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慕名,今日有遐。坐在面包車裡,沿著318國道而行,不多時便來到那名列浙江15個歷史名鎮之首的南潯了。曾聽朋友介紹此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身臨其境,果如其然而感名不虛傳。只見得:
石橋粉牆烏瓦,小橋流水人家;
中西合璧佳景,綺麗風光無限。
“小蓮莊”
鎮南,我們步入了小蓮莊。便見得園內綠枝繁茂,各類建築別樹一幟,內外兩園風貌各異。外園是一占地十畝許的荷花池,因其形似掛瓢狀故人們稱之為“掛瓢池”;漫步池畔,如身處小瀛洲之中,風荷裊裊,頓感覺心靜氣爽。沿池碑刻長廊曲徑蜿蜒,還留有不少名人佳作。池畔掩映的西洋建築“東升閣”,則給人一種異國風情之味。那“淨香詩窟”構思獨特,廳內房頂一呈升狀,一現鬥狀,據說此“升鬥廳”至今仍為海內孤本。隨後又來到扇亭、退修小榭、掩醉軒、養性德齋等,不但設計獨特,且還各有出典。劉氏家廟,廳堂三進氣宇軒昂,門前兩座東西相對的清光緒御賜、建於宣統年間的石牌坊,雕縷精巧;西面義莊“桂花廳”,現在是“菽蘋獎學金成就展覽館”,也展現了其為今朝事業之貢獻。內園中,一座太湖石所疊假山,仿杜牧《山行》詩意構築,拳石玲瓏,古木森然,似隔非隔,互為借景。園中小憩,自感一種悠悠然。據介紹,此莊原系鎮上首富劉鏞始建於1885年,經劉家祖孫三代40年經營,終於1924年落成。於是,一首打油詩湧上心頭:
雖已百年之久,依然韻味不減;
迎得游客無數,更添情趣一片。
“藏書樓”
相隔百米毗鄰處,便是那著名的嘉業藏書樓。此樓緣於那末代皇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園林布局屬中西合壁風格。進得正門,只見左邊是一荷葉形的蓮池,沿池環繞著由太湖石堆壘而成形似12生肖的假山,細細品味,頗有一番滋味;左右“浣碧”、“障紅”兩亭,與池中孤島上“明瑟”亭構成鼎立之勢;引人逗趣的還是那3米多高的“嘯石”,上前湊往那石上小孔,使勁一吹,便如虎嘯般聲振全園,游人紛紛上前,欲欲而試。藏書樓為回廊式的兩層樓房,中間的大天井如同一個大球場,四邊由7間兩進和左右廂房組成,共有書庫52間。此樓創始人為劉鏞之孫劉承干歷時20年費銀30萬兩所造,藏書60萬卷,共16萬冊。劉還以雕版印書蜚聲海內,刻書200余種,不少是被清廷列為禁書的古籍。所以魯迅曾稱其“不是毫無益處的人物”。真可謂:
讀書未破萬卷,痴迷藏書有緣;
“嘉業”名聲猶存,游人競相贊嘆。
“懿德堂”
來到位於南西街的懿德堂,從外觀看似乎其貌不揚。然這號稱“江南第一巨宅”的張石銘舊居,卻占地近5000平方。進樓後方感其底蘊之深。此宅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150間,集木雕、磚雕、石雕和玻璃刻花於一體,風格奇特,工藝精湛,結構恢宏。北側正大廳腰門上分別有吳昌碩手書的匾額“世德作求”和吳淦題寫的匾額“竹苞松茂”;那花窗、門廊的磚雕、石雕古樸逼真,給人一種裝飾雅致的建築風格感受。南側進門是內廳(又稱轎廳),廳後兩側小天井;二進正面為大廳,廳後為堂樓(又稱女廳);後進天井中有一形似蒼鷹的英德石,據稱此“鷹石”為江南罕見之珍品。從三進開始,便展現別一番西洋情調,令人們耳目一新。內廳兩側的漏明廊窗是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木刻芭蕉葉,樓窗鑲嵌的菱形藍色玻璃刻花,為四時花卉果品,高雅晶瑩,也屬當時中西文化結合的貴重裝飾品;四、五進全然體現了十八世紀的歐洲風格,不少建築材料也是外來引進,有壁爐、玻璃刻花、克林斯鐵柱頭、法國地磚等,那設有化妝間和更衣室的豪華舞廳還使不少愛好者腳底癢癢。步出樓外,見得牆面屋頂由紅磚瓦砌築,而表現了一種富麗堂皇之氣派。洋房前庭院中栽有兩株高大的廣玉蘭,據說已有200多年樹齡,導游小姐則讓大家辨以雌雄,人們紛紛舉頭仰目而觀,只見葉大密茂,香氣襲人,引得鳥雀鳴啼,煞是動聽。由此可見:
當年江南開放,百年巨宅堪嘆;
如今樓空人去,不盡思緒紛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