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默的榆林作者:安娜從安西到榆林的土路上顛簸著一輛小車,小車裡擠擠挨挨塞了十個人,廣袤的土地,即使是驢子也要收起雙腿,依靠這四個輪子的馬兒。
遠遠的祁連山戴著冰雪的冠冕,不知是否受了雪水的恩惠,戈壁灘上會乍現一片紅柳,一池湖水,令人匪夷所思。
忽見大地上裂開般呈現一道峽谷,兩旁的岩壁似刀劈斧剁。隨後,又毫無征兆地消失,當我們下車時才發現,峽谷不知何時又出現了。榆林河穿谷而過,河岸邊樹影婆娑,青草寂寂。
我們拾階而下,從地平線上消失,谷內陽光明媚。可以想像幾百公裡外,莫高窟人群推推搡搡的樣子,在這裡,只有風聲過耳。導游掏出一大串鑰匙,一一打開通往歷史的門戶,手舉著電筒就像先人擎著的油燈,我們魚貫而入,像群尋寶的人。洞窟內不少唐代前的壁畫被後世的顏料所覆蓋,歷史總是一幕一幕的,可惜的是後世人的自作聰明。因此,窟內大部分唐代藝人的匠心與飄逸被宋代的工整和端正所取代,個人的創作變成了程式化的技巧,余下的精品被悉心珍藏的人們收錄在畫卷,郵票裡,傳於民間。佛教的莊嚴,神秘和禪意在這陰暗的洞窟裡幻化,升華。據說,曾有高僧在此一側不足半米高的洞穴中思禪,坐化,並葬於窟中;亦有一不知名的工匠在二個月的時間內,畫完了一窟的壁畫後飄然而去。僧人的意志與藝人的灑脫,僧人的生命和藝人的汗水,交織成一片宏大而遼遠的聲音,穿過時間的隧道,撼慟人心。
每每從護法神俯視的眼神下重回窟外的人間,總體會得到自然的活潑與天真。僧人們不遠萬裡選擇這片不毛之地布散佛音,據說風沙會從榆林峽谷的上方席卷而去,而這條南北向的榆林河成了這裡生命的脈搏,戰亂時洞窟中聚居過成百上千的百姓,佛家慈悲的目光默默注視著這群顛沛流離的眾生。
一扇扇門在身後關上,一張張欲於訴說的口重歸於緘默。回顧一瞥中,仿佛又穿過一個世紀的時光,同樣的太陽照耀著同樣的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