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臨安的城市批判

作者: linanlaocan

導讀關於臨安的城市批判雖然,我們居住的城市,正在變得越來越美麗,與若干年前相比,簡直判若兩城。雖然,我們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感謝我們這座城市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是他們以自己智慧和創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日益美麗的環境和空間,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對這座城市業已存在的不足和美麗表像下的蒼白,保持緘默的理由。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中國的城市越來越 ...

關於臨安的城市批判雖然,我們居住的城市,正在變得越來越美麗,與若干年前相比,簡直判若兩城。雖然,我們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感謝我們這座城市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是他們以自己智慧和創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日益美麗的環境和空間,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對這座城市業已存在的不足和美麗表像下的蒼白,保持緘默的理由。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中國的城市越來越相像了,一樣的快餐店、西餐廳,一樣的高樓大廈,一樣的玻璃幕牆,甚至一樣的綠花帶和花壇……城市硬件的同質化傾向,正在使城市越來越失去鮮明的個性,而歷史的投影,總是存在於有質感,有形體、有生命痕跡的城市建築語言裡,一個沒有文化表現的城市,將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城市,無論它的建設和設施多麼豪華,它在本質上還是一片荒漠,生活在這種城市裡的人,是浮燥的,沒有根基的。

臨安是錢王故裡,吳越文化的歷史遺存在臨安俯拾皆是,錢王陵、功臣山、婆留井、錢寬水丘氏墓,康陵等等,錢武肅王彪炳史冊的卓著功績,是臨安人永遠的驕傲和揮之不去的懷念。但令人遺憾的是,臨安的城市建築群體中,很少有吳越文化內涵的物質表現,別的不說,單說臨安的城標吧,城標應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個性風貌和歷史文化積澱,是向外界標志城市獨特存在價值的商標和載體,可以存在數百年而不改變,而我們的城標,更像一座導彈發射架,用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倒是歪打正著。

走在臨安古城,錢王當年衣錦還鄉的大街上,已看不出任何錢王活動的跡像,即使是以“錢王”名字命名的錢王大街,也空有一個名稱而已。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化進程的匆匆步伐,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不得不面臨這樣的一種尷尬,一是古城不古,二是我們這個城市嚴重缺少文化符號,缺少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除了錢王陵、功臣塔,“吳越聖地”還能再給我們別的什麼有關吳越文化的氣息呢?何況錢王陵不是免費開放的,公眾對錢王的認識,一定程度上還受到經濟的制約。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尷尬,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城建規劃和城市發展的脫節,二是規劃和文化的脫節。發展在前,規劃在後,造成了大量古街和古建築的流失;規劃和建設,只注重實用功能,景觀功能和城市服務功能,卻忽視文化的演繹和傳播功能,導致建築體普遍缺少靈魂和個性。

設想一下,如果進入城門的那條大道,命名為吳越大道,配以錢王衣錦還鄉時的石人石馬,錢王的馬車及塑像,仿古門樓上再寫上“綠色臨安,吳越聖地”,是不是就有一種濃郁的吳越風情撲面而來呢?人民廣場的命名也太普通了吧,好在政府已考慮再建一個“吳越文化廣場”,也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還有城市雕塑中,為什麼就沒有錢王射潮等關於錢王的形像呢?積極、進取、向上、開放的吳越精神,又何從體現呢?!

雖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臨安市十一屆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強市、名城、勝地”的戰略目標,吳越文化名城的建設,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吳越文化公園、吳越文化廣場也將呼之欲出,但問題是,時不我待,吳越文化的幅射面太廣了,吳越文化的蛋糕正在被人蓄意搶奪和分割,錢王他老人家弄不好會成為搶手的唐僧肉。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當今社會,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一個城市的美麗,是可以用金錢堆砌起來,而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卻是無價之寶,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為此,我們呼吁,城市文化建設的相對滯後,千萬不能影響臨安以“吳越”品牌推向全國,走向世界。我們必須審時度勢,組織力量,整體包裝,率先在中央電視台強勢推出臨安的形像廣告,把錢王和吳越,牢牢地攬在臨安的懷裡,做到先聲奪人,先入為主,並且,這一形像工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杭州姑且不論,吳越品牌如果被別的中小城市奪走,我們無疑將抱憾終身,愧對祖先!

前不久,《臨安日報》專門組織了關於吳越文化建設的大討論,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吳越品牌有可能流失臨安的憂患,溢於言表,而這些發自肺腑的心聲,正是賦予我們這個城市的鋼筋水泥,以靈魂和情感的力量所在呵!綠色臨安,我們的故鄉和至愛,吳越錢王,我們永遠的精神依附和家園,正因為愛之愈深,才能言之愈切。

相信期待中的一切,都會美麗起來。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