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著腳跟盼望的黃金周總算到了。
早早的期盼,早早的計劃著如何享受這七天的時光,讓那被忙碌束縛的心身得以爽快的放縱,去感受自然與心靈的聲氣相求。同時,相伴隨行的是忙於工作半把個月沒碰面的情人……
“是看海還是玩山”。直到出發前的那晚,短信回復了二個字“上山”。好吧,那就上山,去感受那山嵐、那山風、那山色……我們
首選了天台山。友人介紹那是國家級的景區,濟公的老家,佛教的聖地,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出發的車駛入了滬杭高速,我們自駕著SUV,我注視著前方,她注視著我。就想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你。不知是心與車輪一起跑?還是那久違的大自然放射著無限的誘惑?我們一路歡歌一路“牛”。三個小時後,轉入“上三”高速公路,穿山越嶺過遂道,“上三”路兩邊的連綿群山風景特美,SUV真對我的勁,是有別樣的駕車樂趣。
一路順風,一路激動,四個半鐘頭把我們帶進了天台山,撲入視野的是那郁郁的原始林。下車的第一件事,展開雙臂深深的一個呼吸。感覺到了,這清清的帶著山土芬芳的空氣,似乎充滿著養分。伸手可攬的綠意,令我想起了詩仙李白“龍樓風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的詩句,友人說李白先生最想看到的是神話中美麗的仙人,就像那兩個幸福的遇仙者劉郎、阮郎一樣,天台山是劉、阮遇仙之地,此刻,牽著情人的手,摟著情人的腰,蕩漾在秋風習習的石徑古道,我不敢有絲毫妄念了。
追尋著唐詩之路,走近了石梁飛瀑。石梁是我早早向往之地,飛瀑前邊坐落著古方廣寺,是佛教五百羅漢的道場,寺以瀑取勝,瀑以寺聞名,石梁、寺院、道場是自然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的一幅情世巨作。電影武打片《少林寺》主要外景地在此,小和尚手提木桶排隊過河的場景,叫人念念不忘。《射雕英雄傳》、《真命小和尚》等影視劇都在這裡拍攝,張大千的《石梁飛瀑圖》九十年代初以209萬的高價拍賣,畫此石梁。徐霞客曾三上天台山,三拜石梁,冒險從梁上走過,他在《游天台山日記》裡寫道:“仰視石梁飛瀑,忽在天際”。“觀石梁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予以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宋代書法家米芾稱它為“第一奇觀”。
隨著幽溪邊的古道起起落落的走了半個小時,忽聽到前邊傳來如雷的轟鳴聲,轉過一個山坳,才見一座石梁橫架於兩座山坳之間。一石橫空,色如霜雪,勢若奔雷,極盡雄偉奇麗之致。到近前時,無數雪花便爭先恐後地撲在身上,浸入肌膚,和著那秋風,涼涼的,爽爽的。令我情不自禁地脫去鞋襪,在瀑下泡起腳來。之前友人曾介紹石梁飛瀑的景致,有步移景換之妙。誠然,名不虛傳。從梁首俯視,猶如磅礡雲霧穿梭足下,從瀑下仰視,則仿佛銀河直下九天。轉回頭陪著瀑布前行,至觀瀑亭,前遠望石梁飛瀑,只見青翠的群山,黃色廟宇,一簾瀑布如霜懸掛其間,飛瀑如此威勢,一籬之隔的淨地卻如此靜謐,或許便是心靜之時吧。“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擊鐘鼓聲,無聲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如此詩意美景,誰不留戀,我隨口而出“出家吧”,同伴的她執拗地回答:“不行”,生怕我真的“出家”。其實,我遠沒到如此的定力和境界,更何況那“不行”的絲情。
帶著醉意,踏上了天台山脈的主峰華頂。感覺人與自然的親和,仿佛找到了天性中最本意的回歸,立在這一千多米高的山頂,聽聽風,看看雲。一切都輕松了,自由了,忘我了。華頂如同蓮花,峰頂正當花心,群峰環拱,猶如片片蓮瓣,高聳突兀,橫自寒谷有一半常被雲霧遮裹,雲遮著山,霧遮著路,人在霧中走,霧為人送行。遠處雲霧悠然地飄來,變幻著,游移著,淹沒了山巒,也淹沒了我。雖過了發狂的年齡,但真是讓我迷,讓我醉,讓我以為這或非人間。
我們笑語著,相依著,領覽著華頂的名勝古跡:太白讀書堂,王羲之洗墨池,葛玄歸雲洞的漢茶,徜徉在如海一片的雲錦杜鵑林裡,如詩如畫。這靜靜的山,靜靜的水,靜靜的樹,還有那靜靜的茅蓬,,無不飄逸著淡淡的禪意,烘托出一種古意的盎然,讓人再想去聽一聽李白的讀書堂是否還有當年讀書的余聲,聞一聞王羲之洗墨池是否還有墨水的余味,嘗一嘗葛玄種在歸雲洞的茶葉是否依然清香。西下的夕陽已催促著下山,我想明年杜鵑燦爛之季,我會再來重拜的。
古樸的天台山,佛宗道源,她是天台宗的發祥地,道教南宗的發祥地,最具影響的當數智者大師創建的隋代國清寺了,宏大的規模,雄偉的建築,與南京棲霞寺,濟南靈岩寺,荊州五泉寺,合稱天下四大叢林。讓人深深難忘的是寺內寒山、拾得殿的一段妙語。昔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詔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幾年你且看他。這種得道高僧的定論,我們想學也學不會的。
風景的天台山,讓我親近,讓我擁抱,也讓我體驗。我喜歡,我更喜歡蘊藏著這名山大川裡的鄉土文化。依戀之時,也就到了告別之際。上車歸途的那一刻,她像長者一樣的提問:“收獲怎樣?”
我眯著眼,沒有開口,伸出手指,沾點仙氣,在車窗上寫下了回答:金秋,戀上天台山。
戴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