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古鎮自助游(三)——南潯

作者: 卡夫奇妙醬

導讀水鄉古鎮自助游(三)--南潯2003/9/7 星期日 南潯地處浙江北部的湖州市,位於烏鎮的北面,距烏鎮50多公裡。從烏鎮去南潯沒有直達車,但只要站在烏鎮汽車站前的路上等候,大約40~60分鐘就有一班從濮院開往南潯的中巴路過,招手即停。當然也可以從烏鎮先坐車到桃源(位於烏鎮和南潯之間的小鎮),在那裡可以等到更多路過去南潯的車。(但這樣每人多花3元錢。) 一小時 ...

水鄉古鎮自助游(三)--南潯2003/9/7 星期日

南潯地處浙江北部的湖州市,位於烏鎮的北面,距烏鎮50多公裡。從烏鎮去南潯沒有直達車,但只要站在烏鎮汽車站前的路上等候,大約40~60分鐘就有一班從濮院開往南潯的中巴路過,招手即停。當然也可以從烏鎮先坐車到桃源(位於烏鎮和南潯之間的小鎮),在那裡可以等到更多路過去南潯的車。(但這樣每人多花3元錢。)

一小時的路程,不到上午10點,車已駛入了南潯鎮。眼前一亮,馬路寬闊而整潔,路旁的建築造型多為現代式樣,明快簡潔,用材新穎,鎮區的占地範圍比西塘、烏鎮大,現代化設施多。在泰安路的汽車站下車,問訊後方知從南潯回蘇州的車是從位於鎮北318國道旁的另一個長途汽車站發車。(回上海的也是)大約30分鐘一趟,全是空調車,下午最後一班是17:50回蘇州。

坐上三輪車,我們先去南部景區。聽從網上朋友的建議,我們舍棄了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直奔張石銘故居。

從門口的平面示意圖上看,故居目前開放的部分只占整個宅子的二分之一多。參觀從大門北側的轎廳開始。這兒是停歇轎子場所,回首望去,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頓時撲面而來。門頭四周是一組兼具透雕、浮雕的古典人物、車馬、景物等群像的石雕,紋路精細,栩栩如生。往裡是大廳,是供辦理喜慶喪事等大典活動之用的。左側是主人中國傳統樣式的書房,細高的一扇扇木刻圖案裝飾的門,兩兩相對開著,陽光自樹叢間班駁地灑落在天井裡,緩緩移動。第三進院所謂“女廳”,是女眷活動的地方,兩側小小的天井,一面白牆,三面落地木花窗圍合,井中載竹,竹影映在牆上,似一幅中國傳統寫意水墨畫,透過雕花窗格,詩情浮現,意韻婉約,仿佛還散著淡淡的墨香。

走到第四、五進院落,已是歐風勁吹。窗戶的玻璃進口自法國,陽台欄杆是巴洛克風格的鑄鐵花式,百葉窗與窗上方紅磚砌築的西式拱券交相輝映。豪華考究的舞廳,懸掛著水晶燈,吊頂是簡練的淺色大方格圖案。大廳正前方還有壁爐,仿佛爐中的火焰還在劈劈啪啪地燃燒。法國進口的地磚,精心拼貼的圖案,雖已褪去昔日鮮艷的色彩,甚至個別還有些殘破,仍可以感受到百年前的亮麗與眩目。廳外是花園,兩株廣玉蘭分栽兩側,雖經百年風霜,仍枝繁葉茂,長新常綠。花園四周的牆壁用紅磚和青磚拼花砌築。兩根古羅馬科林斯風格的柱式,比例准確,造型華麗,數片卷曲花草葉包裹而成的柱頭撐起樓上半圓形的觀景平台。

這一切如同在展示主人那通貫中西的商業經歷和高雅不凡的藝術品位。 能夠將西方藝術如此和諧地溶入中國文化,難道不值得我們現代人思考、學習嗎?

從張石銘故居出來,我們已站在古鎮的老街區上。就水成河,臨水成街,因水成市。南潯或許因為歷史上曾是絲綢重鎮,貿易往來頻繁且運輸量大,河道及兩岸的路與西塘、烏鎮有著明顯差異。西塘和烏鎮的水巷和老街,臨水通常一邊是路,一邊是房,路寬不過二、三米,窄處不過一米,狹細幽長。而南潯的這條主河道稍寬,岸兩側均為道路,窄處也有三四米,寬處可達七八米,視野開闊。街邊的廊棚,有的臨河,有的居中,有的還連著小亭子,內有石凳供人歇息。駁岸長長,垂柳依依,不時穿梭而過的自行車、輕騎,為古鎮平添一份現代生活的氣息。

沿岸隨性溜達,一間間店鋪、民居眺入眼簾。“生記米行”、“寶興花行”、“邱記轎行”、絲綢行、煙紙店、木作店、茶葉行等等,都是舊式的陳設,店門口掛著大幅的旌旗,旗上寫著店名,遠遠看去,五顏六色,在風中招展,著實現代廣告牌、招貼畫的前身。當然這些店並不是在展示,而是實實在在地做買賣。米店中各種米在大竹籮筐裡高高地堆成尖,上插紅色牌牌,標明成色和品種。坐在籮筐後面的店家,悠閑自在地撥弄著算盤。

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一家打鐵鋪。光線昏暗的屋子,臉上刻著深深皺紋的老者,在爐火邊一陣乒乒乓乓的敲打,動作嫻熟而流暢,紅熱的鐵塊在他手下漸漸變成可以使用的農田用具。這情景以前只在電影電視劇中見過!不遠處的一間綢布店,櫃台上擺滿了各色綢緞,色彩艷麗奪目。一中年女子端坐在店中,不緊不慢地做著鏽工活計。輕挑慢捻,架上的圖案一點一滴地完整、清晰、鮮活起來,那一份淡定和從容,是我等匆匆而過的看客所難以擁有!。

也許是因為天氣炎熱,或因宣傳力度不足,景區內的游人較西塘少,比烏鎮更少。中午我們隨便吃點,稍事休息,繼續我們的水鄉之旅。

位於北部的張靜江故居與其堂兄張石銘的“江南第一巨宅”相比要遜色多了。首先占地小,規模氣勢也不及。沒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高牆大院,卻顯的平樸實在,不實為其人生平經歷的展覽館。張靜江生平事跡的各種照片、書札、任命狀等文物,及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於右任、陳布雷、蔣介石等名人手札等陳列其中。這位老同盟會員拖著殘病的下肢,為革命風裡雨裡東奔西走,捐款效勞,倒也令人敬佩!

張靜江故居的西側,就是著名的百間樓民居。據說這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其家奴婢僕從建的。沿河兩岸一百多間民居臨水而建,順著彎曲的河道、婉蜒逶迤。樓前的雨棚,都有圓形的門洞,連成一片,行人可以免受風雨日曬之苦。各樓之間築起一道道封火山牆,曲曲折折,重重疊疊,形成富有韻律的節奏感。每家每戶門外都有石階通向河邊。這些民房目前多還住有居民,有些開著屋門,探身看去,房間雖不大,采光較差,家具多陳舊,卻收拾整潔,偶爾瞥見一兩台空調室外機掛在廊檐屋下。沿岸支著一桌圍棋,古鎮人在黑白世界裡打發他們的閑暇;廊下閑坐的老人們,神態安詳而不路聲色,看人來船往,知時光流淌。淡泊而寧靜的生活表征,明末清初的建築遺韻,久遠寬厚的文化底蘊,悠然物外的處世心境,共同構成一幅韻味十足的江南水鄉畫卷。

美中不足的是,百間樓的外圍建了不少現代式樣的房屋,看形式大約是七十年代的,簡陋的造型,灰暗的牆面,為了避開它們,著實讓我們拍攝百間樓風景時頗費周折和腦筋。

告別南潯,我們打道回俯。經過一小時十五分鐘車程,下午五點多回到蘇州南站。晚飯在觀前街的“得月樓”狠狠腐敗了一番,飯後趕到火車站,只買到20:30開車的5070次車票(上海→無錫)。好容易等到上車,倒有空調,雙層車,對號入座,就是不准點發車。直到將近21:00才開,還未出蘇州市,又臨時停車,磨蹭到無錫已是21:40,真是一趟慢車!

三個水鄉古鎮游來,感覺各有千秋。西塘像一個保存完好的精致古董,原汁原味,讓人玩賞品味,發思古之幽情;烏鎮如一個精心修復的贗品,些許刻意些許矯情,適宜在鏡頭裡尋找美;而南潯,古老傳統的文化被保護被繼承的同時,又不斷吸收新元素,煥發著勃勃生機。簡言之,西塘——寄情,烏鎮——養眼,南潯——隨性。


精選遊記: 南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