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小水、小情、小調,進了門還是門,穿過門還是門,轉過門也還是門,讓山水樓台柳荷桃楊全擠在一個小地方,用刻意曲折的幽徑連廊小橋把山水連起來,讓你在任何一個地方不經意地一轉頭都能看見一小塊叫“風景”的東西,這大概就是蘇州吧。
很難說出喜不喜歡蘇州園林,如果那是我們家的後花園,茶余飯後幾個女子閑閑蕩蕩在裡面兜來轉去地晃悠著說私房話,我喜歡。如果拿它當作一個景點,就沒什麼打動我之處。
從綠揚餛飩館出來,吭哧吭哧地在太陽下暴走,沒費多少周折就坐上了游2去拙政園。其實那一站是獅子林,我想無論如何也要先看最有名的,就自開11路兜回到拙政園。對著收票處計算了一下,覺得既然要去的都是買門票的景點,還是買套票合算。102塊,包括虎、拙政、留園、獅子林和網獅園。之前的價錢是70,說是舉行什麼花卉展之類幾處漲了價,其實什麼都沒有。
從那一刻起,蘇州給我最好的印像就是園林裡都放絲竹樂,很是添風情。拙政園的入口算是各園林中最莊嚴的,下午的時光雖然室內黝暗,桌幾擺設仍顯得超級傲然和講究,一塵不染,讓人頗生敬意不敢造次。可是我很快就有陷入一種受精神折磨的痛苦裡。
從前門進去很快就分了左右兩道門,我不知道是通向一個地方的兩個出入口還是各門通各處。然後就一直是出了此門進彼門,出了彼門面臨的還是門。有時候走了一邊發現另一邊有不同的景致,有時候又發現兩邊沒什麼不同。可是有時候明顯是兩個方向,以為可以一邊進另一邊再兜回來,以為了很多以為,結果是沒什麼規律。後來不知怎麼就有了心理障礙,一方面覺得那些門是無窮無盡不知最後會不會突然傻兜回來,另一方面又覺得進了這門就失了那門的風景,而每一條小徑都極為刻意地曲折,讓你不知道通向哪裡。在藕園、在獅子林(網獅園和西園沒去)在留園,都是這種問題。
游蘇州倒讓我發現了自己性格裡的一些東西,我喜歡疏淡。拙政園是蘇州各景點中門票最貴的,我卻覺得它像一件裝飾過多的衣服,累贅得讓人透不過氣來。我不喜歡它景致的堆積,山、水、石、木相互密挨著沒有一點空間,就像一個倉庫,裡面存放的都是好東西,只是把它們堆放得好一些,但不夠疏密有致。一幅畫裡沒有空白,景致也因此失去了重點。我這麼說當然是不知天高地厚,拙政園本是園林大家之傑作,或者我不懂欣賞吧。
獅子林的感覺差不多。在拙政園一帶一直被三輪車司機追著介紹去藕園,把藕園說得天花亂墜,我被其巧言打動買了38元的門票,其中的原因是之後才知道的。
在拙政園甚至更遠的地方,任何一個三輪車司機都願意花二塊錢(或更便宜如果你用他的車去不止一個地方的話)送你去藕園,可是你出來花三五分鐘回到同樣的地方就得花8-10塊錢,你不坐,他也不在乎,因為除了三輪車你別無選擇。
藕園是不大的一處地方,比較舊,景致一般,但相對於拙政園的嶄新擁擠,倒讓我覺得更自然一些,只是38塊錢的門票顯得貴了。有十分短小的表演,我沒見過戲台子,看花裡胡哨的媒婆也覺得有意思。另一處二樓的小茶園,說有評彈表演,待我聽著嗲嗲的語聲從逼仄的樓梯上去時已經是尾巴,說只免費表演一曲,再聽可以二十塊錢點唱。客人哄散而去,我看見唱戲的女子下來在一樓櫃台處領了一百塊錢走了。
在藕園最後的項目是游船,很短的一小段水路。游船本身並無特殊,但是搖船的阿婆很可愛,見有客人來,紛紛掏出小鏡子認真地梳頭,夕陽照得船木黃燦燦的,紅綢子在船篷上飄,那景像蠻生動。當然最好的感覺還是她們邊搖船邊沙著嗓子唱小調。
藕園出來正對著東園,聽說東園下午五點之後不收票,那時正是五點,守門人還在,幾個園林看過也累得差不多,沒有興致再逃這十來塊錢門票進去。
只那麼一小段路,低於八塊錢沒有一個三輪車肯拉你,可惡吧。我硬是賭氣咬牙沿著小土路往外走,真是累死我了。一直走到有馬路的地方還是很少車,好歹搭到一輛,五塊送我到觀前街。
觀前街和任何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商業街都沒有區別。有熟悉的大眾品牌服裝店,有肯德基麥當勞、小吃店、歌舞廳。進了一家頗有規模的小吃店看了看,不知怎麼就對裡面的東西失去了興趣,或者那時候我不想坐在一個黑暗悶熱簡陋的地方吃粉面湯圓之類的東西,走了一天,我需要些大魚大肉。
把整條街道走得差不多以後,我選定了一家看著舒適的地方吃自助餐。我從未派上用場的學生證這時候幫我省了八塊錢。30塊吃自助餐,值吧!
出了觀前街,又像往前一樣找不到北,只好打的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