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都江堰的車在北站。我們坐公共汽車先到那裡,剛有一輛的轎車開走。我們上了第二輛。旁邊也有兩輛小巴,看上去嶄新、干淨。售票員在拼命地叫人。Juha覺得小巴可能快一點,剛站起來要換車,大車的女售票員就攔住我們,說了很多勸阻的話,最後一句是“小車不安全。”我立刻反身回到座位上,Juha也跟著回來,但沒明白是怎麼回事,車已經開了。座位很窄,好在不滿,Juha可以側身而坐。
到了站,Juha等在那裡,說一定有小巴來接人去旅游點。但半天沒來,只是滿街跑著的紅色夏利是出租的。他買了份地圖,我找到了附近的1路公共汽車站。一輛紅夏利停在我們旁邊,要20塊錢到二王廟。我們還是等了公共汽車。汽車上玉壘山,我們在二王廟的後門進去。
二王廟在岷江東岸玉壘山麓,廟宇依山就勢,高低錯落,雄踞江邊,氣勢巍峨。我們由上而下,見四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游人不多,清幽異常。想那附近的青城山恐怕也是因這青翠密林才贏得“天下幽”之譽。真可惜沒能體會到另一邊的“峨眉天下秀”。
二王是都江堰的開鑿者李冰和其子二郎。殿內李冰手執治水圖卷,坐於岩岸;二郎手拿鐵鍬,立於滔滔洪水之間。石壁嵌有李冰及歷代治水經驗格言碑文石刻:“深淘攤,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等三字經、六字訣,八字格言。
出二王廟,來到江邊,憑欄而望,都江堰就在眼前。其水利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部分。魚嘴是建在岷江中心的分水堤。這道長堤豎臥江心,將洶湧而來的岷江一劈為二,靠趙公山一側的叫外江,用於排洪防災;靠玉壘山的一側叫內江,用於引水灌田。因這道用沙石堆成的堤壩頂端扁平呈圓錐狀,酷似魚嘴,故名。是把滾滾江水一分為二的關鍵部分。
堤的末端有一座不高的大壩,其作用是在內江進水量小時攔水入內;內江進水量超過壩面高度時,把多余的水及洪水夾帶的泥沙、卵石宣泄出去,故叫飛沙堰。
緊靠飛沙堰左側的孤立岩堆叫離堆。其下一道峽口就是人力劈開大山鑿成的寶瓶口。寶瓶口是都江堰的咽候工程,上接內江,下分四條干渠,既能引入灌溉,又可控制澆水。
岷江之水經都江堰化險為夷,變害為利,出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造福農桑,使成都千百年來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
沿江有許多小飯館。我們在一家臨江處坐下來。小伙計帶我到廚房門口,那裡擺著十幾個大木盆,裡面有各種魚蝦,他指給我一種約兩寸長,形似泥鰍的魚看。江水湍急,而小魚嘴下有吸盤,定地極牢,在流水中自由自在、輕松瀟灑。我驚嘆造物的神奇,不忍心吃它們,點了三菜一湯,Juha要了當地啤酒,我要了健力寶,坐下來靜觀江水。使我更由衷贊嘆的是這一水利工程,對我們的偉大祖先不由得產生崇高的敬仰。年代久遠,工程宏大,造福廣長,殊為不易。
今人引進了奧地利技術,建成了一條起伏式跨江旅游索道。我們坐進頂棚五彩的吊籃裡,離二王廟,過江越嶺,見一組飛檐黑頂的廟宇群建於青山上,綠水旁。極協調、完美。此廟是纜車終點伏龍觀。
伏龍觀建在離堆北端。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制服岷江孽龍,鎖於離堆下伏龍潭。後人建觀以作紀念。觀中樓閣亭台布局緊湊,自前至後逐級升高,後殿最高處為觀瀾亭,登亭可遠眺魚嘴和索橋。
索橋不是索道,是真正的橋。名安瀾橋。為西南山區常見的傳統懸橋。以前用竹,現以鋼絲為纜,混凝土做墩,承拖鐵索,連貫而成。上鋪木板行人,旁設欄索。全長500余米。似跨江長龍。
從伏龍觀出來,去西蜀城隍。在玉壘山公園內。我覺得這是一敗筆,與各地新建的各種鬼宮相似。尤其是地獄的慘狀令人不快。其做工也粗,造型也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