海拔1506米。兩山峰巔各有一池,都稱“天池”,左右相對,宛如巨目仰望藍天,天目山由此得名。
素以“森林公園”、“大樹王國”與“天然植物園”著稱的天目山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形成了江南獨特的高大茂密的森林景觀和由多種植物組成繁茂的植物世界,被稱為世界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寶庫”。而西天目山的樹種則以“古、高、大、稀、多、美”而享譽海內外。樹齡在數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多達 500余株,大樹華蓋,蔚為壯觀。古樹名木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四大絕景”:天目山野銀杏為世界銀杏之祖;柳杉群落為世界罕見;金錢松是世界同類樹種之冠;天目鐵木有“地球獨生子”之稱謂。
天目山的地理環境和森林效應,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夏涼冬暖。山上夏季氣候奇涼,7月盛暑山麓平均為25。0℃,峰頂僅20。5℃,是我國東南著名的避暑休養勝地,有“清涼世界”之稱。
到此旅游的游客可乘中巴直上臨近頂峰的景點薈萃之地--開山老殿(海拔1080米)。然後一路游覽步行下山,途經四面峰、倒掛蓮花峰、活化石野銀杏、大樹王、獅子石、千丈岩、伏虎瀑、三裡亭、仰止亭、進山門等景點直至禪源寺停車場,全線約10華裡,行程2小時左右。西天目山麓還點綴有周恩來抗日講演紀念亭、禪源寺、自然博物館、太子庵、留椿屋等景點。慢步其間,悠然自得。
交通線路:去西天目山可在上海梅隴早上8:22乘Y221次車,(每張硬座票22元、軟座票35元),9:56抵杭州東站。出站後乘11路公交車至慶豐站,稍行到長途客運西站。然後從西站乘往昌化方面的班車至藻溪站(距杭州73公裡)下車,轉乘中巴直至西天目山麓。
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市境內,山體由東、西兩山組成,東邊的叫東天目山,最高峰大仙頂,海拔1478米;西邊的叫西天目山,絕頂仙人頂,海拔1506米。兩山峰巔各有一池,都稱“天池”,左右相對,宛如巨目仰望藍天,天目山由此得名。
天目山山體古老,歷史悠久,峰奇石怪,谷幽泉清,素有“江南奇山”之稱。在西天目有4溪、5潭、6洞、7澗、8台、9池、12岩、27石、28峰。東、西天目山,無山不奇,無水不秀,真可謂峰回路轉,形態各異,鬼斧神工,天造地設。清朝浙江省提學僉事大參谷近滄在天柱峰題鐫“天下奇觀”四個大字,就是對天目山的精辟概括。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裡深。天目山素有“天然植物園”、“森林公園”和“大樹王國”之稱。這裡的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形成了江南獨特的高大茂密的森林景觀和由多樣植物組成的繁茂融洽的植物世界,被稱為世界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寶庫”。西天目山的植物以“古、高、大、稀、多、美”稱絕。
天目山保存有許多古生代孑遺植物,如野生銀杏、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據《中國植物志》載:銀杏為中生代孑遺的稀有樹種,系我國特產,僅浙江西天目山有野生狀態的銀杏林,有“活化石”之稱。
西天目山以“大樹華蓋”聞名於世,擁有世界罕見的大柳杉群落。據1982年測定,胸徑2米以上的有19株,1米以上的近500株。最大的胸徑2.75米,單株材積75.42立方米。胸徑1米以上的其他樹種也很多。
天目山有國內最高的特有樹種金錢松,樹高57米,被稱為“衝天樹”。高40米以上的樹木,不計其數。
天目山有許多特有種,如天目金粟蘭、天目鐵木、天目樸、天目蠍子草、羊角槭、天目薊、天目風毛菊、天目貝母、天目鳳仙花、獨花蘭、像鼻蘭等,不少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其中二級保護植物12種,三級保護植物23種,占浙江省保護植物的64%。
天目山植物種類繁多,高等植物計246科,974屬,2160種,其中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蘚類植物222種,苔類植物69種。可供藥用的有1200余種。以“天目命名”的植物37種,國內外采自天目山的模式標本植物有83種。
林林總總的各色植物,構成了一幅蔚為壯觀的森林圖畫,千樹萬枝,重巒迭峰,四季皆美。春天,木蘭報春,野櫻怒放,紅白相映,鮮嫩欲滴。夏日,綠茵鋪蓋,涼風送爽,飛瀑流泉,清幽徹骨。入秋,青柯紅葉,古寺淡林,煙凝山紫,綺麗交錯。隆冬,玉樹銀花,蠟梅吐艷,煙林帶長袖,雲暝爭雪飛。
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裡有哺乳動物74種,兩棲動物20種,爬行動物44種,鳥148種,昆蟲1853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獸類14種,鳥類19種,昆蟲類3種。產於天目山的昆蟲模式標本169種,以“天目”命名的昆蟲54種。
天目山歷來為宗教名山。西漢時即有道士在此修煉,東漢《大藏洞淵集》稱天目山為“三十四洞天”。佛教始於晉代,後為臨濟正宗中興之地,是韋馱菩薩的道場。歷代曾有寺院庵堂50余座,最盛時有僧侶多達1000余人。天目山在宋、元、明、清四朝,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派發祥之地,日僧至今稱天目山為祖山,清康熙四年(1665年)建成的禪源寺,至今仍為游人膜拜瞻仰之所。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無數名人學士,留下了不少文藝佳作,賦予西天目山璀璨的歷史文化。梁代昭明太子蕭統賦有“實覽歷兮此名地,故傲游兮茲勝所”的詩句。南朝梁庾信贊西天目山“洞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婉婉藤倒垂,亭亭松直豎”。唐代李白《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有“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仙人煉玉處,羽化留余蹤”等詩句。白居易有《新婦石》詩篇遺世。宋代蘇軾、元代的張羽,都留下了優美的詩章。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西天目山窮幽探奇,吟詠志游,留下詩文160多篇,劉基、徐渭、袁宏道、王在晉、袁煒、黃汝亨、釋大香等都留有詩文。
天目山的地理環境和森林效應,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使天目山成了避暑、休養的理想場所。
1986年,國務院把西天目山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成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天目山管理局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總體規劃,在加快自然保護區全面建設的同時,積極發展旅游事業。近8年,各項設施建築總面積2.6萬多平方米,其中新建賓館、招待所、休養所1.6萬平方米。現有床位1300張。改造公路18公裡,交通十分方便。還安裝了程控電話,建立了地面衛星接收站,整修了名勝景點。為了適應科研與教學的需要,還建造了2400平方米的自然博物館,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國科普教育基地”。為了有效地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迎接21世紀回歸大自然的生態旅游熱,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擴大3倍,達到4284公頃。現在,天目山已成為“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的旅游勝地,可以適應多方面、多層次旅游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