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行

作者: 21821193

導讀在納西民居家裡用過當地的家庭風味餐,雙層樓的木結構老房子相連圍成兩個四方天井庭院,到處瓜樹花草纏繞。納西族算得上家宴的菜色不是很合我的口味。我的口味向來極淡,且不愛用調味品。這與雲南這帶的美食味濃偏鹹偏辣不太對味。香香的烤魚烤肉串吸引了我的味覺,燉得爛爛的土豆和南瓜基本沒有動筷,一碟類似涼拌茅根青草的東西看起來蠻新鮮,抓一口放進嘴 ...

在納西民居家裡用過當地的家庭風味餐,雙層樓的木結構老房子相連圍成兩個四方天井庭院,到處瓜樹花草纏繞。納西族算得上家宴的菜色不是很合我的口味。我的口味向來極淡,且不愛用調味品。這與雲南這帶的美食味濃偏鹹偏辣不太對味。香香的烤魚烤肉串吸引了我的味覺,燉得爛爛的土豆和南瓜基本沒有動筷,一碟類似涼拌茅根青草的東西看起來蠻新鮮,抓一口放進嘴裡,哇。。。。。。出於禮貌,我是不敢吐出來,難吃也只好忍著往下咽。天,這絕對是魚腥草的味。魚腥草以其惡臭難聞但藥性極好著名。想不到這納西老鄉竟然把難聞難吃草藥當菜。 納西人家高高胖胖的的胖金妹略帶靦腆地來回穿梭端盤遞碟。在這個以胖為美的民族,想必算得上美人吧?我用男人的眼光大量著她們的身段,一派珠圓玉潤的模樣,皮膚出奇地白。這一路過來看到的都是被高強度日照曬得粗黑的女性,且看不出年紀,總是一副老老的模樣,民服穿得臃腫。

晚飯過罷,胖金妹把我們引進另一庭院坐下喝茶磕瓜子,一切都是有備而來的待客之道。只是,看院子裡南瓜纏繞,下面蘭花菊花分栽,上空細雨蒙蒙的天空院落仍是悠閑得很。主人家的年青男女開始在小院裡對歌,四周的游客閑散地四邊坐著,你信不信?這幫平日只會對著卡拉OK的帶子對著屏幕歌詞哼兩句的散客這下可要撓破腦殼地想歌詞清唱幾句了。在這人家中做客,面子總要給的,麥克風遞到眼前,死命推辭保持沉默可是失禮的事。主客間的互動竟然漸入佳境,氣氛調動起來,玩鬧起來還是很盡興。我還是很應景地在飄著細雨的院落與人唱了一曲老掉牙的《在雨中》。。。。有相聚,也有分離,人生本是一出戲,有歡笑,也有哭泣,不知誰能誰能躲得過去。。。只有默默地承受這一切,承受數不清的春來冬去。。。。意猶未盡中,我匆匆離去。趕赴宣科坐鎮主持的納西古樂會。

宣科,這個74歲的老頭子確實是個有爭議的名字。

無論他與納西樂團有多少功過是非,作為游人,我只相信自己的耳朵。

據說,演奏的大多是源於唐朝的古樂,樂譜及演奏都是一幫老者代代相傳。只能用據說這個詞了,盡管宣科不斷地論證著各種論據。他的嘴,實在太巧了,或者說太油滑了,當然,可以說是幽默。當一個人的嘴皮子運用得太好的時候,會引起別人對其專業深度的質疑。

場面仍是很不錯,座位基本上滿了,四周極樓上的走廊站滿了欣賞人群。

以我十分業余的音樂耳朵來說,依稀聽得出高亢清越的唐音,與早年聽過的一盤故宮音樂似曾相識。

宣科每一曲終了例牌地賣弄他的機智和幽默,偶爾透著點酸味。。。總覺得有點兒太過了。也不乏與我心有戚戚焉的話語的,比如他說,李叔同是真正的才子,是值得紀念的。。不能只紀念那幾個政治文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台上台下,那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相聚在偏遠的納西一甌,齊聲輕唱李叔同的驪歌,不是不煽情傷情的。其實弘一本人又何曾想讓人大張旗鼓地懷念呢?在某個傷感的黃昏,在異地他鄉,那麼多的人懷著各種心境來到這裡,因為一點靈犀的契合,就想起他的千古絕唱,用心而唱,有感而發,這種境界應該更純粹也更美好吧?

不得不提的是,台上演奏的老者大多目光呆滯,容顏疲倦。我想宣科大概的用意是用這些老者演奏以示純粹古遠。可是,他們畢竟太老了,白發蒼蒼地坐著演奏不是不累的,這樣使得整個樂隊精神面貌不是很好。往後,這個納西古樂的大旗擔下去,作為名牌的旅游節目,必定是穿插其中的有才華的青年男女演奏者挑大梁。保持音樂的民風和純正,樂譜記錄後,再經口耳相傳,有誰會在意一定要讓垂垂老矣的老者演奏才叫正統呢?

值得一提的是,場面的觀眾質素不錯。這大概與來著都是懷著一顆愛樂的心自發購票來聽有關,也與來到麗江的人,本身就是心境悠閑或張揚生活在別處有關。

夜中的麗江古城還是讓我心跳和感動。

仿佛一個久遠的夢,就出現在眼前。

看到的,比想像中的更美更心動。

雖然,這裡號稱是小資的天堂。盡管我對小資這個詞反感得很。

雖然,在此之前我做足了高原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心理印像。

雖然,知道這古城既然稱之為城,那麼就不會小到哪裡去。

但是,小資這詞實在有點誤讀麗江,但卻實實在在地與小資的一些生活理念不謀而和,或者更甚。

但是,我不知是驚喜還是復雜地發現,中國最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不在靈秀的江南,而在麗江。

但是,古城的規模之大,氣氛之和諧,建築之古遠還是超乎我的想像。

麗江,我來了,輕輕地走過。

遠在熱鬧累人的南方城市,我每天都在想像著麗江的樣子。工作及熟悉的一切都讓我累,我只想找個安靜的地方歇一會,喘一喘氣。我的生活說不上很富足,也算過得去,只是,終日還是得為生存的幾鬥米折得心力憔悴。我相信在得到之前必得付出。時常在想,這麼日復一日毫無創意的日子是否要繼續下去?然後呢?人到三十再苦苦奔波嗎?繞水款款而流的清流撫慰了我,水岸的拂風青柳讓我覺得舒暢。每一個走在久遠石板路的行人,包括游客,包括古城居民都令人覺得友善。水邊的咖啡吧不斷地聚集著閑散的人群。下著細雨,走過小橋,曲曲折折地在古城裡穿行。兩邊是各種店鋪泛著可買可不買隨意的燈光。各色各具特色的小酒吧穿插其中,更多的是臨水架起傘,就勢擺著的露天咖啡茶座。古城的石板路幽深地不知要通向何方,總是看不到盡頭的街角掛著點點的紙紅燈籠。跨過每一座石拱小石橋,順著水流方向,不用問,水流就把我引向古城最美最醉人的華彩部分。那是怎樣一種小雨中古城的夜景啊,安祥,和諧,愜意。似乎沒有人擔心明天的早餐在哪裡。古城應該是擁擠多人的,可是,就是不覺得吵鬧。在古城轉悠,那都是人,恤衫店的小女孩在白色的棉質衫上用塗料手繪著漫畫,顏料干了就掛出來賣。各種工作作坊,或者稱藝術工作室在做著各種木刻工藝品,工藝之精良和講究讓人意外,決不同於普通旅游點物品的粗制濫造。其中不乏有在某些專業藝術雜志刊登的作品。

進到去,你可以看可以欣賞,他們仍在忙著手裡的手藝活,甚至不會抬頭看呢一眼。再看價格,確實不菲,可是不講價。不知道多少民間藝人或是工藝院校學生在這裡練絕活,一路走下來,不會少。這裡,是藝術家的村落,他們的作品還是不乏游人欣賞買去的。

有一間木藝店,幾個小伙子在做各種大小的木鈴當,襯著納西東巴的像形文字。手工做得很細,風一搖曳,發出幽幽的鈴聲。買了兩個,一個是上了漆的更顯古色古香,另一個是木原色。

不知不覺,走過了熱鬧繞水而居的村落,來到了茶馬古道的必經路道,這裡,明顯冷清了,游人少了,但本地居民多了。人影匆匆的居民,大多時婦女,背著個大籮筐不緊不慢地走著。茶馬古道是歷史上主要穿行於橫斷山脈,三江流域,青藏高原。以茶馬互市為特點,以人背獸馱為方式的古代商道的總稱。中國藏區內接中國內地,外連南亞,東南亞的的重要紐帶。作為古代中國與“絲綢之路”齊名的另一條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國古代文明傳播的國際通道,茶馬古道一直是大西南各民族自古以來互相交往融合的走廊。這座形成於南宋,繁榮於明清的古城走到今天。先是成名於海外,然後,1996年一場7.2級的大地震,卻讓這座古城揚名於國內,霎時,全國都在驚艷於這滇藏間三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並流處的仿如時光停滯,世外桃源的古城。一場極大的地震災難卻成全了麗江。麗江開始在世人的目光下不斷綻放著久遠清幽的芬芳。冥冥中似乎自有天助。7.2級的地震讓無數後來建造的磚瓦房毀於一旦,而這年代久遠的木結構的老房子卻意外地得以保存。一場天災卻讓政府省去巨額的拆遷費,古城大研鎮得以全面的整治與後來的新城分立而居。世上有許多拜自然所托福的奇異風景,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自然遺產,而麗江,是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這久遠的文化,包括腳下這被古時馬幫貿易讓馬踩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轉頭望去,這只是茶馬古道萬裡長征的一小部分,包括後來修復的關門口城樓。四方街可以想像千多年前茶馬市貿易的熱鬧和馬幫商旅的疲憊辛勞。連小石橋也那麼直接地就叫鴨蛋橋,只因為以前的鴨蛋買賣都聚集在這小石橋上完成。

順街而建的民居此起彼伏,沿著山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這裡,沒有規矩的道路網,也沒有城牆,納西,白,彝,漢,藏等族在這裡混居。看不出任何人工的規劃,卻又自然天成。麗江,它沒有濃妝艷抹,甚至沒有淡掃峨眉,一切還原於它的本色。這份自然,終歸於麗江的價值所在。

幾千年前道子就認為永恆在於天人合一,人之於自然和諧地相處。遙望麗江,我仍然很是擔心,人類對旅游點的過度開發都將是竭澤而漁。面對古城裡的民居越來越多地租出去給人經營,哪一天,古城的商業味到達極限之時也就是古城魅力喪盡之時。不遠處的大理古城就是活的樣板。唐代南詔大理國,傳說中段譽的故鄉,曾經也是多麼令人神往,現在去看,不過如此。這就是商業化的大理,過度開發不知收斂的大理。

在麗江,旅行者可以在這裡讀到歷史,傷心者可以在這安詳的偏遠的古城療傷,藝術家可以在這塊人文寶地找到創作靈感。喜愛民樂者可以在這裡找到知音。掙扎於人性狡詐的商業發達地方的人可以來這裡感受仍然古樸和善不欺的民風。哪怕你兜裡有點錢,玉龍雪山下是高原明珠般美麗的高爾夫球場。

一萬個人奔赴麗江有一萬個理由,哪怕只是過來到彎曲流水不斷的古城無所事事地走,隨意地喝上一杯茶,或者咖啡。流淌在麗江的時光,是溫柔的時光。

徐志摩曾說,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願做一顆水草。

那麼我說,讓我的軀殼回到喧嘩的南方城市吧,讓我的心,做古城裡清流掠過的水草,雪山上流下的冰冷的雪水衝刷的是無數游人溫柔的心。

------------------------------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