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兩次去過婺源,一次在夢中,一次是實境。
初識婺源,是兩年前偶然地在網站上看到了一個驢友發的幾張婺源的照片:在一片黃綠相間的稻田中,一個老農牽著頭牛在田埂上悠閑地走著;還有裊裊炊煙下的粉牆黛瓦、薄薄晨霧中的茶園梯田、靜靜黃昏裡的古宅老樹……一幅幅遠離塵囂、雋永素淡的美景,如夢如幻,令我屏息凝神、怦然心動。於是,婺源便一直是我印像深處的“中國最美的鄉村”、“中國最後的香格裡拉”。
思深得夢,我終於見到了婺源,我看到了蒼蔥翠竹掩映下的粉牆黛瓦,碧綠綢絹般的小河、蜿蜒的石板路連著一個個依山傍水的村落,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野,……
既影影綽綽,又清清楚楚;既虛虛渺渺,又實實在在;既迷迷離離,又依依稀稀;既恍恍惚惚,又真真切切……我一如莊周夢蝶,竟說不清這是虛中的實,還是實中的虛?是古中的今,還是今中的古?是夢中的真,還是真中的夢?
浮世如雲,萬事隨緣。我終於在初秋時節來到了心儀已久的婺源,一睹桃源仙境的真容。身臨此境,頓生超凡脫塵之念,心地澄澈,思接千載,神游萬仞……
整個婺源就像一幅水墨丹青長卷:群山如抱、藍天碧水,在蔥籠的綠色掩映中,粉牆青瓦的徽州民居鱗次櫛比。每個古村落都是一個景點,在經過各方資料的收集和精挑細選後,我們決定去汪口、曉起、理坑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一探實境中的婺源美景。
汽車從婺源縣城開出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千年古商埠,徽州第一鎮”的汪口。古村汪口沿溪流由東向西延伸,河邊青樹翠蔓,沿河可以乘竹筏而下。岸上是一片廣闊的卵石灘,幾個婦女一字排開在岸邊洗衣搗素;石灘後是一排吊樓,高低錯落,十分入畫。被譽為“建築藝術寶庫”的俞氏宗祠,就坐落在河邊。氣勢雄偉,其布局和工藝,都給人一種震撼。在宗祠內,我們還有幸看到了舞蹈的活化石——“儺舞”,那種原始粗獷攝人魂魄,雖然他暴露出人身,但分明感覺有神的力量!村中的“大夫第”、“一經堂”等可謂是婺源官廳、商宅等徽派古建的縮影;保存完好的“養源書屋”,使我感悟到了婺源深厚的文化積澱。一人獨自走在鋪滿青石的“千年古街”上,看著兩邊高高翹起的馬頭牆,仿佛回到了遠古,依稀能感受到昔日商鋪的繁華。
在汪口感受了千年古商埠的繁華和俞氏宗祠的雄偉,驅車不到十分鐘,我們又到了下一站,“桃園勝境、畫裡鄉村”的曉起村。曉起村是一座純樸古韻的古生態文化村,村中至今保存有“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各具特色的明清古建,院邸氣派,裝飾精美。村中小巷均鋪青石,與村內居宅相連互接,村屋門前瓜棚豆架,綠蔓繚繞,錯落有致,呈現一派悠然自足的田園氣像。在上下曉起村的田間小路走過,你仿佛走進了畫裡!眼前是黃綠色的稻田,久住都市的我們,無不對這鮮嫩的黃綠色感到眩目,她讓我們那根已經麻木的神經興奮起來!稻田的盡頭是翠綠色的樹林或竹林,再往上是墨綠色的山,在山田之間、綠樹掩映中,是白色的牆和灰黑色的瓦,在村中還緩緩流淌著清冽冽的河水,村民傍水而居。
而把綠色詮釋锝最為淋漓盡致的是在去理坑的路上,穿梭在錦峰秀嶺之中,穿峽谷而行,路邊的峽谷、植被、溪流、小瀑布構成的風景美不勝收,山上數百支大小瀑布從岩石和叢林間奔騰而下,氣勢磅礡,其聲似擂鼓、如雷鳴。一路而來,綠樹蔥蘢、群山疊嶂,林越密、綠越濃、景越奇。一路的綠也是多資多彩,深綠、淺綠、軍綠、墨綠、翡翠綠、蘋果綠……。
也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理坑也是最能體現婺源深厚的文化底蘊。村口的“理源”橋,就給人一種文氣衝天的感覺。村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官邸有“尚書第”、“天官上卿第”、“駕睦堂”、“司馬第”等,翹角飛檐,“三雕”工藝精湛,圖案寓意雋永,也讓我感受到理坑的當年的文風鼎盛。
在回來的路上,我默然回味著,思考著兩次的游覽,夢中的婺源是真實的,實境中的婺源是虛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