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 五一長假的最後時間﹐天空一掃連日的陰沉﹐突然放睛﹐氣溫也隨之上升。早上睡了個懶覺﹐出發去人民廣場。在廣場普安路等去朱家角的車﹐(相關資料﹕去朱家角有二條路線﹐一是乘滬朱線7元可直達﹐二是乘滬青線6元到青浦再轉1元的公車去朱家角。)滬朱線剛離開﹐我們就坐上去青浦的大巴﹐沿路的樹木柳枝都綠了,花壇裡百花爭艷﹐配上明媚的陽光,讓你的心情隨風舞動起來。大約一小時二十分鐘後﹐我們來到了青浦﹐運氣很好﹐坐上准備開動的公交十分鐘就來到了朱家角鎮上。
在路邊買了張地圖﹐問了一下路﹐便來到了古鎮。入口處有很多剛造的仿古建築,粉牆黛瓦,很好看。信步往前走﹐空氣裡彌漫著粽子的清香。兩旁的街道上,到處在賣扎肉、粽子、熏青豆﹑蛤蟆。扎肉和上海的不一樣﹐是用粽葉裹著的紅燒肉,吃的時候肉裡有淡淡的清香,味道挺好的。弄堂裡一字排開好多個高壓鍋在吱吱作響,夾著老板們的吆喝聲﹐很有一番味道。
穿過“美周弄”﹐前面是“城隍廟橋”﹐沿河有好多漁船,漁民把剛從澱山湖畔捕來的新鮮河蝦﹑鯽魚﹑螺螄﹑還有甲魚放在船上的大盆裡﹐等著游客前來購賣。一問價格也不貴,十五元一大盆﹐足有一斤多﹐當場就用鹽水煮﹐坐在旁邊大吃特吃起來﹐味道真的很棒﹐又嫩又鮮美。吃完沿河慢慢走﹐這邊的大多人家沿河靠水而住。小河左拐右拐,石頭砌成的堤岸,每過一小段就有石階通到河邊,看著他們在一邊洗衣、洗菜﹐倒也是一種享受。河道邊有很多小小的巷子,極窄,走進去就是一個天井,幾家人家合住有一起。那戶人家很寬厚大方,看到我們走到巷子裡家門口,拉來一張長凳讓我們坐下歇會﹐用本地話夾著普通話閑聊一些往事。
走過“泰安橋”一直往前走﹐便是有名的“放生橋”了。相傳有個和尚規定在這個橋下只能放生,不得捕魚,此橋便得名為放生橋。它是一座五孔石拱橋,1571年建的,至今已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雨。橋身很高,聽人說站在上面可以一覽古鎮全貌。放生橋欄杆兩側,探出幾棵石榴樹,火紅的花朵在大片粼粼的青瓦中更顯嬌嫩。橋下橋上有很多農民,捧著一盆盆的小魚,兜售給游人。一盆小魚是一塊錢﹐大的紅鯉魚則貴一點。向一個阿婆買了一盆小魚﹐阿婆對我們說﹕“放生時,向著娘娘廟許一個心願,保你一家平安﹐心想事成﹐很靈的……”小心抓起魚尾巴﹐拋向河裡﹐希望你們別再被撈到了。
沿著西井街繼續向北走﹐經過了二條小橋後﹐我們來到馬家花園(課植園)﹐因為我們買的是普通票﹐所以不能進去參觀﹐據說裡邊是井亭水榭﹐精巧細致﹐哎﹐虧了。轉了一圈後﹐我們來到了北大街。北大街是很出名的一線街。兩旁都是明清老建築,街很窄,抬頭看天,只有窄窄的一條,這就是一線街的由來。穿行在北大街的人流中﹐不經意間就能看到兩旁的人家在扎肉包棕。街上還有賣土布、子孫桶﹑還有一些旅游紀念品。雖然有點市場化,但走走逛逛,也是其樂融融。
小鎮上有很多橋,據當地人講有三十六座,我們在地圖上只找到三十一座。二個小時溜下來大概也走了二十來座。街道是沿河而建,彎彎曲曲,午後的陽光有些懶洋洋的,幾只小狗在河邊睡覺,有些村民家門口擺著一只紅漆馬桶,街道上還有小店在賣箍好的盆、桶。這裡的人民還在用著幾千年的用具。在眨眼間的恍然中,似乎又回到了千百年前,而日子不知不覺地就在小橋流水中滑落了。
差不多走遍了整個小鎮,也該回家了。老實說這裡還有好多名勝古跡﹐心動嗎?那就趕緊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