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北京、美國、太空:30年後的旅行

作者: laiba

導讀北京、美國、太空:30年後的旅行2033年,農歷大年三十。北京東郊國家航天局的住宅區。老張忙著把剛剛置辦的年貨從太陽能轎車上搬下來,他不時看看手表,再過一小時就要按事先約定好的時間和正在太空裡工作的大兒子通電話了。老張年輕時是航天局的載荷專家,曾兩次乘坐神舟宇宙飛船到太空執行科研任務,總共留空時間有210個小時,這210小時對他一生的影響可謂深遠 ...

北京、美國、太空:30年後的旅行2033年,農歷大年三十。北京東郊國家航天局的住宅區。老張忙著把剛剛置辦的年貨從太陽能轎車上搬下來,他不時看看手表,再過一小時就要按事先約定好的時間和正在太空裡工作的大兒子通電話了。老張年輕時是航天局的載荷專家,曾兩次乘坐神舟宇宙飛船到太空執行科研任務,總共留空時間有210個小時,這210小時對他一生的影響可謂深遠,甚至影響到了他的兩個孩子,大兒子張志飛從小就喜歡聽老張講在太空宇航的故事,長大後他參加了空軍,後來被選入中國第十六批宇航員,目前就在“翔龍”號空間站工作。而二兒子張志翔則自幼喜歡擺弄機械和電子產品,後來成了航天工程師,在航天機電研究院設計宇航用的太陽帆船,前幾天他臨時出差去了美國,今天過年應該會及時趕回家裡。

老張提著東西剛進家門,就看到牆角處堆了幾只口袋,老伴笑呵呵地告訴他,那是東北老家的三姨給寄來的,裡面是用太空種子“中星3號”種出的黃瓜,讓家裡人嘗嘗鮮。老張想起去年三姨專門打來電話,托張志飛給她買點“中星3號”種子,這是一種在中國“翔龍”空間站上利用宇宙射線培育出的新型種子,因為產量非常高所以在市場已經脫銷了,三姨知道張志飛就在“翔龍”上工作,應該有辦法從內部買到種子。

老張從口袋中拿出根黃瓜,結果嚇了一跳,只見這黃瓜比普通品種粗長了一倍,拿在手裡沉甸甸的,他用手掐了一小塊放到嘴裡,發覺清脆多汁味道極佳。正在這時,家裡的電話響了,是二兒子張志翔從美國打來的,他說自己現在正在西雅圖國際機場,馬上要乘坐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天琴”空天飛機回北京,大約2小時後到達,到時候可以和父母一起吃晚飯。

西雅圖國際機場。張志翔放下電話後,和其他乘客一起坐著機場大巴來到停機坪,眼前出現了一架巨大的空天飛機,乳白色的機身呈尖削的流線型,與S型機翼平滑地融合在一起,機身下並排著6台渦輪噴氣-衝壓組合式循環發動機,寬大而可調的進氣道有助於在飛行時“吞噬”掉音爆。身邊不少乘客望著飛機發出了驚嘆聲,似乎不敢相信這就是可以在2小時內橫越太平洋的著名的“天琴”號。一種自豪感在張志翔心中油然而生,要知道“天琴”就是他所在的航天機電院研制的。上了飛機,坐在他旁邊的是個香港人,兩人閑談起來,得知張志翔是航天工程師後,香港人好奇地問他大陸航天部門又在搞什麼新飛船,張志翔告訴他不久以後人們將看到中國制造的應用太陽光壓的宇宙無人帆船將在月球與地球之間往來,負責為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月球科考基地運送補給。

飛機快速滑過跑道衝上天空,到達2萬米高度時,發動機的轟鳴變成了低嗚聲,機身微微一震,下面的雲海似乎移動得快了起來,張志翔知道這是飛機的發動機從渦噴模式變為了衝壓模式,現在的時速已經接近6馬赫。飛機繼續升高,很快天空暗了下來,點點繁星掛在頭頂,這裡已經是大氣層的邊緣了。張志翔透過舷窗,努力地在群星中搜索著一顆移動迅速大約有圖釘大小的物體,那就是“翔龍”號空間站,自己的哥哥現在正在那裡工作。

“翔龍”號空間站。張志飛望著地球出了會神,身邊的同事開玩笑地問他是不是想家了。張志飛笑了笑,用手抓著空間站艙壁上的扶手飄進科研探測艙。“翔龍”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二代空間站,主體結構是四個相互連接成十字形的圓柱型艙體,分別是主指令艙兼生活艙、燃料物資儲備艙、科研探測艙、太空綜合生產車間,每個艙室都有對接口,可以停靠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也可以泊接執行特定任務的專業艙,比如太空望遠鏡等等。在主指令艙外還安裝有一副大型機械手,宇航員可以用它來抓取大型貨物,也可以用來捕捉修理在軌衛星。張志飛進到科研探測艙裡,這個艙室很像地球上銀行的金庫,艙壁上是一排排的“抽屜”,那是模塊化的微重力自動試驗箱,每只試驗箱裡的東西都各不相同,是由地球上申請做太空試驗的各個研究所、大學和公司封裝在標准的箱體內,用宇宙飛船運到空間站上,宇航員只需將試驗箱插進艙壁,接好電源水源就可以了。張志飛快速瀏覽了一圈,有幾個箱體表面的顯示屏報告箱體內部的試驗已經完成,他記錄下箱體號碼,轉身進了綜合車間。這個艙室內部顯得十分熱鬧,各式儀器設備一應俱全,分別是宇宙射線育種器、特種冶金車間、晶體成型爐、太空生物制藥車間,別看這個艙室只有四十多平米的空間,但這裡生產出的各類產品每年產值數以億計,間接的經濟效益更是難以計算。張志飛來到制藥車間,將剛剛生產出的治療腦血栓的特效針劑收集進包裝箱,這時艙壁舷窗上閃過一道黑影,那是常年在空間站艙外工作的爬行機器人,它不但用來代替宇航員修理空間站的故障,還負責擦拭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陣列。

空間站裡響起了鈴聲,張志飛知道這是准備與地球來的飛船對接的信號,今天有7名宇航員要乘坐飛船前往月球科考基地,中途先在這裡添加燃料。再過一會兒,張志飛還要和家裡人通電話報平安,想起家人的音容笑貌,他感到心中一陣溫暖……

也許你把前面這些文字當成了故事,但事實上這是一個並不遙遠的未來,中國的“神舟5號”本周就要發射升天,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剛剛起步,但由於扎實的技術和產業基礎,發展速度一定非常可觀,目前空天飛機和空間站都已在中國航天部門的規劃之內,10年內定可進入工程設計制造階段,在太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雄心和經濟技術發展的現實需要必然推動著中國載人航天不斷前進。

讓我們拭目以待!(朱兵/文)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