綴滿窯洞的李家山在網上看到一張李家山的黑白照片,我的心立刻就興奮起來,黑白照片似乎是我兒時剪紙刻花樣的原稿,半圓形的門窗、院中的果樹、屋檐下的玉米、遠處的山和天上的雲…。真是我兒時畫中的主題,在我的眼裡心中夢境,這樣的畫景是最美的。李家山真是這樣的嗎?它在哪兒?帶著興奮在網上大規模地搜索,地圖上查看,終於找到了那片黃色厚土中關於李家山的描述,我,初次感性的了解了李家山。
前往李家山的路很遠,我還是決定山西之行走進李家山。手裡僅限一張磧口鎮的手繪地圖。零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晚上七點半,我游進了呂梁地區晉陝峽谷中部,湫水河入黃口,臥虎山腳下,緊靠黃河邊上的磧口古鎮。
當晚我就入住於近在咫尺的黃河邊上的窯洞,終生不忘,那二米寬四、五米長的大炕我第一次就睡,睡夢中屢次被黃河的濤聲喚醒,總要定神我在何處,新奇的感覺使我大早起身走出窯洞,呼吸著有黃色氣息的空氣。沿著黃河拐進一條古街,腳下四四方方的鋪路石早以被磨去了棱角,走走看看,不知不覺中爬到臥虎山的最高處,居高臨下俯瞰黃河,頓然胸襟開闊,思念平靜。遠望黃河對岸的陝西;黃色厚土中萌動著有限的生命,近看磧口古鎮;層層疊疊的院落沿著山坡向上延伸,山頂是田園,種有葵花、玉米、蔬菜等。
晨曦中游遍整座古鎮,這磧口確是有些古韻的。這裡明清時的民居,磚瓦石構築成了房舍,古老的黃河卵石鋪成的街面,還有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充分讓人們感受著這裡歷史的輝煌與商業氛圍的濃郁。
回到窯洞,我對女主人說:吃早餐後我要進李家山,她忙著為我做早餐,一會兒端給我一碗面疙瘩和南瓜,便問我喜歡吃這個嗎?我說:喜歡,我很隨便的,和你們吃一樣的。她笑了,原來他們這裡每天只吃兩餐,上午九點和下午四點各一頓,我心想磧口確實貧困。女主人坐在一旁抽煙看著我吃飯,我們聊上了,原來她和我同歲在鎮裡管計劃生育,有一對兒女,我笑著說:你還是位計劃生育領導呀!帶頭生二個孩子。他們這裡三十幾歲的夫妻就生育三四個孩子的也有,我親眼看到一位懷孕女子手攙二、三歲小孩。她看我吃完就遞給我一支煙,我說不會抽,我看到窯洞裡有一排很顯眼的中藥抽屜,就問:你家還開中藥店呀!她很自豪的說是的,我直爽地說:那你家在這鎮上算是很富裕的了,她自豪又開心地點頭笑了。還有一句在我心裡沒有對她說,就是為什麼她們這裡的女人都抽煙?轉而一想,可能是舊習流傳的吧!
心裡想著李家山,早飯後我就動身出發了,走出窯洞幾位婦女又笑盈盈地給我指路。說李家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以李姓為主要居民的村莊,這也是當地對山村的命名規則。與磧口鎮隔湫水河相望的黃土高坡被稱為南山,山的那一邊,就是李家山村。
進入李家山須趟過湫水河,我奇怪為什麼不建座小橋或設立一排像南方溪流中的碇步。站在河邊我看著別人迅速脫下鞋卷起褲腳五分鐘就過了河,我盡在河水裡走了半個小時才到對岸,可見我涉水能力之差。沿著黃河行走在盤山小道上,驀然回首,臥虎山下的磧口古鎮,浩浩蕩蕩的黃河水盡收眼底。我站立於山坡,一眼望去,湫水河流進黃河的拐彎處,拐彎處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淺灘,當地人把這稱之為磧,因而在黃河上稱壺口為大磧外,這裡就是黃河二磧----大同磧。黃河在這淺灘上浪花飛濺發出巨大的聲響,耳邊就能清晰地回蕩著如雷般的黃河濤聲。原來昨晚喚醒我的黃河濤聲就出之這裡呀!
爬了一個多小時山坡後,我終於看到了那片山圍著山,溝連著溝的黃色厚土中鑲嵌著一孔孔圓弧狀的窯洞,在陽光的照射下恍若放大的魚鱗片。
我悄然走進李家山,即刻就被二位婦女圍住,顯然她們很有經驗一眼看出我是旅游客,一位把我安坐在門口的凳子上;一位把我的水壺灌滿,我被她們的熱情弄得疑惑警惕,不一會兒我就與她們熟識成久別的老朋友,她們有問不完的問題,我就像老師解惑也。聊熟了,那位婦女就叫她十六歲的女兒陪我游李家山村,那女孩純樸可愛,引導我游遍李家山的角角落落,邊走邊不停地對我說著,這是村裡的小學,誰家的窯洞最漂亮,村裡的寺廟,連羊圈都要帶我去看一看,女孩還專門帶我去看村裡的三口井,井在溝裡,在一片黃色厚土裡,水是李家山的重要命脈。
我穿行於高高低低,用石塊砌成的路面上,每一座窯洞的院子我都可以自由進出,可以近距離地觀看那些磚木石雕及精美匾額。走到溝底向上看,約40度的高山坡上,高下疊置著從溝到頂多達九層窯洞。那些用水磨磚對縫砌築的窯洞,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依山就勢,其造型不同,風格殊異。
那幾孔窯洞圍成一個院落,可以晾曬農作物、堆放勞動工具和石碾子等,也是鄰居串門的休閑場所。大多數窯洞深7~8米,寬高均為3米左右,窯洞分為前後兩處,門一般開在左邊,進去就是臥房,窯洞裡的臥房概念就是一個炕,後處放置著箱櫃等生活用品。我在女孩家吃飯就坐在炕上。窯洞的炕上,女人在上面做針線活,男人拎來酒壺,念書的小孩取來課本,可見這炕的功能確實不少。
黃色厚土裡的窯洞同樣也有著他們豐富的感情,那窗花上的剪紙竟然是雞的身上飛著鳥,猴的屁股長著花,窯洞上有一串串紅紅的辣椒、黃黃的玉米棒子,窯洞的門簾是女人們用舊日歷做的。看著這一切,能不想像窯洞裡的人們對生活有著多少浪漫的向往呀!
告別李家山時,我在心裡想著,李家山值得再來。最後我引用我國現代著名大畫家吳冠中先生於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後寫的一段話作為游記結尾。吳冠中先生寫道:“我在山西有一個重要發現——臨縣磧口李家山村。這裡從外面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很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再找到!”
寫於2003年9月15日
http://www.5ss5.com/travel/travel-sanxi/allfra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