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依然起了個大早,晨色中安靜的水鄉總是溫柔可人的。趁著人煙稀少,連忙瘋狂謀殺數碼相機的內存,在黑白和懷舊模式之間變換得不亦樂乎。
白牆,黑瓦,拱橋,烏篷船……普通的詞語在此時都帶上了水鄉的烙印,承負起了太多的內涵。只是千年一嘆的歷史對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從不適用,他們只是從容的生活著,日子唯一的改變也許也只是那些家常點心能賣出更好的價錢。而我們,卻不由自主的感動著,感慨著,感嘆著。
我們永遠只是一群旁觀者,而非生活者。
在雙橋邊的餛飩攤和豆腐攤吃早餐,相信和我一樣生活在江南的人,都會覺得他們的盛名之下其實難負。我以前生活的文廟,是上海最活色生香的地方,帶著上海底層居住者興高采烈的生活智慧。這一頓早餐,倒使我懷念起那裡最上海最家常的味道來了。那裡的餛飩和豆腐花,也許因為摻和了我生活的記憶,而美味了許多。
出名的石皮弄總是要去的,那長長的小巷,帶著些雲深不知處的味道,巷子的盡頭就是靜怡軒,雕花的木窗開著,窗台上的君子蘭猶自的綠著。倒令人想起過往的那些個歲月裡,憑窗的人兒和弄堂裡別樣的風景了,生出了些許惆悵來。
從小巷退出來,買了包當地小攤上隨處可見的青豆筍絲,鹽和糖都放得太多了,有一種奇怪的苦味,不再有興致帶回上海。倒是在一個小攤上發現了鹽水蝦,2元一小包,似乎是獨此一家的創意。小小的河蝦,帶著特有的鹹鮮味,可以連殼一起嚼下去,解饞的同時還可以補鈣。
就這樣晃晃悠悠的兩個小時,彼時的清晨,下著微微的細雨,是三天來最易人的氣候。湖面上是不是泛起漣漪,不打傘,彼此看見頭發上掛著的晶瑩的水珠。回想起來,每一次出行總會有溫暖的片斷,譬如這樣的漫步。
終於還是要離開了,旅游者的到來是這個小鎮重新喧鬧起來。買了鹹菜和粉蒸肉帶回家,本來還想到菜場去買菱角的,可是可是,bf竟然忘了路。最可氣的是,買東西的時候他竟然把我還沒有吃完的半包蝦干弄丟了,等我在想起來的時候,已經在往嘉善的車上了。就為了這個,我也要再去一次西塘。
巧的很,到火車站,剛好有一班五分鐘後就開的火車。是非常古老的那種客車,硬席,雖然非常干淨,可是看上去還是灰蒙蒙的。火車票是那種薄薄的,沒有座號的,就像某班郊縣長途大巴一樣。到梅隴的時候,列車員會到車廂裡來喊,到了到了,很親切的樣子。
就這樣,在趕著來上海開學的帶滿了行李的孩子的喧鬧聲裡,忽悠一個小時,我從又回到這煩擾塵世間。
Expense
Third day
早飯10
明信片,粉蒸肉等30
西塘-嘉善(出租車) 20
嘉善-上海梅隴(11:40am)8*2=16
total76
三天總花費約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