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聳的雪山,廣漠的戈壁,郁郁的草原,剔透的湖泊就像是一顆顆珍珠鑲嵌在新疆這塊廣闊而又美麗的土地上,在耀眼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有一處閃著五顏六色光芒的地方,那就是吐魯番盆地,新疆三大盆地之一。2003年9月29日,天氣晴朗,我們一行四人連同司機,在將近中午時分離開烏魯木齊驅車前往吐魯番。想必大家對吐魯番這個地方都不會太陌生,知道那裡盛產葡萄,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寫的就是吐魯番的葡萄溝,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葡萄溝距烏魯木齊200公裡路程,開車需兩個半小時。由於吐魯番是我們到達新疆的第一個景點,所以沿途十分興奮,一路上以草原風光為主。可能是因為季節的關系,我們是在金秋十月到的新疆,所以沒有見到風吹草底見牛羊的景像,甚是可惜。不過成群的牛羊真是不少,還有不多見的駱駝群,像我們這樣長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哪裡見過這番景像,所以只要一有牛群或羊群經過,車裡就會爆發出一陣陣歡呼聲,可想人都是向往自然的。開車離開烏魯木齊不多遠,我們經過了一個很奇特的地方- 達阪城風力發電廠。在那裡沒有廠房,沒有發電設備,看到的是一排排橫豎排列整齊的白色風車,高約60米,由三瓣葉片組成風車頭,這一排排的風車就這麼高聳著矗立在公路兩旁,車開過好一段才見風車漸漸遠去,好不壯觀。可能大家和我在去新疆之前一樣,聽說過達阪城還有那首王洛賓的”達阪城的姑娘“,但沒想達阪城還有這樣的景像,因為是出乎意料,所以倍感新奇。一路上有看不完的風景,我們就這麼一路興奮著到達了目的地-葡萄溝。到達此地已是下午3,4點鐘,自然先是吃午飯,順便提一下,當地維族人和漢族人使用不同的時間制度,維族時間要比漢族人用的北京時間慢兩小時,所以實際上那時只有2點鐘,吃午飯還不算太晚。吃罷午飯,我和兩個維族小朋友爬上了他們自家的葡萄架,只見滿地的曬著的葡萄,有的還沒干透。隨後,我們便進入景區,門票40元一張,有趣的是如有人持有駕駛證可享受半價優惠,和我們一同前往的還有一位熱情無比的回族姑娘,我們剛在她那兒吃了中飯,她可以免票進入,順便做一下我們的導游。在景區內有一個葡萄溝博物館,館內會有一位導游為你作講解,逛完一圈後,我對葡萄這個小小的東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知道葡萄在功能上分為三種 - 食用,醫用,釀造用。光我們平時吃的葡萄干就分為幾十種,像什麼”馬奶子(又名男人香)”,女人香,紅玫瑰,黃玫瑰等等。而且風干方法不同,葡萄干性質也不同,有核的葡萄一般都掛在樹上自然晾干,其性質為熱性。如是摘下後曬干,其性質為涼性。“無核白”即是涼性葡萄干之最。在葡萄溝不僅吃到了美味的葡萄,又知道了不少關於葡萄的知識,真是不虛此行。
接下來我們便開始往回走,路過的第一個景點是“坎兒井”,顧名思義,就是一口口的井,所不同的是這是一項巨大的引水工程。幾百幾千年來,天山的雪水就是通過這樣的一口口井引入尋常百姓家的。離開“坎兒井”,我們前往了當天的最後一站 - “交河故城”。這裡可以說是一座被大自然遺棄的城,透過一座座殘櫞斷壁,依稀可以看見這裡昔日的繁華。由於我們到達那裡已近黃昏時分,夕陽西下,余輝片片,給這座古城更增添了幾份蕭然的色彩。徜徉其中,不忘用最先進的數碼相機記錄下這最古老的文明。
忘了提,在到達葡萄溝之前,我們在很著名的“火焰山”逗留了片刻。騎著駱駝,慢慢行走在一座座火紅的山之間。每年的7,8月份,這裡的最高溫度可達攝氏50度,那時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火焰山”。
就這麼整整一天,我們在吐魯番盆地看到了三種大地的顏色,紅的火焰山,綠的葡萄溝,黃黃的古城,怎不是五光十色,絢麗無比。
旅途中景色相同,但體會各不相同,以上便是本人在游完吐魯番後的一點小小感受,希望能與廣大愛好旅游的網友一同分享。還有有關新疆其他景點的游記將陸續發表,盡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