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探秘

作者: dgjc

導讀乾陵探秘田海峰 乾陵是年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葬墓,位於西安市西北85公裡的乾縣城北梁山上。在其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這些墓穴,除了5座被發掘外,其余的還深埋在地下,無數的寶藏,無數的秘密還被深藏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專家認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的陵墓。陵下地宮的形制到底如何?地宮中到底有多麼豐富的文物埋藏?在乾陵沒有 ...

乾陵探秘田海峰

乾陵是年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葬墓,位於西安市西北85公裡的乾縣城北梁山上。在其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這些墓穴,除了5座被發掘外,其余的還深埋在地下,無數的寶藏,無數的秘密還被深藏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專家認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的陵墓。陵下地宮的形制到底如何?地宮中到底有多麼豐富的文物埋藏?在乾陵沒有被發掘之前,將要成為千古之謎了。

乾陵占據了整個梁山山脈,外城延伸至山底,史書記載為“周八十裡”。因山為陵,依其山勢,深挖地宮,地面設置皇城、內城與外城,皇城四門外以像征皇權至上的石獅守門。其建築格局與唐長安城相似,據說是仿長安城修建的。四門分為“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亦稱後宰門),東為東皇門,西為西皇門。”今外城僅留李家堡村西處的第一道闕樓遺址。在朱雀門外的御道(也稱司馬道)兩旁,豎立著巨型華表、石人、石馬和鴕鳥等石雕,莊嚴肅穆。從這寬敞明亮的御道上,就能讓人體味出當年皇家恢弘的氣度和帝王之勢了。

通過御道,順階而上,會看到很多遺跡,其中有巨大的“無字碑”。無字碑因其“無字”而著稱,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鐫成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約為100噸。碑額有八龍垂掛,碑側各有升龍圖一幅。無字碑雕刻精細,高大雄渾,實為歷代石碑中巨制精品。離無字碑不遠,有“述聖紀碑”。據說“述聖紀碑”是由武則天撰文,中宗李顯書。在朱雀門石獅南,還可看到“六十一王賓像”;這61尊王賓像,是武則天為了炫耀盛唐威勢,將61個特使及少數民族首領寫失雕於朱雀門外。只可惜,這些石像均已無頭,遭到了人為的破壞。明朝的劉伯溫曾有詩雲:“蕃王儼侍立層層,天馬排行勢欲騰”。蕃王即指六十一王賓像,層層恭順侍立;天馬即指乾陵石馬(也稱翼馬、飛馬),勢欲騰空。通過這些詩句,可以想像,當年這些古跡沒有遭到破壞前,其氣勢是多麼的壯觀!初此之外,人們還可看到氣勢磅礡的巨大石獅,昂首挺立,嚴守門戶,威振四方。石刻精湛,刀法流暢,比例勻稱,神態生動,盡顯盛唐時期雕刻藝術之雄渾博大和寫實性強的特色,是難得的藝術珍品。游人觀賞,實為難得的藝術享受,從而令人驚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藝術風格。另外,還有“狄人傑以下六十朝臣祠”:從有關記載看,六十朝臣姓名僅記27人。其中大部分

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代的朝臣,但也有太宗和玄宗時代的大臣。有關史學家認為,六十朝臣祠始建於玄宗時期,仿唐初凌煙閣故事所修,是封建統治者表示親近臣僚的一種姿態。余下,還有“獻殿”、“靈堂”、“上仙觀”等遺址。

最令人關注的是武則天的陵墓了。千百年來,梁山主峰下面的乾陵地宮是一個神秘莫測的謎。盡管史書上民間中有許多關於乾陵生動離奇的傳說故事,但是地下宮殿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至今還是難解之謎。就連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和文學巨子郭沫若先生,也因未見“幽宮重啟”而成終生憾事。郭老生前留有《詠乾陵》詩三首,其(一)道:“冠冕李唐文物盛,權衡女帝智能全。黃巢溝在陵無恙,述德紀殘世不傳。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新篇。”時至今日,乾陵雖說還未被發掘,但是從已發掘的五座陪葬墓中出土的數千件文物瑰寶和大面積內容豐富的壁畫中,可以窺見代表著盛唐時期最高水平文化藝術之一斑了。已發掘的五座陪葬墓中,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懷太子李賢和懿德太子李重潤三座為皇族成員墓,是迄今發掘的等級最高的帝陵陪葬墓。墓中出土的數以千計的奇珍異寶,正等待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游人們前去鑒賞。相信不久的將來,乾陵破土之後,將為世人們奉獻出更多更為奇特的文物寶藏,進一步展現我們古老的燦爛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光輝。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