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假日之烏鎮西塘游(感謝篇一)

作者: badishituta

導讀這裡是消除疲勞的天堂,這裡是品嘗美食的家園.親愛的朋友你快來吧!~在我們這座高樓林立的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早以使我們的神經麻痹,我們的心靈需要一個釋放的空間. 2003年9月20日是一個秋高氣爽, 天氣晴朗,風和日麗的日子,一個非常好的征兆,在主席TINA和副主席KAMI的帶領下我們三個人出發了,我們首先來到第一個目的地烏鎮,站在烏鎮的入口處,我們就能看到確實是鎮如其名啊! ...

這裡是消除疲勞的天堂,這裡是品嘗美食的家園.親愛的朋友你快來吧!~在我們這座高樓林立的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早以使我們的神經麻痹,我們的心靈需要一個釋放的空間.

2003年9月20日是一個秋高氣爽, 天氣晴朗,風和日麗的日子,一個非常好的征兆,在主席TINA和副主席KAMI的帶領下我們三個人出發了,我們首先來到第一個目的地烏鎮,站在烏鎮的入口處,我們就能看到確實是鎮如其名啊! 青磚黑瓦,烏鎮的主色調是以黑色為主, 偌大的廣場上有一處雕塑:是挑擔的農家漢子,在水邊滔米的水鄉婦人,雕塑所要表達的內容大概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那種農耕生活吧。

游覽的第一站是游船碼頭,木制的結構,在曾經連接了外面的熙攘和古鎮上的平淡,而今,碼頭已經封閉了,它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在今天,它更多的是成為了人們風景裡的風景。

離碼頭不遠處也就是進出古鎮的要塞--逢源雙橋。河面上並排橫著兩座橋,橋的上面還有頂棚,黑咕隆咚的。男左女右,過橋的時候就是要這樣走的,封建社會裡男女是授受不親,連過座橋都這樣涇渭分明。秋風和煦,陽光明媚,柳樹蔭蔭,順便給主席和副主席拍了一張"二美圖".

過了橋便是一條窄窄的小巷,巷子很深,悠悠遠遠的,仿佛是歷史的一聲長長的嘆息。巷子的兩邊,是依然居住著人的具有水鄉特色的建築,木制的門後面,依然有生活在繼續,只是更多的生活內容是為了配合這個古鎮作為旅游區的需要了。我們穿過了長長的巷子也沒看到居住著的人裡有年輕的身影,我不知道居住者的老齡化是不是也體現著這個小鎮的古老?

依附著巷子的還有很多紀念館:百床館;藍印花布作坊;高公生酒坊;民俗館……

百床館,聞名知其意,裡面收集裡大大小小百來張床,這些床大多是烏鎮的,床的結構也體現了江南的特色,鎮館之寶是千工拔步床,千工,據說是一個工匠做這樣一張床要用一千天,也就是三年吧,拔步是因為床有一個台階,需要抬腳,由於江南氣候濕潤,那個台階呢可以防潮。藍印花布作坊,呈現了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作坊的院子裡,掛著一匹匹已經作好的布匹,有風吹過的時候,布隨風而舞,便有了那樣一種飄逸。

高公生酒坊隱藏在一條彎曲的小巷裡,真是應了那句老話,酒香不怕巷子深。離著很遠,便可以聞到酒糟的氣味,古老的釀酒工藝在酒坊裡作為一種藝術繼續著,讓我們記住它的名字(三白酒).聽說上口很清爽。民俗館在過去也許是一個大戶人家吧,裡面布置了結婚、做壽用的禮堂,讓我唯一感到有意思的是民俗館裡的椅子,那些椅子有著古老的歷史,因為在現在是很難再見到的,紅木的太師椅,中間放著茶幾,不怒自威。即使是一種沉默的姿勢裡,卻也體現著封建社會裡等級的尊嚴。

小巷沿河而建,小巷的盡頭有一個古戲台,正在上演“賣婆記”,時近中午,早已飢腸轆轆,大概能靜下心來看的人沒有幾個吧,午飯我們在小鎮的一個餐館裡吃的飯,他們做的霉干菜扣肉味道不錯,主席同志順便也讓我們見識了一下她發明的”霉菜可樂”.

參觀傳統作坊區。在這裡可以看到久違的織布機、紡紗機,副主席KAMI美麗的身影在紡紗機前穿梭,趕快抓拍一個鏡頭先!用蠶絲做被子的作坊;做烏鎮特產姑嫂餅的作坊……所有的一切都是手工的,這些曾經代表著落後的手工藝在現代化的生活裡作為了一種活的標本展示著。

有橋連接著小巷和這一片作坊區,橋名:仁義橋。站在橋上,烏鎮特有的,枕河而居的建築便盡收眼底了,有京杭大運河繞鎮而過。

[對參加人員的要求] 兩位美女主席相伴同游,共同度過一個周末回味無窮啊!今天因為時間關系就先寫這麼多了,各位觀眾.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精選遊記: 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