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京的印像,實在很難說。大學兩年級暑假的時候和同學第一次去北京,那是好多年前了吧,在火車上坐了二三十個小時,到北大宿舍放下行李就出去滿大街轉悠,那才是年輕吧。那時感覺自己是喜歡北京的,天壇裡的那片雨後的樹林,登上長城那一刻的興奮,天安門廣場夜晚天空悠閑飛著的風箏,為了看升旗在長安街地道度過的一夜,還有北京可愛的公交車售票員,害得我們半夜爬窗的態度認真的宿舍管理員,還有東來順,全聚得,和路邊小飯館裡的炸醬面。我想我真的是喜歡的。
工作以後去了很多回北京,匆匆而過,心裡原來的喜歡卻變得越來越淡了。機場出租車司機的張揚索價,長安街上下班滿街的堵車,餐館服務員的冷聲冷氣,讓我越來越找不回當時喜歡的樣子。
這回去北京開會,其實本也只住一晚,覺得想再多看一看北京城,看看這些年來究竟是它變了,還是自己改變了。
首都劇場看話劇去
在上海的時候就想好了一定要在北京看場話劇,隨便什麼都好,只想感受下國內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話劇氛圍。於是早早地在網上訂了票子,其中還費了好大的周折。同事們大都覺得不以為然,只有我一個人暗自樂著。
王府井大街的首都劇場,周五的下午,所有人都勸我坐地鐵。沒想到地鐵的出口離劇院居然還有那麼長的一段路,幾度走得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道。然而,這一路王府井的步行街,在傍晚的時候,著實是熱鬧的。各色的霓虹街燈和時尚的人群,好像和記憶裡嚴謹沉重的北京大大地不同了。
首都劇場不知道是什麼年代的老建築,在夜裡被金色的泛光燈洗刷得很耀眼。因為實在是太漂亮了,讓我忍不住用手機把它照下來當作桌面。
也許因為平日在上海絕少想起去看話劇,踏上首都劇場的台階時有種很隆重的感覺。
劇場裡的燈光漸漸地暗下來,周圍的座位陸續坐滿。看上去好像中老年觀眾多一些,而且不少人好像是同一個單位全是認識的在打招呼。不知道像我這樣僅僅是因為喜歡而慕名而來的是不是很多。那晚在工體同時演出的是周傑倫演唱會,據說演唱會結束交通堵塞了半個北京城。這個時代的年青人,我突然覺得有些擔心。
演出即將開始的時候,居然看到吳儀也前來看演出,那讓我這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上海小市民一陣興奮。果真是首都呢,難得來看出戲冷不丁就碰到個副總理,真是牛呢。
那是出講SARS期間北京胡同裡面故事的戲,原來擔心會不會全在講大道理,結果卻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那些生活化的劇情,北京味兒的對白,出彩的表演,著實把我迷住了。整個劇場裡的觀眾時而被有趣的對話逗得哈哈大笑,時而被感人的場面引得熱淚盈眶。直到最後謝幕的時候,全體觀眾起立為演員精彩的表演長時間的鼓掌。
從首都劇場出來,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打電話告訴朋友,來北京看話劇,值!
從胡同文化到小資情結
北京給世人的感覺是它的大氣,包括北京的老百姓,皇城根下,哪有不大氣的道理。所以,以為北京人應該痛斥小資。居然也得到過證實,年前帶北京來的朋友去上海新天地的東魅,結果被視為是無聊透頂的地方。
所以聽說北京新近極具人氣的後海頗是個小資的所在,那倒是讓我意外,大氣的北京人怎麼也開始熱衷於小資情結了呢。
說什剎海多少有點像新天地,特別是荷花市場的入口也矗著個Starbucks。我坐在戶外的湖邊喝著咖啡等朋友,熟悉的感覺讓自己有些恍惚身在何處。那晚是中秋的後一天,上海多雲看不見月亮,而我卻沉浸在千裡之外的溫柔月光下感受著另一個城市。
決定沿什剎海走一圈,那個人工湖泊本沒有什麼意思,只是因為它經歷的歲月,才顯得彌足珍貴,特別是湖邊的綠樹成蔭,靜謐而含蓄,沒想到北京城也有那樣溫柔的地方。夜的什剎海真是熱鬧呢,每一家酒吧都把桌椅放到外面,點起燭光曬著月亮。水邊姿態優雅的楊柳,蕩漾在水上飄搖的蠟燭,擺著小酒唱戲的湖中泛舟,當然還有酒吧門前各種膚色的享受著北京另類滋味的人們。這樣的情景,真是讓我忘記了自己是在北京,那淡淡的悠閑感覺,仿佛是在麗江,回到了熱鬧的四方街。
最後在前海盡頭的一家酒吧坐下,人不多,不那麼熱鬧,卻是我喜歡的,有很舒服的沙發,可以把整個人窩在裡面。隨筆拿本手邊的雜志來看(可惜只有時尚雜志,居然找不到旅行雜志),音樂是有點頹廢的Chill out,整個酒吧的氣氛是舒適和庸懶的。喝了瓶啤酒,這樣的時候喜歡有一點點的酒精作伴。轉眼就過了半夜,打算離開的時候,突然懷疑自己倒底是在哪裡,這裡好像和印像裡的北京不大一樣,到底是自己想錯了北京,還是北京人變了,我不明白。
感受北京
一直喜歡在異鄉行走的感覺,走在街上整個人都是緊張著的,當然不只是緊張著自己的錢包和手機。和平常的麻木不同,那是種在上海本地不可能有的敏感細膩的心態。仿佛渾身的感官都是打開著的,每一個細胞都用心地體會著周遭的一切細節。
-北京的地鐵
上一次去北京坐地鐵還是大學裡,那時上海還沒有建地鐵,所以真是感覺新鮮。可是地鐵裡怎樣感覺都是舊舊的,灰灰的,一點也不讓人喜歡。
所以這次坐地鐵還是有些無奈,從國貿站地下商場走到盡頭拐個彎,感覺時間仿佛往回走了十年,並不是處在同一個時代。
地鐵站台給人的感覺還是灰暗沉悶的。地鐵票是紙質的,由樓道口的工作人員負責逐一撕票,這讓我想像不出上下班高峰時的樣子。地鐵的自動扶梯和香港一樣也寫著靠右站立的標志,但很多人還是熟視無睹地站在左邊,這樣的麻木有時讓我覺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拎住他們的領口丟到電梯右邊然後問他們識不識字。
北京和上海的地鐵都讓我不禁想念起香港的充滿人性化整齊便利的地鐵來。還好北京的地鐵車廂仿佛是新換的,對於中國,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都是讓人欣慰的。再多的抱怨都比不過一點點的實干吧,我想。
-天安門廣場
很多次來北京出差,上班下班都經過天安門廣場,見得多了,並沒有什麼感覺。這次看完話劇的周末夜裡,突然興起讓出租車司機帶著我去夜裡的天安門廣場看看。我知道自己也是去找回憶去的,七八年前的夏天,在熱鬧的廣場上放風箏,在長安街的地道裡過夜,只為在清晨能夠早起看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不知道現在那裡等一宿為了看升旗的人們還多不多。夜晚的天安門廣場,街燈閃耀,顯得很大氣,四面的城樓在各色的泛光燈渲染下看上去通透神奇,仿佛回到了當時的歲月。小司機把車開得很慢,一邊告訴我這裡那裡的方向,我和他聊著天,讓他猜著我從哪裡來,也覺得親切。
-天壇
周末的時候擠出時間看天壇,頂著大太陽,為的是記憶裡那片雨後的樹林。樹林果然還在,仍然茂盛著,只是陽光下的樣子有些不同。太陽劈開樹蔭,在碧綠的草地上留下金色的痕跡,那是濃烈的感覺,並不是記憶中雨後纖弱溫柔的樣子。不過,現在的樣子,也很喜歡。Temple之類在中國倒是大同小異,沒什麼精神多看。
-不一樣的服務生
北京的服務生,印像裡是不懂得殷勤的,也許那也是北京城賦予的特殊氣質。我倒是無所謂,反而有些喜歡那樣寵辱不驚的實惠。可是一起去Grand Hyatt喝咖啡的外國同事便感覺是受到了怠慢。
讓我喜歡的倒是後海Starbucks裡工作的小男生。那天看完話劇身邊不巧沒有現金,餓著肚子直奔星巴客因為指望那裡的刷卡POS機。不想那倒霉的POS怎麼都不能操作,讓我急得看著已經擺在盤子裡的Muffin直溜口水。那小男生一邊急急地修理著POS機,一邊對我說“你就先吃著吧”。我覺得自己的樣子有些好笑,雖然沒有真吃起來,卻是因他的這句話感覺溫暖。
**************
過去了這些年,覺得北京的印像已經很難從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來表達。北京是多方面的,從感性到理性,需要花很多心思去理解。我希望能夠從細節上點點滴滴地去認識北京,改變上海人眼中的北京印像,當然最好也能多少改變些北京人眼中的上海感覺。
2003年9月20日星期六
下午3時50分
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