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於崎嶇的盤山公路上奔馳,夜色漸濃。我坐在擁擠的車廂內,憑借偶爾投射的車燈依稀辨認著窗外飛逝的景物,讓我慨嘆的是,登封洛陽皆為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來觀光,其旅游收益應不菲,何以當地政府不把城市間的交通要道修築得完好一點,讓旅游事業得以更好地發展,起碼留給外國客人更佳的印像。兩小時後,我們終於抵達洛陽火車站,放眼所及的街道市容比鄭州所見的要好,繁華的中洲路上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景像。洛陽,曾有十多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無論在理位置還是歷史意義都有重要的地位。洛陽牡丹更是冠絕天下,唐朝起已聞名於世,可惜不逢花季,無緣一睹麗色了。安頓好住宿的地方後,我們決定去嘗嘗“真不同”出名的流水席,點了此店幾樣招牌菜:燕菜、熬貨、肉片和灌湯包,味道還不錯,尤其那灌湯包,味美價廉,我們意猶未盡下再要了一籠,飽餐一頓而歸。
早上起來用過賓館供應的自助餐後,我們啟程前往與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時期的龍門石窟位於古都洛陽城南西山崖壁上,現存2000余個洞窟、10萬余尊佛像,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雖然雨一直下個不停,游人仍絡繹不絕,興致不減絲毫。還未進入石窟大門,遠遠就見宏偉的龍門大橋雄跨伊水兩岸,岸邊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對岸的香山寺掩映於一片綠樹叢中,景致怡人。
石窟的前半部多為較細小的洞窟和佛像,遺憾的是不少佛像已遭到人為的破壞,缺頭斷臂的,讓人深感惋惜。隨著眾游人冒雨前行,不時聽到導游們的解說。接下來參觀了賓陽三洞、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等地,裡面的佛像保存得較為完好,規模也較大,雕工也更見精細,部分洞穴內壁中刻了許多精美的浮雕,還伴有彩塑。龍門最為壯觀的當數奉先寺了,規模非常宏偉,無數大小不一的佛像神態雍容,默默地見證著不同朝代的更替,在千百年風霜洗禮下依然安閑俯視眾生。
數年前我曾游過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兩相比較下雲崗的洞窟佛像數量沒龍門的多,但其佛像的氣勢規模比龍門要大,正是各有千秋。兩地的石刻皆深刻體現了古代我國人民已擁有高超的雕刻技術和精湛的彩繪工藝,也印證了佛教文化曾有過的鼎盛繁榮,非常值得一看。
步過漫水橋,我們順道游覽了東山石窟區,這裡的洞穴佛像當然比不上西山的,位於半山的香山寺,清雅幽靜,相對於昨天看過的中岳廟與少林寺等大規模建築,當然只能稱為小家碧玉了。寺外不遠處就是白園——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園,雖然我很喜歡這位香山居士的詩詞,但由於我們還要趕路,沒能入內憑吊一番了。
龍門游畢後我們趕往城郊的白馬寺,寺外的商鋪皆擺滿了各式工藝品,讓我最感興趣的當數那色彩鮮艷,做工精細的唐三彩了。還好我們到的時候游人不多,寺前廣闊庭園中經秋雨沐浴後的綠草與翠柏散發一片清新的氣色,新築的石欄環著一池清水,倒映著旁邊的畫棟雕梁,真好一幅如詩畫圖。信步入內,但見柏樹成林,綠蔭如蓋,於熱鬧中見清靜,也稱得上為一悠閑游覽之地。其後終於見到了那著名的白馬,由於年代久遠,經歷風吹日曬,白馬身上已遍布歲月的痕跡,究竟這是否就是那漢代由西域馱經而回的白馬雕像就沒加考究了。白馬寺雖沒盛大的規模,但因其乃佛教自天竺傳入中原後第一座由官方修建的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以悠久的歷史而馳名。
離開白馬寺後我們匆忙回飯店退房,迅速登上長途客車,繼續我們西行的第三個目的地——古都長安。